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理刘备
22303800000049

第49章 谁是谁的棋子

刘备囿于汉室宗亲的身份障碍和道德仁义的限制,一再口头拒绝抢占西川,但法正毕竟名义上是来邀请他“入川援手”的。这个“援川不夺川”的理由,恰如关羽当年的“降汉不降曹”,有效形成了“自我欺骗”,让刘备得以用“援川”的名义消融内心的防御而整点兵马,准备入川。

人们总是习惯根据一个人的行为来判定他内心的真实态度。诸葛亮、法正,也包括曾被刘备耳提面命的庞统,无一例外地认为刘备最终还是被“夺川”的愿景打动了。

诸葛亮十分兴奋,摩拳擦掌,想要再一次大显身手,实现自己在隆中对时提出的战略规划。但没想到,刘备却给了他当头一棒!

刘备决定,让庞统担任随军军师,却让诸葛亮留守荆州!

诸葛亮一向以为入川作战的军师非他莫属。他当初借着东吴吊孝的机会,策划让庞统来投奔刘备,就是为了给自己物色一个得力助手,以便自己腾出手来,辅助刘备夺取西川。没想到,卧龙凤雏合璧之后,刘备拥有了选择腾挪的空间,竟然让诸葛亮镇守荆州,而把开辟新疆域的立功机会给了庞统。

刘备的这一决定,用意极深。

众所周知,在同等付出的前提下,攻与守的收益成效是很不一样的。守成是题中应有之义,并无多少功劳可言。而守不成则是罪大恶极。相反,攻则充满了无知与风险,功不成是常见的情形,不会遭致过多的谴责。而一旦功成,就会名扬四海,光芒万丈。此次刘备入川,打着援川旗号,刘璋毫无设防,再加上有法正、张松、孟达等关键人物当内应,成功的几率非常之大。一旦功成,庞统的业绩(攻取益州)就完全可以和诸葛亮(攻取荆州)平起平坐,也和两个人的名望基本相符了。

很显然,刘备这是要力挺庞统来制衡诸葛亮。诸葛亮想把庞统当棋子,没想到自己却成了刘备的棋子。

诸葛亮立即就想透了这一点,内心一阵冰凉,也深深地感到了刘备的可怕。但是,人总是会落入基本归因错误的陷阱。诸葛亮只是觉得刘备变了,却不知道刘备的变化正是因为他自己无节制炫智的直接后果。

在大将的选择上,刘备也是别有用意。刘备选了魏延、黄忠两人跟随自己入川,关张赵云这几人都留守荆州。

刘备选择魏延,还是要强化对诸葛亮的制衡。诸葛亮因为长沙之战而对魏延有着极深的偏见,但刘备此举意在表明,虽然诸葛亮对魏延不待见,但我刘备却很看重魏延。这不但让魏延感激涕零,而且在组织内部明确传达了“诸葛亮说了不算,当家的永远是刘备”的微妙信号。

刘备选择黄忠,一方面是出于对他能力的信任(战长沙时与关羽对战不落下风),另一方面则刻意形成了一个由新人组成的团队。关张赵是刘备起家的班底,跟随刘备多年,屡立战功,诸葛亮“新官上任三把火”,帮助刘备占有了荆州,也是功勋卓著。而庞魏黄初来乍到,为了挣得立身之基,当然有更大的动力去建功立业。

同时,关羽留在荆州,也是对诸葛亮的一种牵制。刘备知道,自从华容道事件后,这两个人明着还算和气,暗着却互不服气。有关羽在,诸葛亮自然不能随心所欲。当然,这并不能算是刘备的妙手。任由手下的核心人物斗气比拼,看似有效,但实在不能说是组织之幸。

刘备的这番安排,让诸葛亮大失所望,深受打击,但一时也别无他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刘备带着庞统、魏延、黄忠,在法正的陪同下,亲率三万大军一路入川。

这一路上,庞统欣喜若狂。他在起步上已经输给了诸葛亮,只能在后程发力追赶。庞统憋着劲儿要赶快建功立业,以证明自己身为凤雏,与卧龙齐名绝非偶然!在兴奋驱动下,庞统私下与法正频频商议,如何趁着刘璋不备,快速攻占益州。

行至半路,张松秘密派人送信给法正,约定等到刘备刘璋在涪城相会之际,就除掉刘璋。法正急忙找庞统商议。庞统顿时想起了刘备那天对自己说的“反曹论”,立即说:“此事决不能现在告诉主公。等到二刘会面后,我再见机行事,禀告主公。”

二刘在涪城相会,各述兄弟之情,言谈甚欢。刘璋全无心机,大笑道:“可笑黄权、刘巴等辈,不知宗兄您的心意,妄加猜疑。今日相见,宗兄真乃仁义之人也!得兄大助,我还怕什么曹操、张鲁啊!”

刘璋的话,会被很多人视为天真幼稚,但他这样说,无意中强化了刘备的“仁义”标签,更加束缚了刘备的手脚。

接风宴后,庞统决定对刘备摊牌。他对刘备说:“主公来日设宴回请刘璋。我暗中埋伏刀斧手一百人,听主公掷杯为号,就在筵席上杀了他,然后一拥而入成都。”

刘备看了庞统一眼,知道他还是没懂自己的心意,又想起刘璋一片赤诚称自己为“仁义之人”,不由冷冷地说道:“刘璋是我同宗兄弟,诚心对我,再加上我初到蜀中,如果这般行事,恐怕是天怒人怨。您的计谋,大为不义,就是春秋时的霸主恐怕也不会采用的。”

庞统脸上一红,连忙为自己开脱道:“这不是我的意见。这是法正收到了张松密信,说事不宜迟,必须速战速决。”这也是典型的基本归因倾向。

正在这时,法正也来入见。法正唯恐刘备认定自己是卖主求荣,也为自己分辨道:“我们也不是为了自己,只不过是顺从天命而已。”

刘备已被刘璋的标签强力约束,只是一再坚守自己的“道德情操论”。庞统法正二人无奈退下。

庞统法正眼看良机在前,大功在望,怎么肯轻易放过呢?二人一番商议后,庞统立功心切,果断地说:“事不宜迟,势在必行,我们也由不得主公了!”当即吩咐魏延准备好在次日筵席上舞剑,寻机刺杀刘璋。

次日席间,魏延起而舞剑助兴。刘璋这边张任立即拔剑而起,说:“舞剑必须成对,我愿做伴!”

庞统随即目视刘封。刘封拔剑加入。西川诸将泠苞、邓贤等人也纷纷拔剑而起,场面一时大乱。

刘备大惊,急忙站起喝道:“我们兄弟相会,又不是鸿门宴,哪里用得着舞剑助兴?!诸将赶快收剑,不从者,立斩之!”

诸人见刘备动怒,这才悻悻而退。刘璋深受感动,起身抱住刘备,垂泪道:“吾兄之恩,誓不敢忘!”刘璋做出迎刘备入川的决定,一直顶着内部巨大的反对。谁不愿意自己的决定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呢?更何况刘璋是个懦弱的人,本身就极度缺乏承担压力的心胸呢?刘备的表现,正好可以证明他的正确,缓解他的压力,这自然就使得他感激涕零了。傻人有傻福,这倒又增加了刘备内心的认知失调。

宴罢,刘备就把火气转发到庞统身上,说:“我以仁义躬行天下,你再也不要这样做了!”庞统受此训斥,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心情复杂难言。

刘璋这边诸将,却为己方成功粉碎了刘备的“鸿门宴阴谋”而欢呼鼓舞,并想趁势劝说刘璋赶快清醒过来。但刘璋一心为刘备辩护,说:“吾兄刘玄德,绝不是这样的人。”当然,这其实也是为他自己在辩护。诸将说:“就算刘备没有吞并之心,他手下的人未必就没有这样的想法!”刘璋说:“你们不要再多说了,谁也离间不了我们兄弟之间的感情!”诸将只能无言而退。

接下来,二刘在涪水关相聚欢饮多日,一直平安无事。这一天,忽有战讯报来,汉中张鲁兵犯葭萌关。刘璋就请刘备前往支援。刘备等了多日,终于等到了足可证明自己确实是为“援川”而来的机会,自然兴奋不已,立即慨然应允,引本部兵马杀往葭萌关。

刘璋手下诸将,反复劝刘璋严令各处大将紧守关隘,以防刘备兵变。刘璋开始不从,但架不住诸将轮番劝谏,只好命蜀中名将杨怀、高沛二人严守涪水关。刘璋随后回到成都。

心理感悟:无论是赞美,还是批评,都只不过是镣铐的代名词。

基本归因倾向人们总是习惯于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而把失败归结为环境或他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