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司马
22285100000040

第40章 不够坚定的教训

郭淮、孙礼领命去后,司马懿唤来张郃、戴陵吩咐道:“诸葛亮得了武都、阴平,一定会离开军营,到这两个去安抚百姓。我们趁他不在,你们两人可各领一万精兵,今夜绕到蜀营背后,我亲自在蜀营阵前,两面夹击,蜀兵必乱,我们就势夺了他们的营寨,诸葛亮失了地利,不能安稳,怎么还能持久呢?”

张郃戴陵依言而行,但司马懿的这一番算计却被诸葛亮料中,在半路上设伏兵将张戴二将团团围住。张郃奋勇厮杀,好不容易才杀出重围。

司马懿引兵布阵,只等着蜀兵乱了阵脚后,就发起攻击。不料张郃戴陵却大败而归。司马懿大惊,又说了一句:“诸葛亮真神人也!”立即传令退兵,尽回本寨,坚守不出。

司马懿最初在曹叡问策时就想好了“固守不攻,伺机而战”这一对付诸葛亮的基本方针。但曹真出于妒忌而不听,结果惨败。现在轮到他自己当大都督了,却忘了自己定下的基本方针,急于攻击取胜,结果重蹈了曹真的覆辙。

看来,权力的“终极任务”就是改变人,它不但会增强人的欲望,也会增强人的攻击性。司马懿吃了苦头后,才决定要重回老路,坚定不移地执行“坚守不出”的策略。

诸葛亮利在速战,大胜之后,不断搦战,但司马懿一连半月,均置之不理。

诸葛亮沉思良久,想出了一个引蛇出洞的妙招。当下,他下令诸将拔寨而起,向汉中撤退。

探马报知司马懿后,司马懿立即觉得其中有诈,依然下令坚守不出。老将张郃仔细哨探后,判定诸葛亮是真的撤兵了,急忙去找司马懿,说:“诸葛亮必然是粮尽兵危,不得不退。都督为何不追击呢?”

司马懿说:“诸葛亮上一年粮食大丰收,军粮虽然转运艰难,但至少可以支撑半年,现在才不过一两个月,应该还没有到粮尽的地步。他这次出兵,只攻取了武都、阴平两座小城,肯定不满足,所以他必不甘心撤军。这应该是他见我们连日不战后,想出来的诱引之计。我们不能上当,你每天派人远远观察哨探就可以了。”

张郃觉得司马懿的分析切中肯綮,于是领命而去。

第二天,军士来报,说蜀军退后了三十里安营扎寨。司马懿喜道:“果然不出我所料,诸葛亮绝不会就此退军的。我们还是坚守营寨,不为所动!”

随即,战场上出现了一种奇怪的局面。魏蜀两军玩起了“静默游戏”,你不动,我也不动;你不战,我也不战。

战场上的静悄悄一连持续了十余天时间。魏军探马突然发现蜀军又向后撤退了三十里,然后又是安营扎寨,稳居不动。

司马懿闻报后,内心起疑,却又不肯相信。于是,他更换了衣服,打扮成普通士卒的模样,亲自前去探看。

虽然眼见为实,但司马懿还是相信自己最初的判断,对张郃说:“这一定是诸葛亮的计谋。我们还是坚守不出!”

这里的战场依然静悄悄。

过了十余天,探马来报,说蜀军再次后退了三十里安营扎寨,然后按兵不动。

诸葛亮的“三连退”彻底击溃了张郃的耐心底线。他觉得,这无论如何不可能是诸葛亮的诱敌之计,而是他极其巧妙的,稳扎稳打的撤军之计。

张郃会集诸将,急匆匆地来见司马懿,语气坚定地说:“诸葛亮用的必是缓兵之计!都督不要再怀疑了,还是赶快出兵追击吧!如果再不进兵,让诸葛亮不费一兵一卒,就安然撤回汉中,我们就要被天下人耻笑了!”

司马懿虽然也是满腹狐疑,觉得自己可能是上了诸葛亮的当了,但却还是想坚持自己的想法。

当人们错过了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机会后,往往会对随后出现的类似机会置之不理。即便后来出现的机会比之前的更具吸引力,也是如此。这就是不作为惯性。况且,司马懿此前曾经暗下决心,一定要坚持“坚守不出”的策略的。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司马懿还是想维持原状,继续观察蜀军动态。

但张郃和诸位将领不堪忍受被诸葛亮玩弄于股掌之上,更不想眼睁睁地坐失良机,纷纷鼓噪请战。

张郃代表诸将请愿说:“我愿意引兵前去,和诸葛亮决一死战!”

司马懿阻止道:“诸葛亮诡计多端,倘若有失,丧我军锐气,决不可轻进。”

张郃毅然决然道:“我要是败了,愿意军法从事!”这句豪言壮语一出,其他血性大将也纷纷表态,要与诸葛亮拼死一战。

群情激愤,司马懿顿时感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压力。

社会心理学家所罗门·阿施是研究人们如何受周围人影响的先驱。他曾经设计了一个经典的“线段实验”,巧妙探明了集体压力是如何迫使一个人放弃自己的正确意见而选择从众,随大流的。

在实验中,人们要估计线段的长度。实验人员向八人一组的被试展示了四条线。其中三条平放在同一块纸板上,长度从0.5英寸到1.75英寸不等,还有一条平放在另外一块纸板上。这条线和另外那三条线中的一条长度相等。被试需要做出的判断是到底是和哪一条等长。

实际上,这八名被试中只有一名是真正对实验毫无所知的被试,而另外七人都是实验人员的同谋者。尽管线段长短的比较是显而易见的,但这七个事先串通好的同谋却故意给出了错误的答案。

结果十分惊人,在70%的情况下,那个真正的被试放弃了自己的正确选择,而屈从与集体做出的明显错误的选择。

这足以说明,在集体压力下,人们很容易放弃自己的独立性,出现从众行为。

司马懿这一刻体验到的正是强大的集体压力。虽然他是一军主帅,但因着他迫不得已的谦虚,他的威信并未达到坚硬如铁的程度。所以他的下属们敢于挑战他的权威,提出与他不同的意见,并在这个特定的情境下,形成了强大的集体压力。

司马懿轻叹一声,说:“既然众将都要与诸葛亮决战,那就兵分两路吧。张郃领一支向前死战,我在后面接应,以防伏兵。这叫做首尾相应之计。”

张郃大喜,当下与戴陵引副将数十人,精兵三万,向前进发。

张郃这一进击,可就中了诸葛亮的大计了。诸葛亮一步一步诱敌深入,终于在“耐心大比拼”中笑到了最后。

诸葛亮见魏军中计来追,立即精心安排,设好了圈套等着张郃来钻。

张郃戴陵领着大军,把憋了一个多月的闷气全都发泄出来,势如狂风暴雨,杀向蜀军,却不料落入了诸葛亮的包围圈。蜀军将张郃团团围住厮杀,在后接应的司马懿见势不妙,急忙挥军上前救援。

蜀将姜维廖化却早得诸葛亮妙计,转而去攻司马懿的大寨。司马懿大惊,急忙下令撤退。蜀军随后掩杀,魏军死伤不计其数。

司马懿好不容易收拾残军,退入大寨。蜀兵大胜后,欢欣而退。

这是司马懿领军作战以来输得最惨烈的一次。饶是司马懿性格深沉,也忍不住勃然爆发了。他召集诸将,一阵破口大骂:“你们不懂兵法,只凭血气之勇,强要出战,结果导致了这么大一场失败!今后切切不可轻举妄动,再有违令不遵者,定当军法从事!”

司马懿的这一顿斥骂,正是自利性偏见的鲜明体现。人们在对外部事物进行判断时,往往将成功的原因归功于自己,却将失败的责任推诿给他人。司马懿原本是个坚忍自律的人,平时很少表现出这种自利性偏见。而这一次失败,实在是太惨烈了,击穿了司马懿的心理防线而终于让他大为失态。

事实上,这一次贸然进击,虽然是因诸将请愿而引发的,但从根子上来说,还是司马懿自己定力不够,未能坚定不移地执行自己定下的“固守不攻,伺机而战”的基本方针所致。

当然,失败也不全是坏事。这一次血的教训,有效强化了司马懿坚守本心的意念,从而更能克服此后还将出现的强大的集体压力。而且,好在司马懿事先确实多次重申坚守不战,他在自利性偏见的驱动下的这一顿雷霆之怒,将失败责任尽数推给部下诸将,也不是全无道理的。诸将个个心怀愧疚之时,也正是他树立自己威信的大好时机。

心理感悟:耐心是一种最普通也最难得的成功原料。

从众行为在集体压力下,人们很容易放弃自己的独立立场,出现从众行为。

自利性偏见人们在对外部事物进行判断时,往往将成功的原因归功于自己,却将失败的责任推诿给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