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司马
22285100000031

第31章 胜利带来的副作用

曹叡中计的消息传到蜀汉后,诸葛亮大喜。虽然司马懿没有如预期的那样被曹叡斩首,但司马懿被削职为民,也已经让魏国自断一臂,诸葛亮觉得出兵的机会成熟了。于是,他立即写下一道出师表,上书后主刘禅,要北伐中原。

比诸葛亮还要高兴的人是马谡。诸葛亮在蜀汉早已经是神坛上的明星。但马谡此前却看到诸葛亮颇为担心司马懿。现在,马谡略施小计,就将连诸葛亮都惧怕三分的司马懿除掉了。马谡本来自视颇高,这下子更是自我膨胀,飘飘欲仙,连诸葛亮也不怎么放在眼里了。

诸葛亮这一次出兵北伐,蓄势已久,咄咄逼人,一时间响震天下,魏国朝野皆惊!

曹叡召集群臣商议。夏侯渊之子夏侯懋主动请战,要为惨死在蜀将黄忠刀下的父亲报仇。曹叡嘉许他的勇气,决定让他领兵出战。

蜀军先锋是老将赵云。夏侯懋初出茅庐,如何是赵云的对手?当下被赵云打得大败,连夜逃走。

蜀军随即进逼,包围住了南安郡。诸葛亮连用妙计,很快就攻克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并收服了魏将姜维。姜维此人,足智多谋,从此深得诸葛亮器重。

诸葛亮挥师再进,又攻克了冀城、上邽等地。

曹叡这下坐不住了,连忙再派曹真为大都督,郭淮为副将,迎击诸葛亮。司徒王朗主动请命随军出征。

曹真引大军来到长安,渡过渭河,在河西安营扎寨。王朗自诩口才了得,想在阵前用言辞说退诸葛亮,没想到被诸葛亮一顿讥讽嘲骂,竟然当场气绝。

魏军士气大挫,又被诸葛亮打得大败。曹真的败讯传回,上表请求增发援兵。曹叡着急了,立即让群臣商议对策。

华歆说:“眼下情势危急,只有陛下亲自领兵出征,方能退敌。否则,长安一失,关中危急!”

曹魏君主,从曹操开始就有亲征的习惯。到了曹丕,虽然已经有所变调,但曹丕毕竟还是亲征过几次。而曹叡自登基后,尚未有亲征之举,故而华歆会有此提议。

太傅钟繇是司马懿初入宦海时交下的朋友。他立即觉察到这是一个帮助司马懿洗刷不白之冤的好机会。

钟繇急忙说:“陛下以九五至尊,不宜轻举妄动。臣愿意全家良贱性命,保举一人,定能一举击退诸葛亮之师!”

这个时候,就看出真朋友的价值了。如果不是情深义重的好朋友,谁愿意在这么敏感的问题上冒着风险来拯救你呢?要知道,将司马懿削职为民是曹叡自己的决定。在这节骨眼上推荐司马懿,就等于是直指曹叡当初之非。

当然,钟繇和司马懿关系密切是人所周知的。为了洗脱私相勾连的嫌疑,钟繇只能押上全家人的性命,以此证明自己并非出于个人情谊。

曹叡一听钟繇这么说,心里早明白了几分。其实,曹叡刚一得知诸葛亮出兵北伐的时候,就已知道自己中了诸葛亮的离间之计,错怪了司马懿。

曹叡天资极高,智慧过人,且又博览群书。他顿时明白自己犯了和战国时的赵孝成王类似的错误。

当时,秦国大举进攻赵国。赵国老将廉颇坚守不战,秦军多次挑战,但廉颇始终不予置理。秦军无法从战场上打开缺口,就转而到赵国内部实施离间计。秦国派出间谍到赵国都城,放出谣言说:“秦国真正害怕的不是廉颇,而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如果赵国让赵括当主将,秦军只能不战而退了。”

消息传到了赵孝成王后,赵孝成王果然中计,免去了廉颇的主将职位,让赵括取而代之。赵括上任后,盲目与秦军开战,结果导致赵军溃败。最后,四十万投降的赵国精锐尽数被秦国坑杀活埋。这就是战国时期最为惨烈的“长平之战”。

司马懿刚一被削职,诸葛亮就大举进攻。曹叡将这两件事一联系起来,自然就推断出司马懿造反的谣言是蜀汉所为,他们的目的就是要铲除他们眼中的拦路石——司马懿。

但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是一回事,改正自己的错误又是另一回事。曹叡上台后,刚刚凭着漂亮的政治手腕赢得了不错的声誉。为了维护自己的脸面和声誉,他绝不愿意承认自己犯了低级错误,被诸葛亮耍了。他明知道只要重新起用司马懿,就能抗衡诸葛亮,但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丝毫不提司马懿这档子事,只是先后任命夏侯懋和曹真为主将,出兵抗击诸葛亮。只是夏侯懋和曹真都不够争气,没能用自己的胜利来帮曹叡遮掩当初的错误。

事态日益恶化,太尉钟繇终于忍不住要揭开这个盖子了,曹叡无可逃避,只好开口问道:“爱卿是元老重臣,有何贤人推荐?”

钟繇说:“诸葛亮早就想进犯中原,但是因为惧怕这个人,故意大造流言,妄图让陛下自去柱石之臣。陛下果然中计。诸葛亮这才长驱直入。如果今天陛下重新任命他为主将,诸葛亮自然不战而退了。”

钟繇的话还没说完,曹叡的脸已经涨得通红。言者无心,听者有意,钟繇所说的一字一句,都仿佛在指责曹叡知错不改。

曹叡只好硬着头皮说道:“太傅所说的这个人可是司马懿?”

钟繇点头道:“正是骠骑将军司马懿。”

曹叡连忙道:“对这件事,我早已后悔莫及了。”当错误已经无可推托时,还不如干干脆脆认个错,直截了当地卸下包袱。曹叡总算是转过这个弯了。

曹叡浑身轻松地问道:“现在司马懿在何处?”

钟繇回答说:“我听说仲达现在宛城闲住。”

曹叡立即下诏,派使者前往宛城,宣布司马懿官复原职,并加封为平西都督,让他直接从宛城奔赴长安。曹叡自己也御驾亲征,前往长安与司马懿会合。

在经过近二十年的风雨沉浮后,司马懿终于迎来了与早已名扬天下的诸葛亮正面交手的机会。这两个年岁相仿、谋略相当的对手,在天下大势的舞台上,到底会掀起什么样的风云变幻呢?

司马懿在宛城很快就听说了诸葛亮大举北伐的消息。他立即明白,自己的这一次被贬,是遭了诸葛亮的黑手。正所谓是“一报还一报”,当初司马懿用“五路攻西川”,让诸葛亮难堪,却也暴露了自己。

司马懿一想明白了这其中的关节,闲淡的心情立即烟消云散。他立即想到,以曹叡的绝顶智慧,也一定能够想通这其中的逻辑关系。这样一来,诸葛亮的进攻就等于是在为司马懿洗刷冤屈,诸葛亮的胜利就等于是在帮助司马懿复出。

司马懿心中大喜,知道自己在宛城的日子必定不会长久了。只要诸葛亮进攻一得手,曹叡很快就会派人来宣召自己。

经过了这一次重大挫折,司马懿的心机变得愈发深沉了。他胸有成竹,安心等待曹叡使者的到来,但这其中的奥秘,就连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也没有透露。

不料,司马懿接连等来了夏侯懋和曹真的败讯,但曹叡还是迟迟没有重新起用自己。司马懿顿时想起,曹叡这一年才不过二十四岁,正是年轻气盛,不肯认错的年纪。当初自己二十出头的时候,不也是如此吗?宁可付出惨重代价,也要维护颜面,绝不低头认输。

司马懿这么一想,不免有些许气馁。看来只有寄望诸葛亮进攻再凶猛一些,自己才有望早日出山了。但这意味着自己还得等待更长的时间。

司马懿不由轻轻叹了一声。侍立在旁的两个儿子急忙问道:“父亲为何叹息?”

司马懿看了两个儿子一眼,说:“你们哪里知道天下的大事呢。”

司马师这一年已经二十岁了,智慧与见识也已初露山水。他说:“父亲是不是因为陛下不用你而长叹呢?”

司马懿正要回答,却听十七岁的司马昭抢着说:“陛下早晚会来宣召父亲的!”

司马昭说这句话,多半是在安慰司马懿。但司马懿以己推人,以为儿子已经像自己一样,完全洞透了曹叡的心理,不由又惊又喜,连声为司马昭的睿智早慧而赞叹:“没想到我们司马家又出了一个麒麟儿了!”。从这一刻起,司马懿对司马昭的偏爱胜过了司马师。不过,司马懿丝毫没有将自己内心的倾向性表露出来。

司马懿的这句表扬让司马昭有些摸不着头脑,但自己的这句话让父亲高兴了,他也就十分开心了。

如果不是钟繇勇于在曹叡面前揭短,司马懿在宛城还得多闲居不少日子。钟繇打开天窗说亮话,聪明绝顶的曹叡立即认错,做出了成本最低的正确选择。司马懿重出江湖的日子由此指日可待,而他也即将迎来真正属于他的时代。

沉浸在节节胜利带来的重大喜悦中的蜀军主帅诸葛亮当然不会想到,自己的所向披靡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副作用——最大的劲敌司马懿即将在自己的“帮助”下东山再起……

……

心理感悟:人们总是割裂地看待利与弊,却不知道利弊本是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