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的优秀儿女
22303700000015

第15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3)

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强烈地震,孔繁森在羊日岗乡的地震废墟上,领养了3个失去亲人和家园的藏族孤儿:12岁的曲尼,7岁的曲印和只有5岁的贡桑。

收养孤儿后,孔繁森在生活上更加拮据,1993年的一天,他悄悄地来到西藏军分区总医院血库,要求献血,其实他是为了孩子们来卖血,就这样孔繁森三次以“洛珠”的名义献血900毫升,鲜血蕴含了孔繁森对这三个藏族孤儿深深的爱。

1994年11月29日,一场无情的车祸夺去了孔繁森宝贵的生命。12月10日在新疆的乌鲁木齐市举行了孔繁森遗体告别仪式,他的骨灰分别被安放在他所工作过的西藏高原和他的家乡山东聊城。

孔繁森遇难后,阿里地委发现他的遗物仅有一个袖珍收音机,几件简单的换洗衣服,以及八块六毛钱。谁会相信,这竟是一个地委书记的全部家当。

编者的话

孔繁森用真挚的爱民之情,赤诚的为民之心,强烈的富民之愿,用生命回答了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更有价值这两个根本问题。恰恰就是对这两个问题的正确解答,具有最朴素的普世价值和人文情怀,闪烁着不朽的文明之光、人性之光和理想之光。今天我们从普世价值的角度认识和传播孔繁森精神,大力倡导爱人、帮人、关心人的人生价值观,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与进步大有裨益。

孔繁森是新时期艰苦奋斗的典范。他不畏艰难、廉洁勤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人们一个既十分平常而又极易被忽视的道理,那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还要不要艰苦奋斗、如何艰苦奋斗的问题。正如江泽民所说:“在当前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过程中,在生活条件比过去优裕得多的环境中,更要学习孔繁森同志艰苦奋斗的精神。”

30.“老百姓的孺子牛”——牛玉儒

牛玉儒(1952—2004年),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人,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优秀民族干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书记。入选200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使 命

2003年4月10日,还未消除外出工作的疲劳,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牛玉儒就匆匆赴任呼和浩特市市委书记。行前,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对他寄予了厚望:呼市应发展得更快一些,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包括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都应该在全区位列前茅。

到任3天,一向雷厉风行的牛玉儒就制订了到呼市四区调研、视察城建工作的详细计划。然而,这位新上任的市委书记迎来的却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考验。4月15日,来势凶猛的非典疫情在呼和浩特市区蔓延。

那段日子里,牛玉儒多次前往医院慰问白衣战士。每次,他都主动与身穿防护服的医护人员热情握手。他对医护人员说:“在战争年代,人民子弟兵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在和平年代的这场防治非典战役中,你们就是最可爱的人……”面对不戴口罩的市委书记,医护人员十分感动。

非典期间,呼市一度出现抢购商品、哄抬物价现象。牛玉儒派人到呼市的各大超市摸底调查粮油等生活必需品的库存情况,得知全市大部分商店内的粮、油几乎被抢购一空时,他当即决策,政府拿出资金稳定局势。仅一天就把全市粮油价格降了下来,大大稳定了民心。在抗击非典的40多个日日夜夜里,牛玉儒没有踏进过家门一次。他经常是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有时靠安眠药才能休息。他多次深入到社区、医院、农村、学校,实地掌握防治非典的第一手材料。非典终于被击退了,牛玉儒整整瘦了6斤。

1996年底,牛玉儒从自治区政府秘书长调到包头市担任市长。

在牛玉儒任包头市长期间,国企职工下岗、企业改造问题尤为显现。当时,包头的下岗职工占内蒙古自治区的一半。

面对前所未有的社会问题,牛玉儒提出了力争3年使包头的大中型企业脱困,以23家大中企业作为突破口,对包头市1?2万户中小企业改组改造,抓好经济建设的政府工作目标。

包头精胶厂是1960年建成的老国有企业,由于产品结构不合理,企业缺乏竞争力,濒临破产,上千名职工面临下岗困境。为此,牛玉儒含泪说到:“让能够救活企业的人去收购精胶厂。”

当时,领导班子内部也出现了不同意见,阻力很大,为了使企业职工能够得到妥善安置,牛玉儒硬是顶着压力、冒着风险,果断拍板让东宝集团收购了企业。如今,重组后的东宝明胶公司已经成为包头市一个利税大户,是中国明胶行业的骨干企业。

考 验

从通辽市莫力庙乡党委书记到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牛玉儒的职务越来越高,手里权力越来越大,他始终保持一个共产党员艰苦朴素、为人民服务的本色。

原包头市政府秘书长程刚清楚记得,牛玉儒在包头市工作期间,因公出差除了规定之外,从来没有多报销过一分钱。

牛玉儒外出招商引资,从不讲究吃住条件。每次外出洽谈生意、考察项目,他总是乘坐早上最早一趟班机出发。

一次,牛玉儒出差深圳。身边的工作人员为了让牛市长好好休息,方便接待客人,便提前安排了一家五星级宾馆住宿。牛玉儒对这个安排很不高兴。他说:“不要讲这种排场,我们住旅馆的标准是,干净、安全。”第二天他们就换了一家二星级的宾馆。吴浩峰说:“跟牛书记出差,经常顾不上吃喝,即便去吃饭,五六个人只花二三十块钱是常事。”他经常带着身边的工作人员去最实惠的饺子馆或东北菜馆匆匆就餐。

在家人眼中牛玉儒是个“无情”的人,他的5个兄妹至今仍在通辽老家,两个妹妹和妹夫在几年前先后下岗。1997年,小妹妹牛宇红的丈夫下岗了。妹妹曾多次请求在包头当市长的哥哥给丈夫安排个工作,可牛玉儒的回答是:“这事儿我不能管,下岗是全国性的普遍问题,你们要自己克服困难!”在牛玉儒的老家通辽,亲戚朋友知道他当了大官,都找他办事。牛玉儒总是让人家扫兴而去。他说:“我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我的,不属于自己,我不能随便支配。”

难道牛玉儒心中真的没有亲情?几十年过去了,牛玉儒始终难忘二叔对他的养育之恩。牛玉儒7岁时,母亲突然病故,撇下他们兄妹6人。工作繁忙的父亲没有精力照顾他们,把牛玉儒送到了乡下的二叔家寄养了几年。

1995年,离家多年的牛玉儒第一次专程回通辽探亲,他骑着自行车在乡间土路上颠簸了30多公里地去看望二叔。那时,牛玉儒已经担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

2004年春节,牛玉儒最后一次到乡下看望了二叔,没想到这竟是最后的诀别。二叔家还是当年的老样子,牛玉儒盘腿坐在二叔家的土坑上,依然能找到儿时的感觉:白天帮二叔干农活,拾柴火、挖野菜;晚上,二婶在油灯下缝补10个孩子的衣裳,他凑着忽明忽暗的灯光写字、读书。童年的不幸,清贫的生活,铸就了牛玉儒朴素的情怀和坚韧的品格。听说二叔家要盖新房子了,牛玉儒让妻子把身上带的3000元钱全部留下。

忠 诚

谈到牛玉儒,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深有感触,他用“勤政为民,鞠躬尽瘁”这八个字准确地概括了牛玉孺的一生。

2004年4月22日,身体极度不适的牛玉儒被身边的工作人员李理劝进内蒙古医院,检查发现结肠肿瘤肝转移。此时,牛玉儒还不知道死神已经悄悄向他袭来,他埋怨李理和大夫让他在医院待了一上午,耽误了太多的工作时间。

牛玉儒的病情受到自治区党委的高度重视,4月26日,他住进北京协和医院。由于“五一”长假即到,医院决定“五一”后再给他手术,可牛玉儒不干,他和医院交涉坚持利用“五一”假期手术,这样不耽误他的工作时间。他的愿望是,手术后3天下地、7天拆线、15天争取回呼市工作。他对妻子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不会有事的,我对呼市人民的承诺还没兑现,要干的事情还很多……”牛玉儒的执着打动了大夫,医院终于同意5月3日进行手术。手术后3天,这位坚强的蒙古族汉子忍着疼痛走下病床,然而7天没能拆线,病魔终于将他束缚在病榻上。

倒在病榻上,牛玉儒无时无刻不牵挂着呼市的发展和建设。每天,他不断地叫陪同在身边的工作人员打电话到呼市听取汇报,布置工作任务。牛玉儒生病期间一直陪伴他的呼市市委秘书长兰恩华说:“牛书记第一次化疗后,两天内把呼市所有部门的负责同志找了个遍,询问各项工作进展情况。”

兰恩华作了粗略统计,牛书记给呼市发改委、经贸委、城建委、统计局和商务局的负责同志打的电话就有100多个,每次都围绕呼市的经济建设问题。在医院,牛玉儒的病房门总是敞开的。不论谁来探望,他都说:“我没事儿”,他的话题只有一个:工作。

编者的话

“你是孺子牛,风里来雨里走。默默耕耘在草原,足迹化绿洲。躬身千家事,真情付老幼。知冷知热知人心,事事暖心口。啊,牛玉儒,孺子牛,一心只为百姓好,不图芳名千古流……”随着这首深情的歌曲,“党的好干部,人民的贴心人”——草原之子牛玉儒的名字,从内蒙古大草原,传遍神州大地。他廉洁奉公、严于律己的公仆形象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

31.****传人——郭明义

郭明义(1958— ),辽宁省鞍山市人,1977年参军,1980年入党,1982年复员到齐大山铁矿工作。曾先后荣获部队学****标兵、鞍钢劳动模范、鞍山市特等劳动模范、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是鞍山市无偿献血形象代言人。中共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十八大代表。

党员等同于奉献

1958年12月,郭明义出身于鞍山市齐大山镇一个普通的矿工家庭。1977年1月,郭明义报名参军。在军旅生涯中,郭明义曾在全师技术业务竞赛上,一举获得汽车教导员专业理论和实际考试两个第一名,而且,他因为在助人为乐、抢险救灾中的突出表现,被师党委命名为“全师学****标兵”,1980年6月他在部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将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党的事业紧密联系起来。

郭明义说:“为了党,为了祖国和人民,我愿意抛弃一切,终生为党的事业而奋斗。”30年来,郭明义始终模范践行党的宗旨,始终牢记一名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始终把对党的无限忠诚和满腔热爱,化作为党的事业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坚定信念和模范行动。

自1982年1月郭明义从部队复员到齐矿工作后,从事过多个岗位。但不管做什么,他总是主动承担,毫无怨言,冲锋在前,勇挑重任,在他的理解中,党员是奉献的代名词。

多年来,在采场公路管理中,郭明义没有利用自己手中的职权为自己和亲朋谋过一分钱的私利。几年前,一些私营业主在采场从事协力性质的工作,想让他提供一些帮助,并提出为他买手机、送奖金,他都当面严词拒绝。即使是他帮助过的工友和特困学生逢年过节给他送些小礼物,他都坚决不要。而他却尽可能地帮助职工群众解决各种困难,努力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对职工反映的各种问题,及时向各级组织汇报,为职工在改善交通、就餐、休息等条件方面做了大量好事实事,深受广大职工群众的爱戴和各级组织的信任。

新时代的一个“兵”

郭明义深知要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党员,仅有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必须不断刻苦学习,增长才干,提升综合素养和思想觉悟,才能更好地践行党的宗旨和信念。

在部队时,郭明义就抓紧一切时间强化文化学习,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退伍后的第三年,他在团支部书记岗位上参加了全国首次录用国家干部的考试,并以优异成绩获得了当时比例极小的干部资格。与此同时,他每天骑自行车来回20多公里,到市内上夜校,学习英语和计算机。此后,他不仅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党校并脱产学习两年,而且在1992年又通过自学,考入了齐矿在鞍钢干部管理学院举办的英语培训班,参加了一年的英语强化学习。1993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齐矿扩建工程开工了,矿长点名让郭明义负责33台154吨电动轮组装的现场翻译和资料翻译工作。

30多年来,他始终不放松对党的基础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并能深入浅出地向职工宣传、讲解。他讲的党课深受干部职工欢迎。

有了一身本事的郭明义,从不吝惜自己的“本领”。他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时刻准备冲锋陷阵的兵。2008年2月,被称为“亚洲第一移”的齐大山铁矿矿石移动破碎站要迁移,迁移对路面要求极高。郭明义和全体工作人员提前日夜奋战,修了3个月的路、做了半个多月的测量,保证了矿石移动破碎站这个庞然大物按时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