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必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里
22338900000016

第16章 管理你的社交时间(1)

第一步:为通讯录做“减法”

第二步:区分“工作关系”和“生活中的朋友”

第三步:列出可以随时联系的人

第四步:规划你的社交时间

第五步:想一想,你的电话多久没关机了?

第六步:减少社交曝光,适度保持神秘感

管理你的社交时间

◎第一步:为通讯录做“减法”

我们已经习惯了做加法,不管任何事情都是用增加思维去思考,这是人的本能。比如,明明吃饱了还要去吃;有些东西不管有没有用,都要不停地重复买;电脑的硬盘越来越卡,因为增加的内容越来越多;家里的收藏品在增加;手机通讯录里的联系人在增加;朋友在增加;社交关注面越来越广,我们却感觉很累,时间不够用,社交又没什么效果……不知不觉中,我们给自己挖的坑越来越深,它不断地变深,直到自己再也跳不上来。

王小姐是国内一个新兴化妆品品牌的微商代理,这是一种基于社交网络的营销工作。她的任务就是每天在朋友圈里不停地推送品牌的介绍,然后接受各种问询,向有意向的客户推销这些产品。从本质上来说,她在做“社交”的生意。

“手机只要不关机,就一天24小时不停地在响,现在成了身体的本能反应,只要手机一有动静,立刻就会拿起来翻看,害怕错过顾客的咨询。有时候正在睡觉,手机突然响了,我也会立刻睁开眼睛去看,大多时候我都是抱着手机睡着的,手机就像我的性命,我根本不敢离开半步。为了扩大生意,我就必须不断地联络和扩充新的朋友,每天都要记下几十个人的电话号码,并且加上他们的微信。”

为此,她的吃饭时间、休息时间、陪伴家人的时间,甚至是洗澡时间,通通被这项工作霸占了。和朋友聚餐时,她经常拿着手机和顾客沟通。朋友们都吃饱了,她却没有夹几口菜,不是不合胃口,而是抽不出时间去品尝美味。朋友们都抱怨她只顾低头赚钱,连维护友谊的时间都拿不出来了,她只能苦笑。

这是大多数从事微商行业的群体的缩影,一台手机掌管着生计,也完全统治了自己所有的时间。每个微商的通讯录里都有成百上千的人,而且大多数都是陌生人。朋友就是市场,没有社交就没有销路。王小姐也是如此认为的,从加入微商大军的那一刻起,她每天都在不停地往通讯录里加人:去饭馆吃饭加店铺老板,坐地铁加邻座的陌生人,去理发店洗头加理发师……身边认识的所有的亲戚朋友都被她收进了通讯录——这些都是她潜在的目标客户。

一年下来,她的通讯录从几十个人跃升到了接近两千人。这种用尽一切手段扩充社交资源的举动在朋友眼里几近疯狂,她自己也很无奈,但她要“拓展客户数量”,多加人是卖掉产品的第一步,否则竞争不过别人。

但是,一段时间过后,王小姐发现自己臃肿庞大的通讯录并未给她的社交和生意带来更多的帮助,反而产生了非常多的负面影响。比如,有很多人在加入通讯录后就把她屏蔽了,他们反感这种交朋友和卖产品的方式;还有些好朋友则主动退出了她的朋友圈,让她损失了一些真正的人脉。

这就意味着,她每日在朋友圈发送的推广信息多数人根本看不到,而这些人也对她的产品没有兴趣。还有一些过去的好朋友,因为她每日不停地“刷屏”,所有的时间都用到了卖东西上,便逐渐冷落了她,甚至不愿意再和她联系。有一次她打开通讯录看了半天,翻了好几页,才找到一个比较熟的朋友,然后主动联络对方,希望一起出来吃饭聚一聚。结果对方的电话根本打不通,发短信过去,两天后对方才回复:“我最近很忙,将来有空再聚。”她心里清楚,自己通讯录上的联系人增加了,朋友却减少了。

“做了将近两年的社交营销,很多朋友都开始躲着我了。后来我统计了一下,其实买产品的就是固定的那么几十个客户,大多数人都不会买,有的只是询问下价格就杳无音讯。固定的客户觉得产品好,会自动推荐给身边的朋友,老顾客带动新顾客,这些才是潜在的客户,而那些在大街上随便加入通讯录的陌生人,我可以毫不犹豫地清理掉了,同时我也要整理出自己的朋友,为他们单独设立一个清单。”

从混乱无序的状态中走出来,并精简自己的社交,分清社交和营销的区别,是王小姐必须尽快做好的工作。这些无效的社交和对人脉的营销工作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及其他成本,最终给她带来的却是一个双输的局面:她既没维护好自己的朋友圈,也没做好自己的事业。

现在,她每个星期都会清理自己的通讯录,数量基本保持在两百人左右。并且,她给这两百人做了三种详细的分类:家人和朋友、固定客户、潜在客户。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家人和朋友,在这份清单中,她记录了重要关系人的联系方式,并配备了另一个号码,把他们与微商的工作隔离开来。这样一来,她就对自己的社交实现了一次清晰的分类,从混乱无序的状态中摆脱出来。

无效社交太多,就会浪费大量的时间,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调整社交思维。从现在起,为你的通讯录做减法:合并那些姓名相同却有多个号码的人;删掉那些你已经半年没有联系并且已经记不起他是谁的人;删掉那些你认为双方没有共同话题并且互相讨厌的人;我最后的一个必要建议是——设置“备注”的选项,对于一些不太熟悉的名字,为他们做一个备注,简短地记下他们的身份、背景以及你们之间的关系,这能为今后的通讯录整理工作提供依据。

◎第二步:区分“工作关系”和“生活中的朋友”

在处理社交关系的时候,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认知:工作和生活应该区分开,工作关系和私人关系也要区分开。如果在社交中将工作和生活混为一谈,总会带来一些十分糟糕的后果。不过我们也清醒地发现,随着社交网络的迅速发展,要对这两种关系进行泾渭分明的切割并不容易,因为这两类关系常常是混合的——有时候,一些工作伙伴会演变成生活中的朋友,还有的则是自己的好朋友成为在同一间办公室谋职的同事。

生活中的好朋友成为事业伙伴,看起来是一件有益无害的好事。我们在事业上多了一个人品、性格、关系圈互相都很熟悉的人,工作上会有更多的便利。相较于同事变成朋友带来的潜在的对于既有私生活的冒犯,从朋友变成同事看起来更加可靠一些。

是这样吗?事实上,无论是哪种方向的演变,只要这两种关系产生交叉,一些不可预测的麻烦和困扰就会产生。尤其是在面对职业的前途和友情的选择时——工作机遇和友情同时在讨好你,我们要考虑的就不再是单纯的利益或者友情。在争取事业有成的同时,我们总是要权衡友情的得失。

“和单纯的同事竞争,就像在与敌人竞争,你只需要集中精力打倒他,出拳越狠越令人兴奋,这符合我们的道德原则;而掺杂了私人关系的前途竞争,考验我们的则是工作和道德的双重选择。一方面,我们都想维护和扩张自己的工作利益;另一方面,又不能接受背叛友谊带来的情感审判。”钱伯斯一语道出了这种双重关系的真谛。

在对人际关系课题进行研究的进展中,我们收到了不在少数的同类型的咨询,他们大多都被这种双重关系困扰——要同时处理好人际关系和工作的正当性并不容易,这些复杂而为难的思考花费了太多的时间,让人无从选择。在近几年的咨询中,有两个典型的案例恰好证实了钱伯斯的观点。

案例一:杰雷米因“救助朋友”而失去了朋友

一个名叫杰雷米的公司职员出于热心,将他的一个失业好几个月的朋友引荐到了自己所在的公司。他这位好朋友的工作能力很一般——很显然,这是他失业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但杰雷米为了力保他进入公司谋得一个饭碗,在主管面前大力地赞美了一番这位朋友的能力。出于友情,他不希望看到朋友一直失业下去。最后,主管出于对杰雷米的信任,给了他的这位朋友一个挺重要的岗位。朋友对他感激涕零,两个人的友谊也因此增进了不少。

刚进公司的时候,这个人非常努力,为人热情也擅长交际,很快和同事打成了一片。但没过多久,他工作能力不足的弱点就暴露了出来。他经常出错,而且都是一些可大可小的细节问题,杰雷米经常要为他的“小失误”擦屁股,每天麻烦不断,这让他很苦恼。

有一次和新客户签订的合同中,这个人居然搞错了款项的小数点,很随便地就签下了合同,公司差点因为这个失误损失了几百万美元。主管大发雷霆,并把自己的失望迁怒到了杰雷米的头上——本该由杰雷米负责的一个大项目,因为他朋友的出错,使得主管改变了心意,把项目重新交给了另外一名下属。

朋友因为这次重大的工作失误被勒令立刻卷铺盖走人,杰雷米的内心也充满了失落。好在他马上就可以结束这种为“朋友的工作表现”而提心吊胆的苦日子了,这段时间他几乎心力交瘁。他原以为朋友会带着歉意跟自己结束“同事关系”,重归生活中的友谊,没想到朋友却责怪他不帮助自己向主管求情。这件事直接导致了两个人关系的恶化,杰雷米也因此永远地失去了这个朋友。如果没有这件事,他们本可以继续在生活中维持着让人羡慕的友谊。

案例二:凯瑟琳和麦思在竞争中的选择

凯瑟琳和麦思同在一家公司的市场部上班,两个人因为工作关系经常打交道,麦思是个很爽快的人,性格开朗也很热情,经常为凯瑟琳的观点站队,和她同一阵营。一来二往,两个人建立了很不错的同事关系。后来,随着接触和了解的增多,她们发现彼此的兴趣爱好也非常地相投,社交关系很快就拓展到了生活中。

她们经常相约一起喝咖啡、逛街、看电影,几乎无话不谈,对彼此的了解慢慢地也从工作渗透到了私人空间,全方位地加强了联系,从同事成为生活中的好朋友。她们在工作中彼此鼓励,在生活中分享秘密。比如凯瑟琳的男朋友患有“肥胖抑郁症”,麦思的孩子在学校是“小霸王”等。不论是幸福还是苦恼,两个人都一起分享。

凯瑟琳完全把麦思当成了自己的好朋友,她觉得麦思也是这么想的,因为麦思常常会对她说:“嘿,姐妹,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两个人虽然在工作中也有意见相左的时候,但经过私下的沟通,她们通常会拿出一个兼容的方案,亲密的关系并没有因此而受损。

不过,最近公司的一个项目开发,却让两个人的关系急转直下。公司正在运作近年来难得的一个大项目,部门主管提出了一个竞争方案——每个下属都要交出一份自己的开发计划,谁的方案好,谁就能成为这个项目的负责人。

这是一个利润空间很大的项目,如果能够成为项目负责人,后期分得的红利估计会有几十万美元。为此,部门中的每一个人都在暗暗较劲,凯瑟琳和麦思也不例外。虽然她们是好朋友,但在面对这种机会的时候,大家都表示出了心照不宣的“自私”。

在项目会议上,凯瑟琳和麦思都拿出了自己的方案,但她们两个人的方案思路恰好相反,一个主张进行爆款投入,另一个则主张控制成本,属于那种针锋相对的经营策略。经过一番争论后,多数人的意见倾向于认同凯瑟琳。虽然部门的主管没有正式点头,但也看得出,他对凯瑟琳的方案更感兴趣。

散会后,凯瑟琳明显感觉到麦思对她的态度有所冷淡。以前每次会议之后,两个人都会相约去茶水间喝杯咖啡,沟通思路,统一想法。但这次,麦思却找借口去了别的地方,随后就一个人回家了。在以后的相处中,尽管凯瑟琳想积极地解决两个人之间的矛盾,麦思却一直在回避,对待她的态度非常冷淡。后来在许多事情上,凯瑟琳都能觉察出麦思刻意地和她保持距离。而且,她好像开始在暗中展开了较量,两个人之前亲密无间的关系也逐渐消失,甚至比普通的同事关系都要糟糕。

在第一个案例中,杰雷米与朋友由朋友关系演变成了同事关系;在第二个案例中,则是反方向演变的,从同事变成了朋友。但这两种混杂在一起的人际关系都毫无意外地得到了共同的结果——他们朋友和同事都做不成了,变成了敌人。

在生活中,如果两个人仅仅是朋友关系,争论一两句并不会成为友情的阻碍,只要不是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争吵都是无伤大雅的小事;在工作中,如果是单纯的同事关系,无论是大的分歧还是小的争论,因为是公事,双方出于公心,即使影响彼此的关系也没什么,毕竟同事之间存在更多的是持续不断的竞争与合作。问题是,当这两种关系杂糅到一起时,人们就很难再秉持一个原则、一个态度去解决所有的问题,因为你这时已经很难界定和对方是“工作关系”还是“生活中的朋友关系”,要清楚地分开它们是很难的。如果你不强迫自己做出一个明确的表态,你们在工作中的矛盾很容易成为朋友关系中的致命障碍,影响到你们的友情;而生活中的一些缺点,也很容易成为你们在工作中互相攻击的把柄,加速关系的破裂。重要的是,这些问题总是会牵扯你们很大的精力,让你们没有时间去处理其他事项。

杰雷米和朋友的关系结束于工作带来的影响,凯瑟琳和麦思的友谊也因为工作分歧而产生了问题,如果他们都选择保持单纯的朋友关系或者同事关系,彼此之间的交往可能会更加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