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关大捷共歼日军1000余人,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枪20余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我军伤亡600余人。这是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日战场后首战大捷,同时也是全国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摧毁了日军直取太原的军事计划,支援了国民党军队正在准备的忻口会战,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平型关大捷,振奋全国,各地纷纷电贺。蒋介石特电朱德、彭德怀,称:“二十五日一战,歼敌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深堪嘉慰。”
2.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在大屠杀中有20万以上至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日本学者则众说纷纭,有部分人更试图抹杀事实。
3.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全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其前身是“中国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初改为此名,校址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培养抗日军事、政治干部的大学。毛泽东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他为抗大规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
抗大在敌后先后创办了12所分校,学员以部队抽调的干部为主,还招收投入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知识青年,学习内容有马列主义基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民运工作、游击战、中国历史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云、李富春都到抗大讲课或作报告。抗战8年,抗大培养了20万优秀军政干部,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和夺取抗日战争乃至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四、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1938年10月,武汉和广州失守后,中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军在坚持灭亡中国的总方针下,调整了侵华策略,停止对正面战场的战略性进攻,而将主要力量用于打击八路军和新四军;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在占领区加紧扶植傀儡政权,建立和发展汉奸组织。这对中国的抗战局势产生了影响。
在日本的政治诱降和英、美等国的劝降下,国民党内的投降、分裂、倒退活动日益严重。以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亲日派公开投敌,并拼凑伪中央政权。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开始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各地接连发生袭击、杀害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的反共摩擦事件。中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出现严重危机。
中国共产党从抗战的全局出发,鲜明地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三大口号,坚决揭露打击卖国汉奸汪精卫,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合作,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引领了整个局势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敌后肩负起抗击日军的主要责任。1938年冬,八路军开始由山区向平原地区挺进,放手发动群众,广泛深入地发展群众性游击战争,不断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巩固和扩大了晋察冀、晋冀豫、冀鲁豫、晋西北、山东等抗日根据地。1940年8月,为了粉碎敌人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囚笼”政策,八路军总部对华北日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以破袭敌人交通线为重要目标的进攻战役——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敌军,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进一步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与此同时,新四军各部贯彻党中央“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建立了皖东、豫皖苏、皖东北、豫鄂、苏北等抗日根据地,坚持和扩大苏南、皖中等根据地,沟通了华北与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联系。在华南,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创建和发展东江、琼崖等抗日游击根据地,开展广泛的抗日游击战争。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到1940年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由抗战开始时的5万余人发展到50万人,还有大量地方武装和民兵。抗日根据地发展到跨华北、华中、华南的广大地区,加上陕甘宁边区共17块,近1亿人口。党领导的敌后抗战,大量牵制、消灭日军,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逐步成为中国抗战的重心。
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同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共产党给予了坚决回击。1941年初,国民党顽固派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共产党采取军事上严守自卫、政治上坚决反击的方针。
全国人民及国际舆论也都普遍同情共产党,谴责国民党当局消灭异己、破坏抗战的恶劣行径。国民党顽固派陷入极端孤立的境地,其反共活动不得不有所收敛。中国共产党以大局为重的正确措施,使极度危急的国内时局得以扭转,党在全国的政治地位空前提高。
1.百团大战
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收复了大片失地,引起了日寇的极大恐慌,他们将侵华的86万侵略军中的54万军队压向解放区战场。日寇在解放区周围建立了许多碉堡,封锁、分割各解放区,对解放区实行“囚笼政策”。
为了砸碎敌人的“囚笼”,八路军主力部队集中了100多个团约30万兵力,向华北敌占交通线和据点发动大规模攻击,故称百团大战。这次战役共作战1824次,毙伤日、伪军2?5万余人,俘1?8万余人,破坏铁路470余公里、公路1500余公里,摧毁大量敌碉堡和据点,缴获大批枪炮和军用物资。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我军参加兵力最多、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战果最丰富的一次战役。百团大战的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遏制了妥协投降的逆流。它用事实证明,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抵抗日寇的中流砥柱。百团大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皖南事变
1941年1月4日,叶挺、项英率领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9000余人,由泾县的云岭出发,向茂林前进。途中遭到国民党军8万余人围攻,新四军指战员在军长叶挺的指挥下,奋不顾身,英勇地抗击了国民党反动部队的围攻。经七昼夜血战,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除约2000余人突围外,其余大部皆壮烈牺牲。军长叶挺在同国民党军进行战场谈判时被扣押,副军长项英遇害。事变发生后,蒋介石竟诬称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其番号。
面对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这次反共高潮,共产党采取军事上严守自卫、政治上坚决反击的方针。中共中央军委宣布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毛泽东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战的阴谋,提出惩办祸首、释放叶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等十二条解决办法。周恩来在重庆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严重抗议,并亲笔题词“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两条充满悲愤的题词在《新华日报》登出,有力地揭露和声讨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动行径。
五、新民主主义理论
针对国民党大肆鼓吹“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等反共谬论,中国共产党在政治思想战线上同国民党展开论战,批判和揭露各种假三民主义,毛泽东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他系统总结中国革命的独创性经验,1939年底至1940年初,先后发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完整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理论。
毛泽东指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成两步走,第一步进行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是:政治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在中国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经济上,没收操纵国计民生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建立国营经济;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并引导农民发展合作经济;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富农经济的存在。文化上,废除封建买办文化,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的发展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法宝。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特别是建党以来历史经验的全面总结,是毛泽东思想在抗战时期最重大的理论成果。它的提出,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内容、领导权和发展前途等有了明确而完整的认识,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六、加强抗日根据地建设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日本等法西斯国家结成同盟,成为世界人民的公敌。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反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反对共同敌人。1942年1月,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正式形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承担着抗击日本陆军主力的任务。日本法西斯企图把中国变成它进行太平洋战争的后方基地,因此,对占领区人民实行残暴的殖民统治、经济掠夺和奴化教育,对各抗日根据地进行空前残酷的“扫荡”、“清乡”和“蚕食”,采取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政策,使用毒气和细菌武器,制造无人区,企图摧毁抗日军民的生存条件,彻底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
在日军疯狂而频繁的进攻下,敌后军民伤亡很大,根据地的可耕土地被大量毁坏,大批粮食和牲畜被抢走,加之国民党顽固派的包围封锁和自然灾害,抗日根据地面积缩小,总人口由1亿锐减到5000万以下,人民军队由50万人下降到40万人。敌后抗战进入最困难的时期。
中国共产党和抗日军民没有被困难所吓倒。党领导敌后军民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创造和运用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以及派遣武工队等多种有效的歼敌方法,开展反“扫荡”、反“清乡”和反“蚕食”斗争,给日、伪军以有力的打击。
同时,为了克服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中国共产党采取多种有力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抗日根据地建设。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也是根据地建设的楷模。
民主政治建设是根据地最根本的建设。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三三制”政权建设原则,即在政府工作人员中实行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
经济建设方面,共产党号召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动员农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组织劳动互助,提高耕作技术,推广良种,特别是把减租减息作为抗战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开展大生产运动,克服了严重的物质生活困难问题。
文化教育建设方面,发展先进文化事业,为人民军队和根据地建设培养大批骨干力量,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水平。
此外,共产党还在军队中开展拥政爱民运动,在人民群众中开展拥军优属运动,进一步密切了军民关系、军政关系;在主力部队和政府机关实行精兵简政,减轻人民的负担;统一根据地领导,协调对敌斗争的步伐,等等。
共产党在根据地内实行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新民主主义政策,使各项建设事业得到发展,奠定了坚持长期抗战、克服严重困难的坚实基础。抗日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建设,使中国人民看到了新的希望。
1.杨靖宇
杨靖宇(1905-1940),原名马尚德,汉族,河南省确山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32年,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率领我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他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屡立战功,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敌人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残忍的日军将其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日军也被他感动了。为了纪念他,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通化支队改名为杨靖宇支队,濛江县改名为靖宇县。杨靖宇将军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2.“狼牙山五壮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