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孙权
22284900000057

第57章 杀人何尝须用刀

陆逊之死,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代表着东吴由盛而衰,由治而乱的重大转折。一时间,东吴人心大乱。随后,一位叫做马茂的将军不堪孙权的刚愎自用,昏庸颟颃,对于东吴的前途失去了信心,竟然阴谋杀掉孙权和一众大臣,然后向魏国投诚。马茂的行刺计划虽然因为泄密而没有成功,但却强烈地宣示了东吴内部的乱局确实已经危机四伏了。

但是,自鸣得意的孙权却依然感觉良好,觉得自己深得上天护佑,一切针对自己的奸谋都不能得逞。

接下来的几年,孙权并没有对太子孙和采取什么措施,只是维持现状。而鲁王党的得力干将步骘、全琮却先后去世了。孙霸的心气随即也大为削弱。就在这危机四伏的乱局中,工于心计的潘妃却因着孙权对自己和儿子孙亮的宠爱而发现了属于自己的好机会。

潘妃的第一步棋就是拉拢能量很大的孙鲁班。

她知道孙权对孙鲁班十分信任,于是极力逢迎这个年纪几乎比自己大一倍的女儿。孙鲁班见父皇的宠妃没有恃宠而骄,反而主动向自己示好,先就有了几分好感。

潘妃又发现孙鲁班特别宠爱丈夫全琮弟弟的一个小孙女,经常把这个小女孩带在身边,于是就主动向孙鲁班提议,让孙亮与这个小女孩订亲。孙鲁班知道孙权对这个小儿子特别宠爱,当然巴不得与孙亮关系更为紧密,于是就跑到孙权面前极力促成了这件事。

潘妃与孙鲁班结成同盟后,两个对孙权都极具影响力的女人双管齐下,为孙亮大唱赞歌,孙权心中偏爱的天平自然越来越倾向于渐渐长大的幼子孙亮。

潘妃的第二步棋就是在孙权面前揭穿二宫相争的真相。

潘妃的做法十分“巧妙”。她故意在孙权兴致很高的时候,摆出一副愁容满面的样子。孙权肯定要问她为什么忧愁。潘妃故意长叹一口气,说:“现在鲁王和太子斗得这么厉害,我是担心我的儿子将来会有什么不测啊!”

潘妃心计极深,绝不会愚蠢到直接恳请孙权立孙亮为太子。她故意挑明鲁王孙霸一直在和太子孙和争夺继承权的事实,以触动孙权的敏感神经。

孙权果然中计,继续详问究竟。

潘妃这才一五一十将自己所知道的东西,以最不利于鲁王的方式,说给了孙权听。那么,潘妃这么做,岂不是在帮助太子孙和挽回不利局面吗?

她当然不会白白地为他人做嫁衣裳!这个心机重重的女人,早就摸透了孙权绝不肯认错的心理特性。她知道,只要让孙权知道孙霸针对兄长,图谋不轨的事实,就可以一箭双雕,除掉孙霸孙和两个人。因为,孙权即使知道自己错怪了太子和太子党,为了维护自己的颜面,也绝不会认错改正。

潘妃的这一招术叫做“音叉效应”。音叉的小小振动,可以击碎连子弹都不能打透的坚厚玻璃,其关键就在于对准了频率,形成了共振。所谓“音叉效应”,就是说只要找准事物的关键要害,无须付出巨大成本就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

潘妃在与孙权的朝夕相处中,已经摸透了孙权的心理图式,从而在事实上把孙权变成了傀儡,而她却是那个隐在幕后的操纵者。

果然不出潘妃的算计!

孙权得知孙霸纠合党羽,大肆诬告陷害孙和后,顿时习惯性地勃然大怒,深深痛恨孙霸竟然在自己的眼皮底下肆意妄为。他却不知道,如果不是他自己毫无原则的纵容,孙霸哪里来的胆子敢于和孙和争位呢?

二子相争,自相残杀,是孙权最不能接受的事实。当初,他抱着看笑话的心态,看着袁绍、曹操这两位当世枭雄受困于众子夺嫡,现在,这个难题也抛给了孙权。

孙权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

如果继续扶持太子孙和,罢黜孙霸,就等于是向天下昭告孙权做错了。如果废了孙和,改立孙霸,就等于是宣告这是孙权自己一手主导的。况且,孙权对于孙霸主动挑起争端极其不满,怎么还可能把太子之位再给他呢?

孙权在苦苦思索之际,对侍中孙峻说了一句:“子弟之间不和睦,臣下就会拉帮结派。这样就会出现像袁氏兄弟那样的内斗,而被天下人耻笑。如果立他们中的一个,怎么会不乱呢?”

孙峻听懂了孙权的意思是要同时放弃孙和和孙霸两个人,但他根本不敢插嘴干涉这一件已经让很多人人头落地的天大的事。

既然孙和孙霸都不能选,以此时孙权对孙亮的宠爱程度而言,太子之位自然是非他莫属了。

孙权果然做出了他的决断。他下令将幽禁孙和,并赐死孙霸,以永绝后患!孙霸的党羽全寄、吴安、孙琦等都被诛杀。杨竺被杀后,甚至连尸体都被扔入江中。

骠骑将军朱据见太子孙和遭受冤屈诬陷后,非但没得到平反,反而和孙霸各挨了五十大板。虽然孙霸遭受的惩罚更严重,但孙和本来并无过错,却要被幽禁,实在是太不合情理了。

朱据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和尚书仆射屈晃两人,邀集文武百官,把泥巴涂在头上,自行绑缚,跪在宫门口,恳请孙权放了孙和。

孙权最痛恨的就是群臣集体向他示威,彰扬他的过错。朱据的这一行为,看似正气充溢,但却没有摸准孙权的脾性,反而将事情推到了更为糟糕的境地。

孙权登上白爵观,看到朱据等人在宫门口长跪不起,脸上露出了极为厌恶的神情。这就意味这朱据这一伙人又要倒霉了。

这时,无难督陈正、无营督陈象两人受氛围影响,各自向孙权上书进谏。孙权毫不手软就将陈正、陈象极其家族诛杀了!然后,又将朱据、屈晃揪入宫中。但这两人依然坚持进谏,希望孙权收回成命。

孙权恼羞成怒,当场将朱、屈二人责打了一百杖,然后将朱据降职为新都郡丞,将屈晃削职为民。其他参与请愿抗议的官员被流放的,达数十人之多。

孙权的血腥镇压还不止于此。朱据遭贬后,在赴任的半途上,又被孙权派使者赐死。是啊,孙权连自己的亲生儿子孙霸都杀了,又怎么会顾惜一个外姓的女婿呢?

朱据等人的集体抗议,除了让自己惨遭杀身之祸外,还让孙和的处境雪上加霜。孙权原本只是幽禁孙和,现在却决定将孙和废为百姓,迁居到故鄣县,从而彻底了失去了继位的可能。

孙权丧心病狂,大开杀戒,东吴群臣人人自危,唯独潘妃却喜笑颜开。

潘妃知道,孙和孙霸都倒了,空出来的太子宝座必然是儿子孙亮的。而自己也将有机会成为孙权的第一个皇后。

为了尽快达到目的,潘妃在孙权身上狠下功夫,一边狠施温柔,一边狂吹枕头风。这时候,已经六十九岁的孙权渐渐感到了身体的衰老,去日无多的惶恐不禁油然而生。孙权随即又联想起这一年五月天上出现的异象,心情更加不豫。

孙权念念不忘的异象是“荧惑之星”的出现。荧惑之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火星。在当时的星相学说中,荧惑之星是灾祸的象征。古代的占星家们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州国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在某一星空区域发生的天象,就预兆着相对应的地方的吉凶。这一颗荧惑之星正好出现在对应着扬州的星空上,而扬州正是孙权的地盘。

孙权一直对天象深信不疑。从他继位开始,荧惑之星从未出现过,他也一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地统领江东五十年。当司察天象的官员向他汇报天有异象后,孙权一直担心灾祸会应在自己身上。

在这样的心境下,孙权确定太子人选的想法也急迫起来了。此时,他七个儿子还剩下三个。即五子孙奋、六子孙休,幼子孙亮。但是,只要有“足智多谋”的潘妃在,孙奋孙休只能是摆设。

果然,孙权思前想后,终于正式下诏,立幼子孙亮为太子。而这时的孙亮只是一个年仅八岁的黄口孺子。

幸运惯了的人,总是相信自己还将继续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孙权虽然有些担心自己的身体,但只要想起刘琬“年又最寿”的预言,心里又安定不少,觉得自己去日尚多。这也是他敢于将八岁的孙亮立为太子的一个重要原因。

……

心理感悟:“一错再错”其实就是一件事。

音叉效应只要找准事物的关键要害,无须付出巨大成本就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