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原子能的开发利用
22296600000069

第69章 地下的核反应堆

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以后,苏联等国核电站设计专家为提高核电站的安全系统的可靠性,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其中有一个研究方向是探讨地下核电站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地下核电站比地上核电站更为安全,并且经济和技术上都是可行的。

苏联核反应堆的防护罩只有1.6米厚,反应堆内的熔融核燃料一旦逸出而压到罩壁上,不到1小时就会把罩烧毁。在新的“核电站-88”设计中,防护罩也只能耐受4.6个大气压的内部压力,电缆、管道等也只能耐受8个大气压,而在反应堆核燃料熔融事故中蒸汽与氢的爆炸会产生高达13~15个大气压的压力,所以,在未能设计出“绝对安全的反应堆”之前,应将核电站建在地下。目前所说的地下核电站,是把反应堆和控制系统建在石质和半石质地层中的中小型核电站。

据分析,这种地下核电站至少可保证运营中不危害周围环境,不发生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那种浩劫式的事故后果,而且便于封存寿终正寝的反应堆,减轻地震对核电站的影响。此外,把核电站转入地下还可以使核电站的建设得以在现有技术水平上得到发展,而无须等到“绝对安全”的核电站设计问世之后再发展核电。

据分析,把四个机组的100万千瓦核电站的反应堆和控制系统建在50米深的地下,建筑费用只增加11%~15%,但如果把关闭核电站所需费用算进去,那么地下核电站的造价比地上核电站还要低一些。拿两个机组的50万千瓦供热核电站来说,将反应堆设在地下的建筑费用比地上同类核电站多20%~30%,如把关闭核电站所需费用打进去,则只多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