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竟然再一次梦见了“三马同槽”!
夜半时分,曹操从梦中醒来,心里涌起一股强烈的不祥预感。当初,他因为做了这个梦,担心姓马的或姓司马的人对曹氏不利,已经将马腾父子三人杀了,以绝后患。同时,他也对司马朗、司马懿、司马孚三兄弟产生了强烈的怀疑。司马朗因为身染瘟疫而英年早逝后,曹操放下了对司马氏兄弟的防范,这才让司马懿迎来了拨云见日的人生转折。
但是,旧梦重现显然意味着对曹氏不利的危险因素并未因着马腾父子和司马朗的死去而消失。曹操因此惶恐不安,不由自主地又将怀疑的矛头对准了司马懿。
虽然司马懿此时已经深得曹操信任,但一旦曹操起意怀疑司马懿,那么他此前对司马懿的种种不良印象立即就会沉渣泛起,司马懿鹰视狼顾的面相也会被重新当作他图谋不轨的铁证。
对于曹操来说,只要司马懿有一丝的可能会侵害到曹氏子孙的利益,哪怕他现在再当红,再受重用,曹操都会毫不犹豫地将他杀掉。
而更可怕的是,曹操此前一直试图用实指的“三”来解读自己的梦境。但在中国的文化中,“三”不仅代表着确切的“三”,也可以泛指不确定的多数。比如,《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道德经》里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都是泛指多数的意思。曹操在旧梦重现后,很有可能会从新的角度来解读梦境。
那么,司马懿的处境就更加岌岌可危了。
因为现在司马氏的子孙已经初现枝繁叶茂的景象了。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已经十三岁了,次子司马昭也已经十岁了。这两个儿子都是司马懿的正妻张春华所生。此外,司马懿的侍妾也给他生了好几个儿子。再加上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等人所生的儿子,司马氏的男丁总人数已经蔚为大观了。
一旦曹操用泛指不确定的多数来解读“三马”的预兆,整个司马氏家族可就大难临头了。
曹操虽然隐隐怀疑司马懿,但又想起司马懿劝进时的积极表现,并不像心怀鬼胎,一时间心乱如麻,犹疑不决,好不容易捱到天亮,急忙召来贾诩问梦。
曹操对贾诩说:“我以前也曾经做过三马同槽的梦,我当时怀疑马腾父子三人,故而将他全家杀了。昨晚我又梦到了三马同槽,不知是什么意思?”
曹操此前从未公开说过杀马腾全家的真实用意。这一次为了揭开旧梦之谜,也就不再对贾诩隐瞒。不过,他内心对司马懿的疑虑却还是秘而不宣。但是,即便曹操不说,以贾诩洞烛人性的高超智慧,难道就不知道了吗?
贾诩不但早就知道曹操残杀马腾全家的真实原因,也知道曹操一直对司马懿的刻意防范。贾诩还知道,自己的应答对于曹操的判断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
就在这一刻,司马懿以及整个司马氏家族的命运裁决权就落到了贾诩手中!
贾诩见曹操病势已经十分沉重,如果不善加宽解,不知道他会做出失去理智的决定来(此前已经无故杀了神医华佗),于是安慰他说:“大王,此乃禄马吉兆也。‘三马’意味着曹氏福禄重重,您无须担忧。”
贾诩的做法是典型的选择性解读。对于同一个信息,人们因为自己头脑中的图式不同或需求不同而给出多种多样的解释,甚至是完全不同的解释。而那些智谋出众、应变能力强的人往往不会局限于某一种解释,而是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需要而给出最为契合的解释。
贾诩明白曹操的真正需求,也不愿意看到他大肆杀戮,于是给他奉上了一颗“定心丸”。曹操于是不再疑虑,安心睡去。而司马懿也终于侥幸摆脱了恶梦的诅咒,涉险过关。
这一天过后,曹操的病情突然急剧恶化。曹操知道自己大限已到,急忙召集曹洪、陈群、贾诩和司马懿四人来到病榻之前,嘱托后事。
在曹操临时选定的四位辅政大臣中,司马懿可以说是最为幸运的最后入选者。他在兄长司马朗去世后才得到机会,又靠着最近的几次谋划切中肯綮赢得了曹操的青睐。在最后关头,又托了贾诩的福,才免于血光之灾。
太子曹丕此时已经三十四岁,成熟稳重,多有历练。本来曹操是用不着为他安排辅政大臣的。但曹操此时身在洛阳,而曹丕远在魏国都城邺城。此前邺城刚刚爆发了以魏讽为首的叛乱。曹操不能不担心空间距离的阻隔对于权力的顺利交接可能造成的影响。他只能寄希望于这四位大臣来控制形式,稳定局面。
曹操对他们四人说:“我纵横天下三十年,群凶皆灭,只剩下江东孙权、西蜀刘备尚未歼灭。我已病危,难逃一死,现将大事嘱托给你们四人。我的夫人卞氏所生四子,丕、彰、植、熊,我最爱的是三子曹植。可是他为人虚华,嗜酒放肆,故而不立他为太子。次子曹彰,勇而无谋。四子曹熊,体弱多病。惟有长子曹丕,才智双全,笃厚恭谨,可担大任,你们几位可要忠心辅佐他啊,切勿怠慢。”
司马懿等人连忙称是。曹操长叹一声,挥手让他们退下。
曹操躺了一会儿,忽又想起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来,急忙传令宣召正在长安的二子曹彰赶来洛阳,统率临时驻扎在洛阳的十万大军。
曹操安排好了这件事,渐感气力不支,不一会儿,就气绝身亡了。
曹操的突然离世,对司马懿的打击很大。司马懿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怅然若失。他好不容易才赢得了曹操的信任,得到了施展的平台,如果曹操能够多活几年,司马懿的仕途根基就会更加稳固。不过,司马懿又想到曹丕一向十分看重自己,自己的前景必然看涨,也就不那么遗憾了。
但是,当他得知曹操临死之前宣召曹彰赶来洛阳的消息后,不由大吃一惊,心里涌起了强烈的恐惧感。
司马懿知道麻烦大了!曹操最后发出的这道命令,很可能引发一场血雨腥风的夺嫡之争,而曹丕很可能会失去他梦寐以求的继承权!
司马懿的判断绝不是无中生有,杞人忧天。为什么这么说呢?
司马懿早就明白了,这世上最为有效的权力就是兵权。曹操虽然明确说了让曹丕继位,但现在,曹操已经将临时驻扎在洛阳的从汉中撤回的十万大军的指挥权交给了曹彰。这是曹操手下最精锐的嫡系部队。一旦曹彰拥兵自重,曹丕根本无法与他抗衡。这样一来,曹操尸骨未寒,曹丕曹彰兄弟俩很可能就会为继位展开血腥的厮杀。
曹操虽然认为曹彰有勇无谋,但实际上这位曹公子带兵打仗是很有一套的。建安二十三年,代郡乌丸造反,曹操命曹彰领兵五万前去征讨。曹彰身先士卒,三下五除二就平定了乌丸之乱。现在,曹彰拥有了十万大军,自然更是所向披靡。
那么,曹彰有没有可能起了夺嫡之念呢?
应该说是极有可能的。
虽然此前曹彰一直没有参与夺嫡之争,但是战乱之时,谁都知道掌握兵权的极端重要性。曹彰既然蒙曹操授予了兵权,难免会认为这是父王有意传位给自己的一种象征性表示。甚或曹彰自己没有想法,但他身旁的人也会撺弄他借势于兵权而谋取大位。毕竟,这魏王之位是何等的尊荣,试问哪个有可能染指此位的人会不动心呢?
司马懿作为四位辅政大臣之一,其职责就是按照曹操生前遗愿,确保曹丕顺利接位。但是,在这四人中,司马懿的资历最浅,缺乏足够的权威来弹压争端。而且,追求自保是司马懿一向来的惯性思维,他根本就不想掺和到曹彰曹丕之争中去,就像他当初根本就不参与到曹丕曹植之争一样。
曹操临终前选择的其他三位大臣中,曹洪是个有勇无谋的战将,陈群性格平顺和缓,都不是能够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掌控局势的帅才。贾诩的智谋、资历都没得说,但他这一年已经七十四岁高龄了,而且,贾诩最擅长的也是明哲保身,绝对不会直接参与到血腥的夺嫡之争中去的。
这样一来,只要曹彰起了异心,就会是一个无人可挡的局面。司马懿一想到曹丕将会失去眼看就要到手的魏王之位,不由心乱如麻,为自己的前途即将再一次陷入未知的迷茫而揪心不已。
看来,曹操临死之前的这一道命令实在是一记昏招。
可是,曹操也是别无选择的。
首先,他没法宣召曹丕赶来洛阳。因为邺城的叛乱刚刚平定,曹丕一旦离开,很可能会再出事端。
其次,他不放心将十万大军交给外人。如果所托非人,更会酿成大祸。
所以,曹操觉得最稳妥的还是交给自己的儿子曹彰。也许,他认为曹彰和曹丕毕竟是一母同胞的手足,应该不会同室操戈,自相残杀的。
但是,已经洞透权力奥秘的司马懿却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权力会彻底地改变一个人,权力会让一个善良的人变得残暴,权力会让一个友爱的人变得冷酷,权力会让一个知足的人变得贪婪……
在巨大的权力诱惑面前,谁能担保曹彰不会生发非分之想呢?
……
心理感悟:权力足以摧毁人性的一切设防。
选择性解读对于同一个信息,人们因为自己头脑中的图式不同或需求不同而给出多种多样的解释,甚至是完全不同的解释。而那些智谋出众、应变能力强的人往往不会局限于某一种解释,而是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需要而给出最为契合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