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必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里
22338900000009

第9章 过犹不及:划清交往的界限(1)

想要有平衡健全的社交生活,就要明确“界限”。

身体上的界限:帮助我们决定,在何种情况下,谁可以与我们亲密接触。

心理上的界限:给予我们拥有个人思想与见解的自由。

情绪上的界限:帮助我们处理自己的情绪,避免来自别人有害与操纵性的情绪。

原则上的界限:帮助我们保留自己不可触碰的底线。

◎刺猬法则:越亲密的关系越容易崩塌

叔本华在自己的哲学著作中,用刺猬的例子强调了人和人心理距离的重要性。刺猬在天冷时会彼此靠拢到一起取暖,但它们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互相刺伤。这就是人际关系和心理学中著名的刺猬效应:我们和朋友既要维持亲近的关系,又要保持一个安全的距离。

在多种领域中,刺猬效应都发挥了它的作用。朋友之间,既不能太疏远,又不能太亲密,因为过于亲密时容易把彼此刺伤;上下级之间,上司和下属的关系也要遵守这一效应,既亲密,又有距离,保持一种不远不近、恰当的合作关系。

我们与别人的最佳距离是多少?

钱伯斯说:“关系破裂的朋友不是因为距离太远了,而是距离太近了。至少我收集到了许多例子,都在验证刺猬效应。距离太近,说话做事就容易突破对方的底线,触及对方的雷区,产生种种的摩擦。”

既然如此,“最佳距离”是多少?

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物理的距离;第二种则是心理的距离。我们不管和什么样的人打交道,在相处时总会同时面对这两种距离,怎样保持好两者的区分,是否能采取一个最佳的距离,决定了我们能否在与朋友的互动中赢得对方的尊重和认可。

物理距离:不要“勾肩搭背”,也不要“黏在一起”

平时的相处中,动不动就“勾肩搭背”是一种很不尊重对方的表现。同时,我们和朋友也不要整天都待在一起,比如不管干什么都叫对方一起去——你最好不要这样。另外,有些人喜欢和朋友一起租住,这也不是适宜之举。物理距离太近了,容易招致对方的厌烦,最好的朋友也会因此生出嫌隙。

心理距离:不要“事事干涉”,也不要“触及隐私”

在心理层面,我们必须给朋友留出足够的私密空间,让对方有充分的自主权处理他自己的事情。对此,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心理学教授加奥比说:“当你发现和朋友过度亲密时,我建议你首先拉长一下心理距离,从对方的私密空间退出来。不要什么事都和朋友产生交集,也不要对朋友的任何事都加以过问,更不可触碰对方的隐私,否则你们的关系必从朋友退化为陌生人,甚至变得势如水火。”

调查表明,越是关系紧密的朋友,他们的心理距离保持得就越长,越能给对方一个足够宽裕的空间去腾挪移转。如果你事事都想干涉朋友,即使是出于善意的动机,也会给对方造成一种强力的压迫和窒息感,效果一定是适得其反的。

◎身体界限:不是谁都能与你亲密接触

“勾肩搭背”的后果有多严重?加奥比举了一个例子:安娜堡分校的一名大学生因被同学们误解为同性恋,在一个大雨倾盆的深夜开枪杀死了自己最好的朋友,然后在警察赶来之前饮弹自尽。正是他们两个平时的举止过于亲昵了,才导致人们产生了这么大的误解。

我在很多地方开讲座,都会听到台下年轻人的困惑,他们不喜欢和人勾肩搭背,但又害怕说出来会伤害朋友的感情。因此,当朋友动不动就搂住他的脖子,或者开玩笑地推他一下时,他就十分不舒服,心中非常恼火,但又有苦难言。

这种心理反应是正常的,是我们本能的反应。在人际交往中,直接的身体接触非常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因为这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有时甚至是屈辱感。能让对方感到安全的距离,至少要保持在40到70厘米之间,相当于两臂伸开的距离。这还是“熟人距离”。对于陌生人,则要把距离拉远到76到120厘米,否则就容易让对方产生“被侵犯感”。

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到安全距离的边缘地带,但要在外面活动。在特定的氛围中——开心、庆祝、祝贺、安慰等极端情况下,我们可以跨越这个距离,去跟对方握手、拥抱或拍拍他的肩,这是可以的,但要建立在对方的情感需要的前提下。除此之外,尽量在大多数环境中都保持在安全距离的远端,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

◎心灵领地:思想和见解的自由不容侵犯

每个人都有“不被别人说服”的权利,捍卫自己的思想与见解,坚持自己表达的自由,维护自己的立场,哪怕面对最好的朋友和最敬爱的亲人也有不妥协的权利。塞勒尔说:“我每个月接到几十件以上和沟通有关的询问,他们不是为交不到朋友而难过,而是为自己的软弱感到屈辱,因为总有人强迫其接受他的某种观点,那些人都是关系非常亲近的人,有些是他们最好的朋友。结果总是,他们妥协了。”

如果一个人强制你接受他的立场,并且打着为你好的名义,你会接受吗?假如朋友的见解是你不认同的,但为了维护双方的关系,你愿意低下自己的头吗?即便愿意,你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沉重的,因为这意味着你损失了自己的尊严,来换取你们之间的情谊。

很显然,我的看法仍然是——当一个朋友试图要求你这么做时,他就不再是你的朋友了。

能达成共识很好,但不要强迫对方妥协

我们既要保护自己不被说服的权利,也要尊重对方不被说服的权利。在朋友之间的相处中,心灵的彼此容纳非常重要,这说明我们要尊重对方的思想见解,即使观点尖锐对立,也不要企图说服对方来顺从自己的意见。

能和朋友在一切问题上达成共识是友情的理想状态,但现实的境遇总是双方各持己见,我们很难互相说服。因此,这是朋友产生争论的根源。在一件事情的看法上发生分歧,我们都期望可以说服对方:

“听着,你这次得听我的!”

“不,这次是你错了,你会后悔的!”

“如果你当我是朋友,就按我说的做!”

这些话你是不是很熟悉?在和朋友争论时,我们想尽一切办法让不同意见者改变他的态度。但多数情况下,争论没有结果,不管你如何争辩或者劝说,或者对方如何强迫你改变主意,局面总是僵持不下。这么发展下去的结果是悲剧,对友情会构成莫大的伤害,因为你们彼此都在轰炸对方的心灵领地,试图摧毁对方的尊严。

在我们举办的一次“我和我的朋友们”的论坛中,就有人明确地表达了“我不会被说服”的坚定态度。他看上去身经百战,为了捍卫自己的某些观点,他与至少十位朋友分道扬镳,从此变成陌生的路人。

当然,更多人会在争论发生时选择沉默,既不接受朋友的观点,也不会扩大争论。这是典型的“老好人”做法,本着息事宁人的态度让朋友放弃对自己的追问,或者把话题转移到别的地方。这种冷处理的方式固然能解决当时的对峙,却为双方的友情留下了不可恢复的伤疤——在你们之间的心灵沟通中,已经开始出现裂痕了。

所以,尊重友情的心理距离不是一个人的事,需要朋友之间同时达成一种约定。你们双方都要明白,即便不能接受对方的观点,我也不会强迫他接受我的想法。我们对于一件事物的看法可以没有共识,但对于沟通的方式却拥有共识:充分尊重彼此的思想自由。

永远不要追求“绝对一致”

我们时常会对“拒不接受”自己想法的人感到愤怒,就像父母面对一个不听话的孩子:“我明明是为你好,为何你却置若罔闻?!”好吧,你可以对自己的孩子进行管教,但朋友不是你的孩子。你是正确的,难道他就是错误的?你也没有权力命令他和你保持一致。

我见过两个很好的朋友在某件事情上争执不下,他们引经据典地展开一场论战,试图说服对方听从自己的意见。从起初心平气和的讨论,到最后撸起袖子准备动手,他们没有退让一步。在别人的劝导下,这对好朋友还是回到了起点:接受不一致,不再争论。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绝对一致”,你如果承认不被说服的权利,那么就得接受求同存异的社交理念。一种事物,一个观点,一条政策,无论多么完美,都难免存在反对者,因为每个人都有他固有的立场和利益需求。尊重对方的不同看法,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社交原则,而且体现了我们对于他人的思想自由和表达自由的尊重。

◎情绪界限:避免自己的情绪受到别人的操控

我们的情绪总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特别是关系亲近的人——他们与我们朝夕相处,时刻产生交流,因此互相之间会有程度很深的情绪交流。积极的情绪我们乐意接受,但是消极乃至破坏性的情绪呢?

比如一些破坏大王,他不好过时,也让别人不好过。

一些推卸责任的高手,无论他做错了什么,责任都是别人(你)的。一些喜欢攻击、贬损别人的坏家伙,以羞辱或贬低别人为乐。

他们隐藏在人群中,或者就在你的背后,冷不丁就会跳出来,让你防不胜防。这些人最大的特点便是用自己的坏情绪攻击别人,尤其是自己的朋友。他们的情绪就像病毒,不知廉耻地入侵朋友的领地,浸染和侵袭朋友原本平静、乐观的好心情。于是,你的好状态因他而变坏。

对付这样的人,就必须设立一条情绪的边界。

破坏大王的“共同毁灭心态”

破坏大王的生活原则是简单粗暴的,这种人我们都见过。他们的心情会直接地影响到自己周边的人,尤其是最亲近的朋友。你越和他亲密,越关心他,他就越喜欢向你倾倒内心的不良情绪,传染你和他一块儿不高兴。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都会受到他的影响,因为你和他之间始终未设立一条界限。

他的想法是:“假如我不高兴,我会竭尽全力让朋友的生活也变得十分不愉快,直到我高兴起来。”

钱伯斯有一次接到朋友的电话,电话刚接通,就传来一阵连续的高分贝怒吼:“为什么我这么倒霉!”钱伯斯无奈地听了20分钟的愤怒的单口相声。朋友炒股赔了钱,也毁掉了钱伯斯的周末,他放下电话闷闷不乐,准备出去游泳的好心情荡然无存。

这就是一种“共同毁灭”的动机,他周围的朋友会小心翼翼地生活在一个危险的地带,大家都对他未来的行为忐忑不安。人们会这样想:“我必须小心点,我不能惹他生气,否则他爆发起来我就不好过。”就像保护一只脆弱的大熊猫。基于这一点,人们不但会改变自己的正常的生活程序,违背自身的喜好,而且要无奈地去讨好他,生怕这位朋友不高兴。

更要命的是,他在朋友圈中变成了一个受照顾的特殊人士。比如,如果知道他是因为什么而生气,为了自己的日子好过一些,有些人只能主动去替他解决本来应该由他自己解决的问题。原因只有一个,不要让他搞破坏。所以,当你的生活中有这样的朋友时,如果不能把他踢出朋友圈,你被情绪攻击的可能性将大大提高。

解决办法:用隔离墙的办法防止受他的影响,并且坚定自己的原则,不去照顾他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