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的内战政策,激起了要求和平民主的广大人民的强烈愤慨。1945年11月19日,郭沫若等在重庆举行反内战大会,成立各界反内战联合会。下旬,昆明学生举行反内战集会,3万余人罢课。12月1日,国民党派武装暴徒镇压学生,重庆、上海等地陆续爆发声援昆明学生的活动,形成“反对内战,争取民主”的大规模的爱国民主运动。中国民主同盟和抗战后相继成立的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九三学社等民主党派和许多民主人士,也积极参加反对内战的斗争。国民党当局在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
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和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的调停下,蒋介石不得不同意共产党提出的建议,签订停战协定,召开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10日,中共代表同国民党政府代表正式签订停止国内冲突的协定。同日,国共双方下达停战令。
1月10日至31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国民党、共产党、民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的38名代表。会上经过激烈斗争,通过政府组织案、国民大会案、和平建国纲领、军事问题案、宪法草案等五项协议。在反对内战和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等问题上,共产党同以民盟为代表的中间派有许多共同点,常常事先协商,采取联合行动。
政治协商会议协议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冲破国民党独裁统治和实行民主政治,有利于和平建国,因而受到全国人民的欢迎。党一方面真心诚意地希望实现国内和平,准备认真履行协议和为实现协议而奋斗,同时也指出,必须提高警惕,做好练兵、减租和生产三项中心工作。
国民党政权所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经受不住、也不能容忍任何的民主改革。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期间,国民党暴徒制造沧白堂事件,破坏重庆各界为促进政协成功而组织的报告会。政协闭幕后,国民党特务在较场口破坏重庆各界庆祝政协成功大会,打伤多名民主人士。国民党顽固分子说政协协议是国民党的失败,蒋介石也对政协协议表示不满。国民党彻底破坏和撕毁政协协议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三、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在美国的大力支持下,国民党加紧部署全面内战。1946年5月初,国民党政府宣布还都南京,国共谈判的中心也从重庆移到南京。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力争实现和平、挽救和平,但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决心已定,谈判无法取得进展。面对日益严重的危机,国民党统治区各阶层人民也积极行动,试图制止内战。
国民党在完成内战准备后,悍然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扬言要在三五个月内消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6月26日,国民党军队22万人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这时,国民党军总兵力为430万人,拥有美国援助的大量新式武器,在军队数量、装备和战争资源等方面,明显地占有优势。
在对国内外形势、战争性质进行清醒估计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口号。并制定了粉碎国民党强大军事进攻的各项方针政策。在政治上,放手发动群众,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军事上,坚持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在农村、城市工作等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正确政策。
华中野战军主力在苏中地区七战七捷,歼敌5万余人。山东莱芜战役歼敌5?6万人。人民军队在全面内战爆发后的头八个月内歼敌71万余人,挫败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使其“速战速决”的反革命计划破产。
1946年10月,国民党在其军队侵占晋察冀解放区首府张家口后,公然撕毁关于国民大会应由改组后的各党派联合政府召集的政协协议,并于11月中旬强行在南京召开由其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共产党和民盟拒绝出席。随后,周恩来结束国共谈判返回延安。1947年1月,美国宣布退出国共关系调停。3月,国民党强迫中共驻南京、上海、重庆的代表全部撤退。通过谈判争取和平的大门完全被国民党封死,国共关系彻底破裂。
从1947年3月起,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受挫后,改为重点进攻山东、陕北两个解放区。人民军队继续执行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以歼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为主要作战目标。
在山东,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指挥下,面对国民党军45万人的进攻,诱敌深入,抓住战机,于5月中旬在孟良崮战役中全歼敌精锐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3?2万余人,挫败了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在西北,国民党军出动25万兵力进犯陕甘宁边区。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部队两万余人节节抗击。西北野战部队在延安以南激战六天,掩护中共中央机关于3月19日安全撤离延安。尔后,西北野战部队利用群众基础好、地形险要、回旋余地大等有利条件,采用“蘑菇”战术与十倍于己之敌周旋。45天内,相继取得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战三捷;随后在沙家店战役中歼敌6000余人,初步改变西北战场的局势,为转入反攻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精干机关主动撤离延安后转战陕北,运筹帷幄,指挥全国各战场的作战。党中央机关坚持在陕北巧妙地与敌周旋,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战斗意志和胜利信心。由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组成的中央工作委员会,以刘少奇为书记,前往华北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以叶剑英为书记、杨尚昆为后方支队司令员的中央后方委员会,转移到晋西北统筹后方工作。
在此期间,东北、热河、冀东、豫北、晋南的解放军开始对国民党军实施局部反攻,歼敌40余万人,收复和解放153座城市。
1.下关惨案
1946年6月23日,上海各界群众10万人举行集会游行,欢送上海人民团体代表团去南京进行和平请愿。以马叙伦为首的代表团乘火车抵达南京下关车站时,遭到预伏的国民党特务暴徒数百人围攻殴打,马叙伦、雷洁琼、阎宝航、叶笃义、浦熙修等被打成重伤。这个历史事件称为“六二三”和平请愿运动,因为请愿代表到了南京下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殴打,因此,又称为“六二三”下关事件或“下关惨案”。
2.孟良崮战役
1947年3月,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实施了重点进攻。蒋介石调集了24个整编师、60个旅,共约45万人,组成3个兵团,由顾祝同指挥,气势汹汹地向山东根据地扑来。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主力转至蒙阴、新泰、莱芜以东隐蔽集结,寻找战机。国民党军司令顾祝同见解放军东撤,即令各部“跟踪进剿”,并特命第一兵团司令汤恩伯率领整编七十四师以及二十五师和八十三师,进军沂水。由于国民党军二十五师和八十三师不及时跟进,使国民党军王牌部队七十四师陷入了险境,5月13日黄昏,华东野战军领导割断了七十四师与其他国民党军的联系。经过一天的激战,到15日拂晓,完全截断了七十四师的退路,将其合围于孟良崮及其以北的狭小地区内。
经过激烈的争夺战,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四师及整编第八十三师1个团共3万余人全部被歼!蒋介石痛失虎将,哀叹七十四师被歼是他“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陈毅司令员兴之所至,挥笔写下了气壮山河的诗篇:“孟良崮上鬼神嚎,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四、开展第二条战线的斗争
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了进行内战,大量出卖中国权益,进一步投靠当时拥有世界头等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美国。美国也企图向世界扩张,把中国变成它的势力范围,因而对国民党政府给予多方面援助,包括派军事顾问团、海军陆战队来华等。驻华美军在中国土地上横行霸道,胡作非为,激起中国人民极大的民族义愤。
1946年12月24日,美国兵在北平强奸一名中国女大学生,触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驻华美军暴行的运动。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各地党组织以“美军退出中国”为中心口号,把斗争引向国统区。北平、天津、上海、南京、杭州、重庆、广州、台北等地学生纷纷举行集会、罢课和示威游行,全国共有50万学生参加抗议活动。学生的爱国斗争,得到全国各阶层人民的广泛声援。这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运动,很快发展成为党领导的配合武装斗争的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共产党适时地提出在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生存斗争的基础上,建立反卖国、反内战、反独裁的广大阵线,使第二条战线的斗争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
“五二〇”运动
全面内战开始以后,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经济形势急剧恶化。官僚资本极度膨胀,控制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对广大劳动者进行极度压榨,对民族资本大肆兼并,大批民族工商业濒于倒闭。农业经济严重萎缩,农村饥民遍地。公务人员、教职员和学生的生活陷入极端的困境。广大民众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
1947年5月,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在全国兴起。5月20日,京沪苏杭地区16所专科以上学校5000余名爱国学生,冲破宪警阻拦,在南京举行“抢救教育危机”联合大游行。学生们高呼“反饥饿”、“反内战”的口号,向国民参政会请愿。当游行队伍到达珠江路口时,遭到国民党军警的毒打和消防龙头猛冲,被殴伤流血的学生达104人,重伤19人,被捕28人。从此,各地学联立即将战斗口号统一为“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掀起了国民党统治区学生和社会各界反对蒋介石统治集团的汹涌浪潮。这事件的全过程,被称为“五二〇”运动。
同一天,北平学生举行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上海、天津、重庆、福州、桂林、济南、长沙、昆明等地的爱国学生也通过罢课、游行等方式参加斗争。
同“五二〇”学生运动相呼应,国民党统治区其他方面的人民运动风起云涌。1947年,有20多个大中城市约320万工人罢工。在农村,广大农民反抗抓丁、征粮和征税。2月28日,台湾人民为反抗国民党暴政,举行了武装起义。蒋介石政府内外交困,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
五、战略反攻
经过一年多的作战,人民军队先后挫败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使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人民的变化。到1947年6月,人民军队歼敌112万人,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减少到373万人,其中正规军由200万人减少到150万人;人民军队发展到195万人,武器装备也得到很大改善。
蒋介石为摆脱困境,凭借军队数量和装备上的优势,企图将战火继续烧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依据整个战局的发展,中共中央作出了立刻转入全国性的进攻、主力打到外线去的重大战略决策,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迫使敌人转入战略防御,改变敌我之间的攻防形势。
中共中央选择地处中原的大别山区作为战略进攻的主要突击方向。在中共中央的部署下,人民军队逐步形成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作战格局。
1947年6月30日夜,刘伯承、邓小平率大军12万人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揭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大军从国民党数十万军队的前堵后追中杀开一条血路,穿越黄泛区,渡过沙河,抢渡汝河和淮河,于8月末进入大别山区。刘、邓大军依靠人民群众,艰苦作战,粉碎20万国民党军队的轮番进攻,至11月歼敌3万余人,建立33个县的民主政权,站稳了脚跟。
与此同时,陈赓、谢富治大军和陈毅、粟裕大军在党中央指挥下分别进入豫陕鄂边地区和豫皖苏平原。至此,三路大军都打到外线,形成“品”字形进攻阵势,直接威胁南京、武汉。12月,三路大军协同粉碎了国民党军对大别山的重点围攻。中原地区变成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
继续在内线作战的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谭震林、许世友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聂荣臻率领的晋察冀野战军,徐向前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等,也渐次转入反攻。林彪、罗荣桓率领的东北民主联军连续发动秋季攻势和冬季攻势,歼敌20多万,为全歼东北国民党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人民解放军在内线和外线的攻势作战,组成人民解放战争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态势。国民党军队不得不由战略进攻转变为“全面防御”,人民军队由此结束了长期以来在国内革命战争中所处的战略防御地位。这标志着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毛泽东指出:“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接着,中共中央召开十二月会议,毛泽东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制定了彻底打败蒋介石、夺取全国胜利的政治、军事、经济纲领及一系列方针政策。据此,1948年4月,毛泽东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进一步概括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六、土地改革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