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回望点滴
22295100000015

第15章 对生活的艺术书写——精品创作的几点思索(2)

四川在精品生产中着力组织作家艺术家投入现代化建设的洪流,并探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社会生活的有效途径。我们感到当前作家特别是专业作家艺术家,在深入生活方面像过去那样在农村或工厂一住就是十几年,是很难做到的。因此,既要引导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又要帮助作家艺术家提高觉悟和把握生活本质的能力。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自觉地在人民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我们理解“自觉”一词不仅仅指的是深入生活的态度,而且也包括能动地把握生活的方式。即真正用激情去拥抱生活,对生活进行深度观照,做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揭示历史、现实、未来的内在联系,触及生活的真谛和社会发展的本质内涵。在对待生活与创作的关系问题上,有三种倾向是与精品生产要求相悖的:一是远离生活,对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漠不关心,闭门造车、闭门乱侃,写些不痛不痒的题材,说些不着边际的话,津津乐道于历史题材的玩味、生理本能的描写、休闲意识的表现和自我(小我)世界的展示;二是简单化地看待生活,“浅”入生活,浅尝辄止,开掘不深;三是面对日益复杂、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望而生畏,回避现实挑战,打所谓“擦边球”,使所谓“巧劲”。这些做法,都不可能问鼎精品力作。

基于这一认识,四川不仅为作家艺术家建立生活基地,组织作家艺术家挂职锻炼,而且特别注意提高作家能动把握生活的能力。电影《被告山杠爷》的编剧在创作初期对生活把握不够准确,主题提炼不够深。为此,我们多次召开研讨会,请众多作家、理论家共同研讨创作中遇到的难题,帮助作家准确理解生活,升华主题。作家在此基础上又反复深入生活,提炼素材,终于写出震撼人心的作品。话剧《沙洲坪》由于准确深刻地反映了农村中活生生的人和事,被农民亲切地称为“咱老百姓的庄户戏”,许多村民连看好几场,还要跟着剧团再看。该剧在北京演出时,同样感染了都市观众,一些观众自发地上台献花,请演员签名。广播剧《共和国赤子》在电台播出后,不少观众要求重播,有的青年说“《共和国赤子》中主人公所走之路,将是我今后的人生之路”。根植于生活形象反映生活,深刻表现生活的本质,是这些作品成功的关键所在。再以电影《生死抉择》为例,其编导显然是贴近生活来创作这部反腐倡廉的政治影片的。而且既寻求突破,又为了突破而设置某种退让,着意在影片之内和之外经营的苦心,也分明留着痕迹。其情可悯,其事也可谅。然而,电影艺术就是这样,只要你真心贴近生活,不搞笑,不戏说,往往仿佛有神之助,得到令人震撼的真实。

影片一开始李高成从中央党校学习一年回任,得知新调来任市委副书记的杨诚已升为主持工作的书记,成为一把手,秘书的不平和他的无奈,激发观众初窥他内心为官之道也即谋求升迁的隐秘,同时预感到他和市委书记之间潜在的对立。中阳厂群众的请愿,中阳厂有没有问题,杨诚立即将李高成推上处理中阳厂群众请愿的突发事件的前台,市委扩大会的不欢而散,杨诚的话里有话欲言又止,一系列紧张的情节构成一个巨大的悬念:这是书记与市长之间的人事斗争?权力斗争?这两个人物代表谁?

这一悬念引人入胜,在艺术上是成功的。这一冲突生动地演映出当下反腐倡廉何等艰巨。一个工厂的经济问题牵连着一个市最高领导人之间的生死较量。但是,在这之外,不也看到高级干部之间彼此猜忌,互相防范,乃至公开冲突的情景。电影毕竟是现实的产物,今日的观众从媒体看到传统的官官相护之外,许多官官相仇直至雇凶残杀的案例,不能不惊讶于影片中杨诚与李高成同舟而不能共济的状况,投鼠忌器正是反腐倡廉艰难的重大原因。

在查处中阳厂第一个工作组失败,李高成“微服私访”看到端倪,决心彻底调查,暴露真相的关键时刻,从中阳厂厂长向李高成披露他之所以一帆风顺升任市长是他们背地行贿的结果,以及严阵找李高成谈话,坦言干部的个人归属,必须保护“自己人”的条规,我们看到干部关系、干部纪律在某些地方破坏到了怎样的程度,而严阵及其团伙必然受到党纪、政纪、法律惩处的命运已经无可逃遁了。法律必将胜利,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这是电影尤其是政治电影的创作规律,或创作的主要规律。

《生死抉择》还编织了许多经济犯罪的细节,如利用国家下拨抢救、改革国企的资金开办许多子公司,织成经济上的网络;如由离退休高级干部担任董事、总经理,织成无形的权钱交易的网络;如派送公司股份、红利,名为“灰色收入”实为贿赂的手段腐蚀拉拢干部,织成保护伞的状况;如经济犯罪团伙雇佣保安、打手已具有黑社会性质等等,都深刻地演映了现实的真实,它们在电影社会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我国经济改革、社会大转型过程中珍贵的艺术细节。

三、大胆探索创新,是精品生产的突破口。精品精在艺术的创新上,必然尊重创作规律,充分发挥作家艺术家的创造性。

“创新”是“创作”的基本内涵,没有创新就算不上是真正的创作。艺术精品靠行政命令抓不出来,精品生产必须建立在艺术创作规律之上。写什么和怎么写,只能由作家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不能横加干涉。因此,尊重艺术规律,尊重作家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除了要为创作提供良好的服务外,还应提供宽松的环境,特别是要突出褒扬创新意识,鼓励大胆探索。话剧《车站浪漫曲》(江苏省连云港市话剧团创作演出)以连云港新浦汽车站“****车”组义务为民服务为题材,再现了****车手们用具体、平实的行为简单地回答了一个曾令大家困惑的问题:一个健康的社会、健全的生存人文环境,除了物质的发达外,人类文明的最大体现应是对人本身的终极关怀,是能够大度地去“爱”、“给予”和“帮助”。该剧艺术地刻画出****车手们孜孜以求的恰恰是这种“给予”和“爱”的觉醒,并大胆吸取西方话剧的结构技巧和“流浪汉文学”的优点,营造了动人的故事情节和传奇浪漫的情调,对严肃而重大的主题进行了“以小见大”和通俗化、感情化的处理,巧妙地表现了****车精神,既避免将剧作写成宣传品,又避免了价值判断的倾斜,摆脱了表现先进人物作品走过的老路,产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审美效应。一些专家指出,应高度评价这台戏对题材的驾驭,因为它体现了当前戏剧创作取得突破性成功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是戏剧创作在探索中获得成功,走向成熟的象征。应该说,这台戏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艺术创新。但这台戏初次搬上舞台时,曾产生很大分歧,甚至大多数意见认为该戏无论在立意和表现方式上都是不成功的。尽管如此,在考虑到戏的基本主题正确的前提下,当地宣传文化部门没有对该戏的创作进行干涉,而是鼓励探索和创新,让其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完善。

艺术的创新还体现在对地方特色、地域个性的追求上,因为追求迥异于他人的个性,本身就是一种可贵的创新。四川近年推出的一系列成功作品,十分注重体现本地区特有的文化底蕴、风土人情和地域特征。川剧《被告山杠爷》等作品鲜明地体现了作为内陆省份的四川农村风貌和蜀韵乡情,洋溢着巴蜀文化厚重的底蕴,表现出鲜明的个性风格。当然,创新的含义,应该是宽广的,不仅包括艺术形式的创新,还包括题材选择、思想挖掘、乃至整个艺术观念的创新。因此,创新是内容与形式一体化的创新,只重内容提炼,不重形式更新,难以引人入境,深刻的思想情感也往往会在陈旧的形式中流失;而只要形式的巧构和试验,则容易走向“技术化”和形式主义的误区,使作品呈现思想性和艺术性虚脱,变得“贫血”和苍白起来。

应该反思的是,近年来有一些作品仅仅热衷于外在形式的包装,就以为是创新的,如一味追求服饰、灯光的华丽,设计的精美,而对作品贫弱的思想内涵和苍白的艺术表现力淡然处之,往往投资甚巨,收效甚微,事倍功半。还有一些作品急功近利,仅仅是为了阶段性的评奖或配合某一大活动而创作,缺乏严谨的态度,急于将作品出炉,人为炒热,以图回报。结果是难有突破,难有作为。这些都与艺术的创新原则相悖离。不可能创作出真正的精品。

四、精品是优秀艺术要素的整合。精神生产应遵循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在更宽广的领域实行艺术资源重组,以保证优秀作品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真正优秀的作品,是多种优秀生产要素有机组合的艺术整体。精品生产有时仅靠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的力量往往是不够的,是难以奏效的。我们感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产品生产要求像物质产品生产要素一样,是流动的,谁能将优秀的生产要素凝聚在一起,谁就具备了精品生产的条件。基于这一认识,四川在艺术生产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开手脚,打破部门和地域界限,吸引、凝聚、合理配置优秀生产要素,用于精品生产。为了排导好川剧《被告山杠爷》,成都市川剧院邀请了重庆著名电视剧导演宋学斌执导;音乐剧《未来组合》的编、导、音乐则分别来自成都、广州、深圳等地;电视剧《淘金记》的主创人员大多来自北京,其制作在投入上采用股份制;广播剧《星期四真好》则根据上海作家王周生同名小说改编;不少作品也在全国范围内寻求编剧、导演、舞美等优秀生产要素的组合。同时,还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使用优秀剧本。这种外引内联、优化组合的生产方式,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既保证了精品生产的要求,又锻炼了本省本地本部门的文艺队伍。

遵循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还要求密切关注、深入研究群众的情感需要和审美趣味的变化,使作品在策划论证阶段和创作、制作过程中充分考虑大众口味,从而让作品真正走进大众中间,赢得市场,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功能。

五、精品往往产生于丰厚的文化土壤。精品生产和普及性的文化建设存在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要加强群众性的文化建设,为精品生产培植生长点。

精品不可能产生于文化沙漠,精品生产需要以一定的人文环境、文化土壤为依托。精品生产与普及性的文化建设正如金字塔的塔尖与塔基,是密切相关、辩证统一的。精品生产具有极强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在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精品,就没有文化的提高和繁荣。但精品的生产又离不开文化的培育,没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群众性的文化建设作为支持,精品是难以孕育产生的。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四川在实施精品工作中,着力于加强区域文化的梳理和研究,大力加强群众性的文化建设,培育精品生产的增长点。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组织创作了电视剧《南行记》、川剧《死水微澜》等。同时,大力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开展了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文艺演出、征文征歌、艺术作品展等。通过广泛的群众文化活动,把艺术生产的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为多出精品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实践证明,在群众性的文艺创作中往往蕴藏着鲜活生动的题材和适合大众情感方式、表现形式的素材,虽然群众文艺在整体上多显粗糙,但往往代表着时代的要求,传达了群众的呼声,一些作品经过提炼加工,就可能锻造出精品。舞剧《远山的花朵》,最初就是在群众性的文艺创作中产生的,经过不断修改、完善、提高,最后才成为精品。

从四川和全国的部分艺术实践中得出的结论,显然不可能穷尽精品生产规律的全部。但正是这些已证之实践的结论,对今后的精品生产来说,是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

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