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老子》64个人生智慧
22368000000011

第11章 智慧11无为而后才有大作为

【原文】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无为”的规律办事。老子非常重视矛盾的对立和转化,他的这一见解,恰好是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具体运用。他幻想着有所谓“圣人”能够依照客观规律,以无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进自然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在这里,老子并非夸大了人的被动性,而是主张发挥人的创造性,像“圣人”那样,用无为的手段达到有为的目的。

显然,在老子哲学中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的积极进取的因素。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自然,不轻举妄动,在未认清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时,暂时不轻易去做。“无为之事”指“无事”状态,“不言之教”指“无言的教益”。

什么是圣人?圣人就是智者,说通俗点就是聪明人。聪明人的一大特征就是有所不为,知道趋吉避凶,有的事情一定去做,有的事情一定不做,有的事情可做可不做。

对于聪明人来说,做不做某事首先是建立在对该事的认知上,看清这件事的性质,掂量值不值得做,能不能做,能做到什么程度。

比如一块大石头拦在眼前,这时就不能轻易地认为这是一块拦路石,它自有妙用:可做天然床,躺在上面休息;可做垫脚石,站在上面瞭望前方;又是拦路石,必须绕道而行。

由此,我们发现“石头原理”:一块石头的功能是多样的,它并不是一块简单的石头。世界上没有性能单一的事物。

所以,我们认识某事某物必须启动以下程序:

一、了解它有多少功能,有多少状态;

二、了解它正在使用什么功能,处于什么状态。

“无为”当以“格物”(认知事物)为前提。它不着急行动,先认清眼前之物与眼前之态再说。

比如一个人走到一块石头面前,如果他配合以上石头的几种功能展开行动,将受石头之道的控制,这就是“有为”。如果他不动也不走近,将使石头的各项功能都得不到发挥,这就是“无为”。

在无为状态中,人为阴,石头为阳,阴阳之间是中间物“空”。表面上空气隔开了人与石头,实际上是思维隔开了人与石头。我们假定石头没有思维,人有思维,中间物“空”也有思维,那么造成这种无为——隔离状态的就是有思胜无思,即:

无为胜有为:有思胜无思。

亦即:无为;有思。

这种做事的无为状态乃是思考的结果。不妄为,不非为。

所谓无为状态,具体而言是指:

一、远距离隔离;

二、近距离感知;

三、零距离吞噬。

零距离吞噬,是指解决问题,如化险为夷、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粗为精……即化“有”为“无”。

就这样,一块石头就被人用“无为”的手段解决了。人在此避开了石头的所有功能,只把它当无知无欲、无能无量的自然之物对待。

当某事在我们面前出现,即可应用这一“无为原理”予以解决:

一、先远距离隔离,看这是件什么事。

二、再近距离感知,看此事怎样上手。

三、最后零距离吞噬,通过做人来做事,修身养性,于是成功。

这就是以“无为”的方式做事的简单原理。

比如我们要养成好的习惯,按习惯自然而然地去办事就很容易成功。

从行为方式上分,人的行为可以分为定型性行为和非定型性行为。

习惯就是一种定型性行为,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

从心理上来说,行为一旦变成了习惯,就会成为人的一种需要。当你再遇到这类情景的时候,不用过脑子就会这样做。如果不这样做,就会觉得很别扭。这说明行为已经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具有了自动化的作用。它不需要人们去监督、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去努力,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也就是平常说的“习惯成自然”。

有一条众人皆知的名言:性格决定命运。

那么,性格是什么决定的呢?习惯!

习惯左右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决定着人的选择和命运。专家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90%的行为出自习惯支配,对生活中无以计数的问题的处理,无不打上习惯的印痕。习惯让人行为敏捷或行动笨拙,习惯使人聪慧灵透或者呆头呆脑。习惯是天使,也是魔鬼。好习惯可以让人插上翅膀,飞向天堂;坏习惯可以让人铐上锁链,坠入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