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孙权
22284900000046

第46章 五十步笑百步

听了徐盛义正辞严的拒绝,孙权敏锐地觉察到徐盛是在责怪自己袒护宗亲,不顾法度。孙权知道不能用自己的权威地位强行施压,他随即想到了孙韶并非孙氏的血缘嫡亲,于是灵机一动,换了一种说法:“孙韶如果真是宗室子弟,我任由将军处置!他本是俞氏之子,少亡其父,跟着伯父俞河。后来,我的兄长十分喜爱俞河,赐姓为孙。如果今天杀了孙韶,就辜负了我兄长的情义,又让俞氏一门绝后了呀。”

孙权的这一招叫做“反向歧视策略”。这与人们惯常理解的亲密提携规律相反,对关系亲近的人要求严苛,对关系疏远的人反而多加呵护。这一说服策略,在破解他人的“袒护指责”时极为有效,其运用的关键则在于,必须找到足以证明袒护者与被袒护者之间关系(相对)疏远的强力证据。

孙权摆出了孙韶改姓由来的证据,从而极大弱化了孙韶的宗亲身份,也就更好地挡住了徐盛的指责。孙权随即又抬出孙策的牌子,以情动人,徐盛终于无可奈何地放弃了自己的主张。

徐盛说:“且看大王面上,寄下死罪。”

孙权令孙韶拜谢徐盛不杀之恩,但孙韶却昂然不跪。

徐盛顿时觉得血往上涌,知道自己还是太轻易地放过孙韶了,忍不住喝问道:“你如今服也不服?”

孙权的急施援手,反而助长了孙韶的桀骜不驯。孙韶厉声道:“我死也不服!”

徐盛脸色骤变,孙权急忙喝退孙韶,温言对徐盛说:“就是没有这个家伙,对吴国又能有什么损失?以后不再用他就是了。”

孙权也知道自己做错了,但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也只好自找台阶,和和稀泥了。徐盛的心却是一阵刺痛。

但是,到了晚上,孙韶又不安份了,他带领本部三千人马,趁着夜色,渡过长江,直奔敌营而去。

徐盛闻报,心中五味杂陈,很不是滋味。思考一会后,他强抑不快,派丁奉引兵三千,前去接应。

再说曹丕这边,大军浩浩荡荡开拔至广陵。曹丕在战船上,临江观兵,只见精兵十几万,旌旗绵延数百里,不由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日后广为流传的《至广陵于马上作》:

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古公宅岐邑,实始翦殷商。孟献营虎牢,郑人惧稽颡。充国务耕殖,先零自破亡。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量宜运权略,六军咸悦康。岂如东山诗,悠悠多忧伤。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曹丕对于自己的军事实力是非常自信的,对于自己横渡长江,一战功成的预期也是非常高的。但是,写诗和打仗往往不是一回事。曹丕见父亲曹操在这两件事上都做到了游刃有余,以为自己也可以轻易做到。但实际上,他的这一次出征,还是以失败告终。

孙韶趁着夜色偷袭,曹军立足不稳,竟然被他一击成功。丁奉随后赶至,两人一路烧杀抢掠,曹军死伤无数。曹军大将张辽也被丁奉一箭射杀。曹丕幸得部下拼死相救,逃出生天,但马匹车仗、船只器械损失大半,甚至曹丕专用的羽盖也成了东吴的战利品。

孙韶一意孤行却帮助东吴大获全胜,孙权只是重赏了参战诸将,对于孙韶罔顾将令一事再不提起,徐盛心里很不开心。但孙权已经不太顾得上他的感受了。

经此一役,曹丕彻底断了伐吴的念头。这一方面是因为东吴将士勇猛抵抗,长江天险不可突破。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曹丕虽然年轻,还不到四十岁,身体却因过于沉溺酒色而快速衰落了下去。

不到半年,曹丕驾崩于洛阳,年仅四十岁。曹丕临死之前,传位于二十三岁的儿子曹叡,并指定曹真、曹休、陈群和司马懿四人为辅政大臣。

刘琬说的一点错都没有。孙权果然是“大贵之表,年又最寿”。他的对手,一个接一个,都死在了他的前面。且不说比他年长得多的曹操刘备,曹丕比孙权小五岁,却也“殊途同归”。而这一幕不会就此停歇,在日后的岁月里,还将继续上演。

曹丕一死,东吴压力大减,孙权称帝的心立刻就活动开了。但他也不能直白了当地说出自己的心思。

就在这个时候,镇守荆州的陆逊上表,提醒孙权不可对曹叡轻忽大意,指出曹叡的能力很强,将来对东吴的危害可能比曹操还要大。

陆逊行事十分谨慎,这一通上表并非空穴来风。根据曹叡此前的表现,确实不是一个一般的人物。

曹叡自幼聪明过人,颇有曹操早逝的天才儿子曹冲之风。曹操因此十分喜爱他,还曾经对曹叡说:“曹氏有了你,就能够成就三世的基业了。”这是识人无数的曹操的最高赞誉。甚至可以说,曹叡的父亲曹丕能够在与曹植的继位之争中最终获胜,多少也有曹叡的因素在内。

但曹叡的继位之路颇为坎坷。他的母亲是曹丕的正妻甄氏。甄氏原是袁绍次子袁熙的妻子。袁氏败亡后,曹丕倾慕甄氏的美貌而纳为正妻。曹丕称帝后,甄氏失宠被杀,连带儿子曹叡也不受曹丕待见。曹丕一度有意立另一个儿子曹礼为太子。

后来有一次,曹叡跟着曹丕去狩猎,遇见母子两鹿。曹丕射杀了鹿母,命令曹叡射杀子鹿,曹叡没有从命,而是放下了弓箭,垂泪道:“陛下,您已经杀掉了母鹿,我实在不忍心再杀掉它的孩子。”

曹叡的话一语双关,既是对眼前事件的回应,又巧妙隐喻了曹丕杀掉甄氏的往事。曹丕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想起当年和甄氏琴瑟和睦时的恩爱,顿时把满腔情感转到了眼前的儿子曹叡身上。很快,曹丕就决定,立曹叡为太子。

曹叡凭借自己的智慧,不但改变了自己的处境,也改变了曹丕的心意,成为了太子。

陆逊由此判定曹叡绝非庸常之辈,因此提醒孙权严加防范。但这却恰恰和孙权的心意不符。

于是,有一天,孙权对着诸葛瑾发了一通“别有用心”的关于曹氏祖孙三代的议论。

孙权说:“丕之于操,万不及也。今叡之不如丕,犹丕不如操也。”在孙权看来,曹操确实是天纵奇才,但曹丕连他的万分之一也赶不上。而曹叡呢,则连曹丕的万分之一也赶不上。

诸葛瑾见孙权如此贬低蔑视曹叡,不禁讶然。

孙权自有他的理由。他说:“曹叡年幼弱小,必然缺乏主见,随人东西。而辅政四大臣陈群这些人,当初慑于曹操的威严,不敢不竭心尽力。后来曹丕继位时,年已三十四岁,颇多历练,业已成熟,故而这些老臣也不敢为乱。但曹叡年幼无知,陈群等人必然弄巧行奸,争权夺利,结党营私。曹叡无力驾驭,怎么能长久呢?”

最后,孙权总结道:“自古至今,安有四五人把持刑柄,而不离刺转相蹄啮者也!强当陵弱,弱当求援,此乱亡之道也。子瑜,卿但侧耳听之,伯言常长于计校,恐此一事小短也。”

诸葛瑾这才明白,孙权的这一通议论是针对陆逊的上表而发的。而此时,孙权对于陆逊正处于最高信任阶段,对他言听计从,为什么偏偏要对他的这一个建议而大加驳斥呢?

更进一步,孙权到底为什么要如此贬低曹叡呢?

事实上,孙权讥讽曹叡年幼无能根本就站不住脚。“年幼”并不能与“无能”划等号。孙权本人就是十九岁继位的,比曹叡继位的年龄还要小四岁,不也挺过了重重难关,赢得了广泛的认可了吗?孙权能做到的,凭什么断定曹叡就做不到呢?孙权岂不是在五十步笑百步?

反常行为的背后,必然有深层次的动因。孙权这样妄加评判的根子就在于他潜意识中的称帝冲动!

只有把曹叡贬成年幼无能,只有把陈群等托孤大臣贬成险恶不忠,只有曹魏政权变乱丛生,孙权才有充分的理由去否定曹魏政权的合法性并取而代之,从而帮助自己在心理上突破自身的合法性障碍,迈出称帝的终极一步。

……

心理感悟:反常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至少一个未被满足的正常需求。

反向歧视策略与人们惯常理解的亲密提携规律相反,对关系亲近的人要求严苛,对关系疏远的人反而多加呵护,以破解“袒护”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