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司马
22285100000007

第7章 被打入了冷宫

司马懿兴冲冲地去见曹操,心结未除的曹操一见到司马懿身材高大,目光炯炯,立即想到了司马懿此前对自己的蔑视,内心深处的自卑顿时喷薄而发,心情不由大坏。

司马氏的子弟,出于基因遗传,个个身材高大。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十二岁的时候,身高就和成人一样了。他去参加童子考试时,监考官怀疑他是故意虚低年龄前来应试的。司马懿长得高大挺拔,顿时激发出了曹操的“外表拒绝敏感度”。

所谓“外部拒绝敏感度”,其实就是一种自卑性反应。敏感度高的人,过于关注自己的外表,担心自己外表不够出众而遭到他人的蔑视。

曹操是一个外部拒绝敏感度很高的人。他在当了魏王之后,有一次要接见匈奴的使者。曹操担心自己身材矮小,相貌丑陋,会被蛮夷之人嘲笑,起不到威慑作用。于是,曹操就让身材高大、相貌堂堂的崔琰假扮自己接见匈奴使者。曹操本人则握刀站在一旁。接见完毕后,曹操特意派人去问匈奴使者“魏王怎么样?”。使者回答说:“魏王的仪容风采非同寻常,但是旁边的那位捉刀人才是真的英雄啊!”曹操闻报后,立即派人杀了这位洞察力十足的匈奴使者。

从这个小故事可以看出,曹操虽然气度迫人,但他自己却很不自信。

可是,在司马懿到来之前,曹操帐下已经有很多位身材高大的人了,比如司马朗、崔琰等。为什么曹操在这几个人面前脱敏,而唯独对司马懿敏感了呢?

其实,外部拒绝敏感度是一种相对的心理反应。崔琰、司马朗等人对曹操恭敬有礼,发自内心地把他当作上司来看待,自然就消融了曹操的自卑性敏感。

一项针对权威地位如何影响人们的身高判断的心理学实验发现,一个人拥有的头衔越是显赫,人们对他的身高就会估计得越高。

一位剑桥大学的教授来到澳大利亚的一所大学访问。澳大利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借这个机会做了一项构思巧妙的实验。这位访问学者在不同的班级被介绍为不同的头衔。在一个班上,他被介绍为学生。在第二个班上,他被介绍为实验员。在随后的班级,他分别被介绍为讲师、高级讲师、教授。

然后,每个班的学生被要求估测这位访问者的身高。结果发现,随着他的头衔的不断升高,他的身高也被估计得越来越高。具体地说,头衔每升高一级,身高估值就平均增加半英寸。同样的一个人,当他被介绍为“教授”的时候,比他被介绍为“学生”的时候,竟然要高出两英寸半!

这种看似可笑的判断其实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因为,头衔的高低代表着权威的大小。当人们出于权威崇拜而高估权威人物的各种内外部特质时,权威人物也会明显感受到权威带给自己的莫大好处,从而自信倍增。

曹操因着崔琰、司马朗对自己的敬重而消弭了外表拒绝敏感度,但司马懿一直没有就自己的决绝拒绝做出解释和道歉,曹操的自卑无从消散,自然就心情不豫了。

司马懿除了身材高大,还有一个大异于常人的特点,那就是“狼顾之相”。

一般正常人的脖子最多只能左右各转九十度,但司马懿却可以转一百八十度,直接把脑袋转到正后方。在动物中,狼的脖子也可以转到正后方,所以,司马懿的这个特点被称之为“狼顾”。

刚开始的时候,人们并未认为司马懿的这个极为独特的天生异象有什么负面的含义。否则,司马懿早就秘而不宣了。

正因司马懿从未设防,所以,他的“狼顾之相”也在熟人圈子里作为趣闻而广为流播。曹操知道了这件事后,激起了好奇之心。

曹操命司马懿站在原地,把头转到正后方给他看。司马懿不知就里,依言而行。曹操见了之后,十分讶异,又见司马懿目光炯炯,眼神锐利,不由说了一句:“鹰视狼顾,哼哼……”言中不尽之意,当然不会是褒扬之声。

曹操此时对司马懿的负面情绪正浓,这一句评语自然就走向了负面批判之路。

苏联心理学家包达列夫,曾经将同一个人的照片分别给两组被试看。这个人的容貌特征是眼睛深凹,下巴外翘。包达列夫有意向两组被试分别介绍了这个人不同的身份背景。他对第一组被试说“这个人是个罪犯”,对第二组说“这是位著名学者”,然后请两组被试分别对照片上的这个人的容貌特征与性格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价。

结果,第一组被试认为,眼睛深凹表明这个人凶狠、狡猾,下巴外翘则反映了他顽固不化的性格;而第二组被试认为,眼睛深凹,表明他具有深邃的思想,下巴外翘则反映他具有探索真理的顽强精神。

在人们的定势思维中,凶狠狡猾、顽固不化是和犯罪分子画等号的,而思想深邃,顽强探索真理则与学者固化关联。这是两类完全不同的性格特质。但为什么在上述实验中,明明是同一个人,在被人为赋予了不同的身份背景后,两组被试就得出了截然不同的性格判定呢?

这其实是一种验证性偏见。人们往往根据内心已有的信念或情绪来对外部事物进行评判,以得出与内心一致的结论。

司马懿未能及时消除曹操心中的偏见,他的“鹰视狼顾”之相也就随之被定位为负面的评价,并且在日后的传播中越传越糟,最终演化成了阴险狡诈、狼子野心的代名词。这是司马懿怎么也预料不及的。而出自曹操之口的这一评价,因着曹操的绝对权威地位而影响重大且深远,直接对司马懿的命运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实际上,“目光炯炯,眼神锐利”的鹰视之相完全可以解读为正气凛然的英雄气质。而狼顾之相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只是一个孤例。几千年的历史中,阴险狡诈的野心家很多,但却没有听说其他人也有狼顾之相。可见,狼顾之相与狼子野心并不能划等号。

但曹操心中已有偏见,就不会好好对待司马懿了。于是,曹操任命司马懿为丞相府的文学掾,这是级别很低的一个职位。而更有意思的是,司马懿的具体职责竟然不是在丞相府处理公文,而是给时年二十二岁的曹丕当辅导老师,传授儒家经典理论。

曹操这样的安排是什么用意呢?

有的人也许会以为这是在重用司马懿了。曹操的长子曹昂早几年就死于乱军之中,曹丕现在是曹操年纪最大的儿子,最有希望成为曹操的接班人。曹操让司马懿去辅导曹丕,显然是对他赋以重任,寄予厚望。

但其实不是这样的。

首先,曹操刚刚就任丞相,而丞相一职并没有世袭一说。因此,此刻就说曹操要让曹丕当接班人,为时尚早。

其次,就算曹操真的开始考虑接班人问题,曹丕也并非是板上钉钉的唯一人选。曹操的儿子众多(一共有二十五个之多),其中英才出众者不在少数。而最得曹操欢心的既不是曹丕,也不是曹植,而是曹冲。

曹冲是曹操诸多儿子中最聪明的一位。曹冲称象的智慧故事一直到今天依然流传不息。但可惜的是,就在曹操担任丞相的前一个月,十三岁的曹冲不幸夭折。曹操悲痛欲绝,曹丕善言劝慰老父。曹操却流着眼泪说:“这是我的不幸,却是你们的幸运啊。”

曹操在剧痛之余,不加掩饰说的这句话,其实已经透露了他的内心隐秘。如果要立嗣,曹冲才是第一人选。现在,曹冲刚刚去世,尚未从悲痛中完全复原的曹操根本不可能考虑接班人人选的问题。

此外,曹操虽然已经五十四岁了,但依然身体强健,精力旺盛。他的事业雄心也依然勃勃待发,发誓要以扫平天下为己任。既然曹操的重心还放在王霸雄图上,那么,最好的人才就得用在刀刃上。所以,只有为曹操本人效力,每天不离左右的人,才算是真正得到曹操重用的人。司马懿被打发去和曹丕作伴,实际上就是被曹操打入了冷宫。

司马懿满怀兴奋而来,憋足了七年的劲儿,想要大展身手,却没想到自己会被放到了这样一个无足轻重的位置上,其内心的失落自然可想而知。

但是,他却不敢表露任何的不满。他终于明白了,是自己的前科给自己带来了麻烦。如果自己再敢恣意行事,曹操随时会施以更大的报复。好在,七年的煎熬岁月已经锤炼出了司马懿的坚忍品性。他决定要随形就势,随遇而安,先好好地侍弄好眼前的曹大公子,然后再慢慢寻找施展的机会。

……

心理感悟:人们往往要等到支付代价时,才会发现自己的错误。

外表拒绝敏感度过于关注自己的外表,担心自己外表不够出众而遭到他人的蔑视一种心理状态。这是一种自卑性反应。

头衔身高关联一个人拥有的头衔越是显赫,人们对他的身高就会估计得越高。

包达列夫现象不同的身份背景会极大地影响到人们对某个人性格特质的判断。这是一种验证性偏见。

验证性偏见人们往往根据内心已有的信念或情绪来对外部事物进行评判,以得出与内心一致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