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孙权
22284900000047

第47章 想出了一条妙计

孙权出于对曹叡的蔑视,决定趁其立足未稳,主动发起进攻。这是魏吴交战史上一个明显的战略性变化。此前,东吴一直处于防守状态,只是被动应对。而魏国始终是主动进攻者。现在,形势扭转了。

曹叡登基刚刚两个月,孙权亲率五万大军进攻江夏郡。孙权已经很久没有亲自领兵出征了。他刚刚继位时,曾经在“逆恐反应”的促动下,亲讨黄祖,以赢得部众的认可。在完成了这一急迫的心理需求后,孙权内心的恐惧感再一次占了上风。此后最重要的赤壁大战和夷陵之战,他都没有亲临一线。

这一次,孙权怀着必胜之心,整装出发,但事实证明,陆逊的看法是正确的,孙权对曹叡的选择性偏见只是他一厢情愿的想象。

孙权大军围住了江夏,魏国的江夏太守文骋坚守不出。消息传到洛阳,朝臣们纷纷建议急发援兵。刚刚当了两个月皇帝的曹叡却意存轻闲地力排众议。

曹叡说:“孙权素习水战,他之所以敢于下船而进行地面进攻,是想趁我方不备偷袭。现在文骋已经和他形成了相持态势。攻难守易,我看吴兵必不能长久。”

曹叡说得头头是道,群臣却大多将信将疑。显然,此时的曹叡也还没有树立自己的威信。但仅仅二十多天后,曹叡的判断就成了现实。孙权围攻不下,只能悻悻退去。

孙权并未因为这一次进攻无果而改变自己的初衷。随后,他再派诸葛瑾、张霸进攻襄阳。曹叡派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出击,结果吴军大败,张霸被斩,诸葛瑾狼狈逃回。

孙权随后的几次进兵也均遭失败。孙权这才知道,曹叡确实如陆逊所言,不可等闲视之。但其实孙权还没有真正见识曹叡的厉害手腕。

司马懿取得襄阳保卫战的胜利后,曹叡立即提升其为骠骑大将军。这一提升,看似是对司马懿的褒奖,但实际上却是曹叡“明升暗降”,打破曹丕遗命托孤所构建政治格局的绝佳手段。

司马懿升职后,很快被外派至宛城,坐镇南方战场,对付蜀国之敌。而同为辅政大臣的曹真、曹休,也分别被提升为大将军和大司马。然后,同样也被分别外派,据守军事重地。至此,曹丕遗命托孤的四位重臣,除了性格较为柔弱的陈群继续留在曹叡身边协助处理政务之外,其他三人轻轻松松被曹叡“逐出”了京都。

就这样,曹叡登基后仅用半年多的时间,就将朝政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孙权得知曹叡的这一系列高妙手段后,深深感到这个年轻人的可怕,不禁自叹不如。在这个极其厉害的对手面前,孙权的称帝自立的冲动也随之偃旗息鼓,又搁置了下来。这一搁置,就是两年多。

蜀汉的诸葛亮借着吴魏交兵之际,七擒七纵孟获,平定了蜀汉的后方。随后,诸葛亮为了不辜负刘备的嘱托,更是为了实现自己兴复汉室的人生梦想,发动了对曹魏前后长达七年的北伐。

曹叡不得不将绝大部分精力用于对付天下第一奇才诸葛亮的凌厉攻势。孙权立刻从中看到了巨大的机会。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魏蜀两国打得不可开交,孙权自然就成了那个得利的渔翁。孙权判断,自己选择这个时候称帝,魏蜀两国分身乏术,就会将可能的各种负面反应消于无形。

但是,称帝毕竟是一件最高等级的大事,不能偷偷摸摸、鬼鬼祟祟地进行。孙权觉得,很有必要先行立威造势,振奋士气。

孙权苦思冥想,终于让他想出了一条妙计。他这么多年来的读书思考以及实际历练确实没有白费。

孙权曾经任命王靖担任鄱阳太守,但王靖因为无力平息内乱而遭到孙权的严厉谴责。重压之下,王靖起了叛念,准备投降曹魏,但因行事不密而被孙权察觉。孙权将王靖全家诛杀,然后任命亲信周鲂继任鄱阳太守。

鄱阳郡北临长江,渡江后就是庐江郡的治所所在的皖县。皖县距离曹魏控制的扬州不远。镇守扬州的就是曹魏曾经的辅政大臣之一,大司马兼扬州牧曹休。

孙权决定,效仿王靖故事,让周鲂向曹休诈降,诱骗曹休深入吴境,然后围而歼之。孙权认为,王靖投降未果,曹休必不甘心,再让周鲂诱引,曹休肯定中计。

孙权与周鲂密商后,周鲂给曹休写了一封超长的请降书。

在这封请降书中,周鲂精心炮制了几个理由,以取信于曹休。

第一,周鲂将孙权描述为刻薄寡恩、心狠手辣之人。前任王靖事泄伏诛,令周鲂有兔死狐悲之感。

第二,周鲂狮子大开口,找曹休索要将军印、侯印各五十个,郎将印一百个,校尉印、都尉印各二百个,将自己及部属包装成唯利是图之徒。

第三,周鲂透露了东吴及孙权的一些重要军事机密。

周鲂的信中干货很多,曹休果然如获至宝,信以为真,在向曹叡汇报邀功后,立即按照与周鲂的约定,率兵十万,向皖县进发。

曹休言之凿凿,曹叡也上当了。但为稳妥起见,曹叡另派司马懿和贾逵分兵两路,与曹休呼应,既可大张声势,扩大战果,也可预防万一,及时接应。

曹休领兵到了皖县,却发现东吴第一帅才陆逊早已布置好重兵在等着了。陆逊原本镇守荆州,孙权为了确保这一仗必胜无疑,特意将自己最为信任的陆逊从荆州召回,秘密主持歼灭曹休的关键战役。

这一招就是孙权读书学来的,模仿的是战国时期秦赵长平大战的案例。当时,秦国明着派大将王龁领军,暗地里却偷偷让秦国第一战神白起主持大局。等到赵军发现后,为时已晚。赵军主将赵括指挥不当,赵军全线崩溃。此后,白起将赵国投降的四十万精锐士卒全部坑杀。这一战,被称为整个战国形势的转折点。经此一战,秦国一统天下的大趋势已经无可阻挡,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了。(详见心理说史之《心理战国》系列)

孙权将歼灭曹休视为自己登基为帝的献礼之战,自然也将陆逊视为东吴的战神白起。

陆逊自统中军,令朱桓、全琮为左右都督,分头迎击曹休。决战之前,朱桓量形度势,向孙权献了一策,说:“曹休不过是占了宗亲身份的光,并无真才实学,故而此战必败。他一败退,只能从夹石、挂车这两条路逃走。这两处地势险要,我愿意和全琮各自领兵埋伏,以克全功。”

孙权对陆逊完全放权,于是让陆逊做决定。陆逊想了想,否决了朱桓的建议。

曹休明白自己中了周鲂的诈降之计,本该立即撤兵。但一来他已经鼓噪在先,如果无功而退,势必颜面扫地。二来他自恃兵力雄壮,不至于输给东吴。于是,曹休悍然挺进,以图挽回颜面。

双方在石亭展开激战,曹休哪里是陆逊的对手,很快就溃不成军。曹休急忙带着残部往夹石撤退,陆逊指挥吴兵追击。

幸好曹叡派出了两路接应人马。贾逵及时接应曹休,好歹让曹休保住了一条命,逃了回去。

但是,这一次受骗上当后惨遭失败的打击对曹休是致命的。他在羞愤交加中因背痈溃烂发作而死。

陆逊先在猇亭击溃刘备,又在石亭击溃曹休,经由这两亭之战,陆逊达到了他这一生中的顶峰。而孙权也再一次取得了对曹魏作战的重大胜利,为自己的登基造足了气势与声威。

如果陆逊事先听从朱桓的建议,在夹石预先伏兵,曹休在劫难逃,东吴的胜果会更加辉煌。当然,相对于最终的胜利来说,陆逊的这个保守式失误,只能算是小小的瑕疵,无关宏旨,无伤大雅。不过,我们从中也可以领悟到,任何一个人,一旦功名加身,就会变得保守谨慎,很难重现一无所有时的甘冒风险。陆逊是如此,谁人又不如此呢?

孙权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他最想要的胜利,但是他思前想后,觉得还是缺一样东西。他还需要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以证明自己登基为帝的合法性。

曹丕托名禅让解决了这个问题。刘备借势自己的汉室宗亲身份,打着继承汉嗣的旗号,也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孙权无从禅让,也变更不了自己的身份,他该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合法性的问题呢?

……

心理感悟:人类社会的一切世俗智慧,都写在了历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