书城励志《老子》64个人生智慧
22368000000040

第40章 智慧40沉默是金,寡言是福

【原文】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解析】

老子的本意是指统治者用很多强制性的言辞法令来强制人民,很快就会遭到失败,不如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虚静无为,万物反能够生化不竭。不过,我们也可以引申到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说过多的话,不如沉默更有力量。

有时候什么也不说更有力量,因为沉默时让人觉得充满暗示。

维特根斯坦说:“凡是可以说的,就能明白地说;凡是不可以说的,对他就必须沉默。”

沉默丰富了我们言说的内容,也丰富了我们言说的技巧。

《三国演义》里刘备与诸葛亮初次见面话就很多,因为他们双方都有太多倾诉与交流表达的欲望,所以话多在这时是必然的,也是有用的。

另一场合,《红楼梦》里林黛玉离开贾府回老家扬州吊父,再回贾府时,宝玉与黛玉一见面,彼此无多话,只是人哭我哭,以示问候而已,完全是沉默。

宝玉与黛玉这次见面为什么会如此沉默?因为别后重逢他们要说的话太多了,所以干脆什么也不说。沉默在此成全了他们的情意,如果任何一方涉及敏感话题都只会打破完美。宝黛二人冰雪聪明,当然是什么也没说。

老子指出“多言数穷”,实际上提出了三个命题:

一就是“多言数穷”,指话说多了会智穷辞穷。

二就是“少言数中”,指适当说话可以应付自如。

三就是“无言数丰”,指不说话会觉得说了很多。

显然老子是侧重于第三点。当他说“多言数穷”的同时也就是在说“无言数丰”。

老子主张“无为”,所以也主张“无言”。“无言”不是什么也不说,而是“我正在说”。

之所以“无言”看起来没有话,是让话在肚子里自己与自己对话,或借助身体语言暗示。

“没有话”时,人全身都在说话,眼神、嘴唇,甚至拿东西的动作,走路的姿势全都在作明确的言说。

粗心的人一见别人不说话就闷,细心的人会从对方的无言中解读对方的语言、态度、观点与暗示、指示。

《西游记》里菩提祖师手持戒尺在孙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孙悟空就明白了是让他三更时分进去传道。

我们虽然不能像孙悟空一样玲珑剔透,但至少应该懂得别人不说话是什么意思。

“多言数穷”,就是说话多了会让自己智穷辞穷。有些人喜欢喋喋不休,实际上他自己也知道没有效果,所说的不会实现。所以当有人特别话多时,可以让他说个够,以冷场来对付他。

或者强行打断他,逼问他“你究竟在说什么”,或直接说:“你能否把你的观点一句话说清?”或者沉默、乃至离去,让他自己无趣。

有个饶舌者在亚里士多德面前喋喋不休地谈论,然后问亚里士多德是否烦得要死?亚里士多德回答说:“不是那么一回事,因为我根本就没听你在说什么。”

另外,在必须彻底表达自己全部意思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多说、说透。

诸葛亮“舌战群儒”,应对那么多人的诘难,话不多是不行的,当然,话多的前提是说话精辟。

话可以用来和解,也可以用来杀人。

孔子也曾对子路说:“上士杀人用笔端,中士杀人用语言,下士杀人用石盘。”一句要命的话确实可以致死,所以,人们要避免说多话、说错话,千万别引发别人的毒语攻身,更不要示人以可以攻击的弱处。任何人都是脆弱的,不可以以脆弱示人。有人动辄示人以伤口:看看这里,我伤得多深!他以为别人会帮他救他,殊不知他在展示自己的死穴,死期不远了。

说重点,多言的结果往往就是死。你把别人说赢了意义也不大,弄不好会把对方逼急,作出什么暴力行为。很多人说话滔滔不绝,天下公理都被他说尽了,殊不知在他最得意时往往会被迎头一击。

人不能陶醉于自身,至少要一边说话一边看人,不要自顾自抒情、演说,那样会弄得不好收场。

老子说“多言数穷”,一个“穷”字道出了话多之人的窘迫。话越多越窘迫,何必自己逼自己?所以,大部分时候多言是不必要的。多言必多心,多言必多事。

只有平时不多言,才能在该多言时多发言。像秉烛夜谈,长亭话别,这些都是应该尽兴说话的时候。但如果平时都把话说完了,该说的时候忽然哑了声,那也是大煞风景的。

“多言数穷”,并不是让人不说话,而是要人在不该说时可以不说或少说,这样才能在该说的时候尽兴地说。

“少言数中”,就是少说话可以从容应对。

很多人平时沉默寡言,关键时候不说则已,说则语惊四座,起到关键作用。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行为。

东晋画圣顾恺之有句名言:“一像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也。”意思是画一幅画无论好坏,都不如说话应对有意思。“悟对通神”,这个词形象地说明了人在说话时可以通过当下领悟获得“通神”般的快感。

顾恺之是个非常喜欢说话的爽快人,但平时话不多,所以在张扬个性方面做得恰如其分。

有一次顾恺之从绍兴回南京,有人问他绍兴风景如何,顾恺之随口就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蒸霞蔚。”

如此锦心绣口,当然不是平时贫嘴可以修炼出来的。顾恺之修养高,人豪爽,又有沉思的习惯,所以出口就是锦绣文章。

与顾恺之同时代的王献之也是说话风流倜傥的名士,也曾有人问王献之绍兴风景如何。王献之说:“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把江南仙境徐徐道出。

魏晋名士的这种洒脱情怀与不凡的语言表达能力缘于他们深厚的文化修养与从容的处世方式,这才是神仙一品的人物。

老子说“多言数穷”的同时也在说“少言数中”,即平时少说话可以在该说时说中。“无言数丰”,就是沉默让人丰富。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指出很多人实际上是“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

也就是说,话多的人多虚伪,话越多越虚伪。一个花花公子骗小女孩的通常手段就是夸夸其谈,好像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如果把花花公子的话录下来给这个小女孩在十年后听一遍,这位小女孩一定会惊跳起来:“他说的全是假的!”大呼上当不已。

《易经》上说:“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要想让人觉得话中有清香,就必须像兰花一样默默开放。兰花默默开放,所以很香。沉默的人默默对视,所以很传神。沉默是金,无言是水。

老子还说“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就是说知道的人不说话,说话的人不知道。

人们在说话时往往只知道自己在说话,而不知道说了什么。所以要想知道自己说什么,最好不说话。那就是沉默。

当然,“沉默”也不是简单的不说话,说话也可以是沉默。我们可以同时说话与沉默,也可以边说话边沉默,在说话中沉默,在沉默中说话。

鲁迅在《野草·题辞》中写道:“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说的就是老子“知者弗言,言者弗知”的意思。

流水不说话,水中的石头溅起浪花,浪花与石头就是水的话。

大山不说话,风吹树响,风与树就是山在说话。

人不说话,“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眉目笑容都是话。

庄子说,一般的人用嘴说话,有修养的人用肚子说话(指打好腹稿),高人则用脚后跟说话(指晃动身体表达意思)。我们应把身体语言发挥得更好。佛教中有几十种手势,分别表示不同的含义。而一般人只会摆手表示拒绝,挥手表示告别,可见身体语言可挖掘的潜能还很多。

身体语言之上的语言是灵魂语言,指精神暗示等。这一层面是最高明的。

苏东坡说:“人生识字糊涂始。”同样地,“人生说话昏庸始”。所以,应该像老子所说“不如守中”。

“守中”,就是守住心中意念,不轻易耗散。《庄子》载黄帝向广成子请教长久之道,广成子说:“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

看来“无视无听”确实是仙家至宝。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人一天到晚如果被各种杂音充斥耳朵,就会真的什么也听不见。

大树没有嘴巴与耳朵,能活千年,因为它无知无欲,守住了精气神,所以可以长生。

人想要长久一点,快乐一点,就要简单一点,不要多话,不要多事。

古希腊哲人第欧根尼有一天看到一个小孩用双手捧水喝,他马上扔掉了自己的杯子,并说:“这个孩子教育了我。”

荀子也说过:“言而当知也,默而当知也。”即由发言而论及核心,可谓“知”;保持静默同样能达到核心的,也可以称得上“知”。他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无论雄辩或沉默均是相同的。有时候无需开口说话,利用表情、眼神、举止、态度等等,也能充分地表达意念而接触到核心。

现实社会复杂多变,有时候不开口比开口更有效,所谓知者不尽言,即“沉默是金”,利用沉默的效果,往往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适时沉默”可使你避免自食其言,以及由此引起的不愉快。一个朋友就因为缺乏“适时沉默”而自食其言。朋友的朋友邀请吃午饭,主人做了土豆肉冻,朋友很讨厌这种东西,但是出于礼貌他说:“你做的土豆肉冻真好吃!”主人听后自然很高兴,并牢牢记住了这句话。在以后的十五年里,每次到那个朋友家里做客,主人总要用土豆肉冻来招待他。

“适时沉默”还是一种办事的策略。

有一个人到一家商店退一件圣诞节前买的礼物。当时商店里的客人很多,他要求退货时,一位忙于应付的店员说他买的东西不能退,并去招呼别的顾客了。

于是,他把礼物放在收款机旁等着。十分钟后,那位店员回来了,他冲店员笑了笑,但没有开口。那位店员在收款机前忙了几分钟后,没说一句话就拿起了他的礼物到柜台后面去了,回来时把钱退给了他。有礼貌的沉默使这个人办成了他想办的事。如果同店员吵闹,结果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