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司马
22285100000020

第20章 一次失败的劝进

司马懿的赌博成功了!

孙权派吕蒙白衣渡江,趁着关羽猛攻樊城,偷偷攻占了关羽的大本营。荆州失守后,关羽军心大乱,又被曹操的援军击败。关羽一路败退,最终被东吴所擒,身首异处。曹操这边的压力顿时涣然而解。

但与其说是司马懿的赌博成功了,还不如说是他的觉察力与判断力成功了。经由此役,司马懿一战成名,一脚踏入了三国顶级谋略大师的行列,成为政治舞台上不可或缺的风云主角。

在熬过了常人绝难忍耐的漫漫等待后,属于司马懿的时代终于拉开了帷幕的一角。只是,司马懿再也不会像第一次得到曹操的认可时那样默默地热泪长流了。那也许只是绝无仅有的一次例外。逆境的折磨严重消蚀了他的情感敏感性。当然,他并不是麻木不仁,他只是已经习惯了心平如水,不起波澜。从这一刻起,直到他的生命尽头,他再也没有表露出浓烈的情绪反应,他只是用深沉来面对一切的沧桑沉浮,潮起潮落。

孙权一时冲动,杀了关羽后,又开始害怕起来,担心刘备会其倾国之兵,疯狂报复。他听取了谋士张昭的建议,派人将关羽的首级送往曹操暂驻的洛阳,以示自己是奉曹操之命行事而斩杀关羽的。

吴国使者刚一到来,司马懿就识破了孙权的诡计。司马懿将孙权嫁祸于魏的意图揭露后,曹操深以为然,于是再向司马懿征求破解之策。

司马懿说:“这有何难?大王只要用香木刻成关公躯体,与首级一起,以大臣之礼安葬,并传告天下。刘备知道后,自然会去找孙权寻仇。吴蜀相争,我们就可以坐山观虎斗,再做计议了。”

曹操大喜,觉得司马懿的话真是越来越中听,也越来越管用了,于是吩咐吴国使者入见。

吴国使者呈上木匣,曹操打开一看,只见关羽的首级栩栩如生,不觉一惊,不敢再看,急忙传令,按司马懿所言,用沉香木雕刻关羽躯体,以王侯之礼葬在洛阳南郊。

司马懿的这一应对,十分灵验,此后刘备果然不顾群臣苦谏,对东吴发起了疯狂的报复。

而曹操受了惊吓后,身体一下子就垮下去了。几天之内,病情竟然危急起来。群臣急忙请来神医华佗为曹操疗治。

华佗提出要用利斧劈开曹操的头颅,彻底为他除去病根。华佗此前不久刚刚为关羽刮骨疗毒,以为曹操也能像关羽那样英勇无惧,所以提出了这个想法。没想到曹操生性多疑,认为华佗有不良企图,又觉得自己的身体有所好转,竟然将华佗杀了。

正在此时,东吴孙权又派来使者,献上了一封劝进书:

臣孙权久知天命已归王上,伏望早遣大将,剿灭刘备,扫平两川,臣即率群下纳土归降矣。

原来,这还是孙权的权宜之计。孙权担心刘备的大举来攻,于是上书请求曹操赶快当皇帝,然后将刘备剿灭。

曹操看了这封劝进书,不由哈哈大笑,吩咐传示群臣,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

群臣都以为这不过是曹操的掩饰之词。曹操一步步走向擅权,由丞相而魏公,由魏公而魏王,无一不是僭越之举。曹操这一路走来,也不知杀了多少胆敢劝谏阻止的元老宿臣。大家都以为,曹操最终必然是要迈出取代汉室自立称帝的这一步的,却没想到,劝进的第一枪竟然是东吴逆臣孙权打响的。

群臣颇为后悔被孙权抢了先手,纷纷受制于“不作为惯性”而继续保持沉默。所谓“不作为惯性”是指当人们错过了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机会后,将会对随后出现的类似机会置之不理,即便后来出现的机会比之前的更具吸引力。

司马懿见状,心里却涌起了一股强烈的责任感。此时的司马懿因为献策屡屡被曹操采纳而成为当红之人。曹操对司马懿的信任与倚重不言而喻地需要他尽心竭力为主分忧。

司马懿明白,曹操要想自己当皇帝,始终需要一个强悍的理由来对抗世俗舆论的压力。孙权虽然打响了劝进的第一枪,但也只是说了一句“天命已归王上”,理由阐述还不够充分有力。于是,司马懿率先站了出来,进一步演绎分说:“汉运垂终,大王十分天下已占有其九。孙权对大王称臣,乃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历代都顺应天命,不加谦让,这才是畏天知命的做法。”

司马懿在孙权所说的“天命所归”之外,着重提出了“汉运垂终”。这两点一叠加,曹操代汉而立的理由就更充分了。

群臣见司马懿一进言,心理反应立即就不一样了。孙权毕竟是外人,群臣不愿拾其牙慧是可以理解的(不作为惯性)。但是,如果不跟着司马懿一起为曹操造势,就有可能被曹操视为态度有问题。此前,因为态度问题被杀(比如崔琰)或被迫自杀的人(比如荀彧)已经太多了,谁也不愿意成为下一个牺牲品。

于是,群臣纷纷沿着司马懿开启的统一口径,争先恐后地发言,以表达对曹操发起最后一击的大力支持。

侍中陈群、尚书桓阶伏地启奏道:“汉室自安帝以来,国祚已衰。王上功德巍巍,生灵仰望,故孙权在外称臣,此乃天人之应,异气同声。王上应早登大魏皇帝,而即正统,复何疑哉?”

曹操笑道:“吾自事汉三十余年,虽有功德,位至于王,于身足矣,何敢更望于外乎?”

历来劝进的套路,总是群下拼命劝,权臣使劲推,非得有多个回合之后才能显得权臣并非存心僭越篡位,实在是迫不得已才顺应天命,登基称帝的。

所以,曹操越是推辞,群臣越是要劝进。

曹操的亲信大将夏侯惇也加入了劝进团队,说:“天下咸知汉祚已尽,异代方起。自古以来,能除万害为百姓所归者,即生民之主也。今王上从戎三十余年,功业卓著,天下投归,理应顺民应天,复何疑哉?”

曹操眼看群臣大规模的劝进即将蜂拥而至,急忙摆了摆手,阻止了他们,说:“你们不要多说了。苟天命在孤,孤即为周文王矣。”

曹操的这句话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他并没有掩饰自己想要取代汉室的野心,但他也明确提出了代汉自立的时间表。他本人是不会迈出那终极一步的,就像当年的周文王那样,做好了一切取代商朝的准备,却把最后一击留给了儿子周武王。

在惊世骇俗之事上,模仿权威人物的做法,可以有效减轻当事者的心理压力。司马懿看懂了曹操的这一招,但他还是没有想明白,像曹操这样一个屡屡突破世俗底线,心理素质极其强悍的枭雄为什么甘于采取如此柔软和缓的做法呢?多少人为了最后的登顶,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过一把皇帝瘾?(比如袁术)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曹操如此自制,而拒绝了万事俱备,且又近在眼前的终极诱惑呢?

司马懿怎么也想不明白这个问题。曹操所说的“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和“苟天命在孤,孤即为周文王矣”这两句话一直在他的脑海里萦绕盘旋,直到二十多年,他自己身临同样的情境,才终于真正体悟到了曹操今日的心海波澜。

曹操叫停了“劝进剧目”,但孙权的上表不能不予以回应。司马懿知道,孙权的用意很明白,就是想把曹操拉入即将发生的孙刘大战。司马懿当然不会让孙权如愿以偿。他对曹操说:“孙权既然称臣归附,王上可以分封他,以尽礼节。至于刘备,还是让他自己去抵挡吧。”

曹操现在对司马懿几乎是言听计从,当下与群臣商议后,决定封孙权为骠骑将军、南昌侯、领荆州牧。

自从司马懿得到重用后,东吴方面在政治谋略的博弈上,一直没有占到曹操的任何上风。孙权眼见曹操应对得当,没有丝毫漏洞,只好打点精神,准备自行迎战刘备。

就在司马懿春风得意,节节上升之际,一个巨大的危机突然向他袭来。病体未愈的曹操在昏昏沉沉中做了一个梦。正是这个梦差一点又让司马懿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

心理感悟:人生的最高智慧就是知止而后定。

不作为惯性当人们错过了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机会后,将会对随后出现的类似机会置之不理,即便后来出现的机会比之前的更具吸引力。

权威模仿在惊世骇俗之事上,模仿权威人物的做法,可以有效减轻当事者的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