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回望点滴
22295100000020

第20章 川剧杰作 戏剧精品——评川剧《欲海狂潮》

在我国三百多个地方戏曲剧种中,川剧昆、高、胡、弹、灯声腔俱备,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表现手法,在戏曲舞台上独树一帜,深受中外戏剧界的注目。川剧呈现出的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精湛奇巧的表演技艺、绚烂多姿的戏剧场面、浓郁隽永的乡土风情、亦庄亦谐的个性语言,使其成为我国地方戏曲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在我国戏曲艺术历史长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川剧艺术源远流长,川剧事业生生不息。川剧从形成、演变到发展,迄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其间,它曾有过花团锦簇,也出现过枝叶凋零。新中国成立后,这个古老的剧种才获得了新生和前所未有的发展。尤其是1982年中共四川省委提出“振兴川剧”以来,川剧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在“出人、出戏、出效益、赢得观众”方面,取得了足以自豪的成就。今天,川剧已经成为四川建设先进文化的载体、弘扬民族文化的品牌、展示地方文化的名片。

从“抢救、继承、改革、发展”到“保护、继承、改革、创新”,川剧事业的发展艰难曲折而又充满希望。在这条筚路蓝缕、玉汝以成的道路上,行走着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川剧艺术工作者,其中,就有这么一位温婉智慧、享有盛誉的著名剧作家徐棻。徐棻是当代川剧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今天,我们提及川剧艺术,必然要提及徐棻和她的作品。我们认为,在川剧艺术承前启后、发展创新的过程中,徐棻和她的作品是一个重要的标杆或者说一个重要的标志。

《欲海狂潮》无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自1989年首次公演以来,该剧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先后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剧目大奖”、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多个重大奖项。这是一部必将载入川剧乃至中国戏剧史册的优秀作品。它的成功,既是作者心血智慧的结晶,也是振兴川剧事业的硕果,对川剧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试图对该剧做简要分析:

一、《欲海狂潮》对外来戏剧的民族化进行了有益探索

如果说以《雷雨》为代表的经典作品标志着话剧这一外来艺术形式完成民族化从而开创了中国现代戏剧的新纪元,那么以《欲海狂潮》为代表的新创剧目则标志着传统戏曲对西方现代话剧等外来艺术形式的成功转化,从而为外来戏剧民族化开拓了新的空间,昭示了新的可能。《榆树下的欲望》作为20世纪美国戏剧大师尤金·奥尼尔的代表作,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将欧洲先锋戏剧思潮与美国戏剧传统相结合,使戏剧成为探索内心世界、表现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从而为后人开辟了戏剧艺术的新天地。如何使这样一部西方现代派戏剧经典跨越文化背景、社会习俗、审美趣味、时代变迁的巨大差异而成为被当代中国观众所接受、喜爱的川剧剧目,对改编者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徐棻不仅对原著的人物设置、情节安排、故事结局进行了中国化、民族化的改造,更把作为原著精髓的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现代派手法与中国传统戏曲的程式性、虚拟性、写意性、抒情性等美学特征有机融合,从而以《榆树下的欲望》为基础和蓝本创作出完全中国化、戏曲化、川剧化的《欲海狂潮》。这样的“改编”实质上就是一种卓越的艺术创造,是民族传统文化“自知”与“自觉”之上的一种超越,是徐棻对川剧乃至中国戏剧的杰出贡献。

二、《欲海狂潮》对传统戏曲的现代化进行了成功实践

源远流长的传统戏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批优秀作家和经典作品,深厚的历史积淀无疑是其继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但传统戏曲如果囿于传统、止步不前,就会与时代脱节,与观众疏远。川剧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就必须随时补充新鲜血液,不断吸收外来艺术营养。作者准确抓住原著“欲望与毁灭”这一主题,对人的异化这一主旨进行了本土化的描述与当代性的反思。它改变了传统戏曲“大团圆”结局而代之以主人公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毁灭,成为一出震撼人心的悲剧,从而使川剧这一艺术形式跳出了传统的窠臼表现了崭新的时代内容。该剧在传统川剧艺术的基础上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吸收了从古典到当代的戏剧艺术精华,从而创造出一部既传统又现代、既精炼又厚重的川剧悲剧。从中不难找到以古希腊《俄狄浦斯》为代表的命运悲剧、以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为代表的性格悲剧、以易卜生《玩偶之家》为代表的社会悲剧、以曹禺《雷雨》为代表的中国现代话剧等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流派的戏剧经典的因素与痕迹。剧中并未出现传统戏曲惯用的道德说教,而是依靠人物设置与矛盾冲突构成一个向所有观众敞开的“召唤结构”,使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观众都可以从中得到触动、引发思考并得出不同的解读与启示——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观众对“欲望”这一舞台形象有着各种各样的理解——这种不确定性与多样性正是作者留给观众的再创造空间,恰恰说明作品的丰富内涵和多元意义,从而打破了一般戏曲作品主题的限定性与舞台的封闭性。对戏曲而言,没有民族文化精神和传统艺术传承的“现代性”,便不具备戏曲的当代意义,民族艺术的“传统性”必须和西方现代派戏剧的“现代性”构成内在的有机联系;对川剧而言,没有民族文化审美心理和对当代中国人文形象的塑造,也便不具备川剧独特的审美价值,“本土化”和“现代性”也要形成内在的统一关联。离开了“传统性”和“本土性”,“现代性”就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少改编外国剧目最大的困境,便是缺乏对这种中国式“现代性”的理论升华和系谱构建。徐棻的作品十分注重切入中国当下广阔的文化现实和深广的历史文脉,在秉持民族戏剧“内核”的基础上对西方现代戏剧进行中国化、民族化的改造,可以说,《欲海狂潮》是一次对传统戏曲现代化的大胆而有益的探索,它开拓了传统戏曲的新天地,赋予传统戏曲新的时代精神与社会价值。

三、《欲海狂潮》对演出形态的创新化进行了积极尝试

该剧突破了传统戏曲忽略舞台、布景、灯光等技术因素的陈规,创造性地将升降舞台引入川剧表演,大量借助布景、灯光来转换场景、描写环境、烘托氛围,将上述技术性因素创造性地融入戏曲表演,使之成为表现心理活动、推动情节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使舞台从单一、外在的表演空间变成一体化、审美化的戏曲元素,从而拓展了戏曲的表现空间,丰富了戏曲的表现手段。需要指出的是,剧中舞台、灯光、布景等现代技术是服从、服务于人物塑造和情节推进的,并未突兀和游离于演出之外,舞台的中心和观众的注意始终聚焦在演员身上,从而加强了全剧的感染力、吸引力。《欲海狂潮》在演出形态上将传统戏曲的演员中心变为包括演员、舞美在内的立体、综合的演出形态,使剧本创作与舞台演出全面融合,这是对传统戏曲演出形态的新的探索。此外,作品还有两点别出心裁之处:一是创造性地设置了原著中并不存在的“欲望”这一舞台形象,使原本抽象、隐藏的主题成为形象、显性的因素并参与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使深刻的主题更容易为普通观众所理解。二是成功运用“帮腔”这一川剧特有手法,使之成为描写外在环境、表现人物心理、叙述故事进程的重要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全知全能的叙述者角色,以符合戏曲观众的欣赏习惯。正是在演出形态上成功处理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才使《欲海狂潮》得到老戏迷和新观众的共同喜爱。这说明,传统戏曲要为当今观众所接受,就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巧妙创新,才能符合不断改变的社会心理和审美需求。

四、要准确评价《欲海狂潮》的艺术成就,必须从20世纪中国戏剧历史进程予以考察

外来戏剧的民族化和传统戏曲的现代化是20世纪中国戏剧发展的基本途径。《欲海狂潮》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化为己出,充分吸收了西方戏剧营养,将现代派经典加以民族化改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锐意创新,引入现代戏剧观念和舞美技术,使传统戏曲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而为外来戏剧民族化和传统戏曲现代化作出了新的探索和新的贡献。这正是其历史地位与典范意义所在。这种继承与开放、传统与创新的有机结合,是20世纪中国戏剧发展最为重要的特点之一,也是20世纪中国戏剧从古典走向现代的艰难历程所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经验与启示。如果说1942年毛泽东同志为延安平剧院写下“推陈出新”的题词和1951年政务院颁布“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五·五指示”)从根本上决定了20世纪后半叶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戏剧的道路与方向,那么以《欲海狂潮》为代表的传统戏曲新创剧目则在创作、演出的专业层面再次实践了这一方向并证明了它的正确性,从而在川剧乃至中国戏剧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正是一代代戏剧艺术家和他们所创造的戏剧经典,为中国戏剧不断开创着广阔天地。一部20世纪中国戏剧史,其实也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现代史。艺术家们用戏剧这一特殊艺术形式记录、参与了中华民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中国戏剧也在这一过程中开创并延续着自身的现代化道路。它的历史需要我们认真总结,它的未来需要我们不断开拓。我们常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传统戏曲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和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根基。民族风格、民族气派并不是故步自封,尊重历史、继承传统并不意味着封闭保守。只有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人类文明成果,传统文化才能获得不竭动力,永葆勃勃生机。这就是《欲海狂潮》所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

五、要充分认识《欲海狂潮》的重要意义,还必须从繁荣发展四川文艺、推动文化强省建设的高度予以评价

民族灵魂,文以化之;国家精神,文以铸之。当前,文化的竞争日趋激烈,文化的战略意义日益凸显。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历史机遇期,面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西部文化强省建设的崇高使命,我们无疑需要有《欲海狂潮》这样的精品剧作和剧目,无疑需要有川剧这样有影响的剧种和艺术品牌,通过作品、品牌、剧种的凝聚力与辐射力、覆盖力与感召力,来引领创作道路,催生优秀作品,从而担当起讴歌时代、鼓舞人民、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社会责任。四川要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就必须打造自己的著名品牌。在汲取外来文明的同时,作为捍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方面,本土艺术品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古今,无论中外,任何民族精神的延续,任何时代风尚的升华,都体现出各自民族、各个时代的艺术品牌所能起到的文化担当作用。中外戏剧史上被视为不同国家和民族艺术品牌的剧作家、戏剧流派,都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实现了自己的文化担当。川剧源于生活,来自民间。它的生命在于源远流长的巴蜀文化,它的活力在于四川人的思维、语言、智慧,它的本质在于用艺术手段真实反映生活的悲欢离合、大众的喜怒哀乐。它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也承载了巨大的社会责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特别是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方面,更应当突出其品牌作用,强化其作为时代先锋的担当精神和具有的道德勇气、艺术良心的作用。一种融入民族精神、独具地域神韵的文化品牌确立于世界,则是创造并保有这一品牌的艺术和剧种体貌更加坚实、魂魄更加健硕的生命根本。具有鲜明而独特的巴蜀风格、巴蜀特色、巴蜀气派的川剧艺术,正是四川文艺的最大优势和四川文化的最好品牌之一。我们需要给予川剧艺术足够的关注、更多的投入,推出更多观众喜爱、影响广泛的精品剧目,使川剧不仅在四川,而且在全国、在世界都具有更大的影响力,从而让川剧继续成为四川对外交流的名片,把四川形象宣传出去,把四川文化推介出去。

这就是《欲海狂潮》等徐棻的剧作在当代文化建设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