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孙权
22284900000042

第42章 一个危险的信号

孙权决定好好地与曹丕玩一场游戏。

孙权派出吕范、朱桓、潘璋等大将,分头迎击曹丕的三路大军。做好军事部署后,孙权又坐下来,好整以暇,给曹丕写了一封卑辞告饶的信。

一个自卑的人,不但无法接受他人的讽刺挖苦,也决不会拿自己开涮。相反,一个人越是自信,就越是能轻松自贬。

在这封信中,孙权把自己骂了个狗血喷头,最后极尽卑媚之能事地说:“如果陛下一定认为我罪不可恕,那么我就把江东的土地和人民,都交还给陛下。只要允许我到偏僻的交州,度过残生就可以了。”

这个时候的孙权和以前可真是大不一样了。我们应该还记得,当初他和刘备初次会晤的时候,刘备随口一句“南人善于驾船,北人善于骑马”就让孙权敏感地认为刘备是有意嘲讽而做出了激烈反应。而现在,孙权竟然可以面不改色地大加自贬了。显然,孙权对于自卑已经大大脱敏了。

曹丕是写文章的绝顶高手,他见孙权和自己玩“文字游戏”,当下也回信一封,用辞十分优美,回敬道:“我看了你的信,深深地为你的忠诚感动。收到信的当天,我就下令让大军原地待命,不准进攻。不过,如果你真心效忠,还是把儿子送过来吧。孙登早上到,我晚上就召还大军。我绝不食言,这句话的可信度,就像横亘千年的长江一样!”

这两个人,在两军对峙,剑拔弩张之际,大玩文字游戏,其目的却各不相同。事实上,孙权在击败了刘备后,已经无须再对曹丕奴颜屈膝了。但他却沿袭此前的做法,摆明了是借着逗弄戏耍曹丕一番,为东吴的军队部署多争取一些时间。而曹丕呢,是因为孙权屡屡失言,没有送儿子孙登到洛阳,让他大失颜面才出兵讨伐东吴的。曹丕并不像他的父亲那样热衷于南征北战,只要孙权践行前约,把儿子送来当人质,让他挽回面子,他立即就想退归洛阳,安享福乐。

就在孙权与曹丕书信往来的时候,在白帝城暂且安身的刘备也蠢蠢欲动了。这一次惨败,让刘备无颜回归成都。他得知曹魏三路大军攻吴的消息后,突然觉得自己有了挽回面子的可能。

刘备当即也写了一封信给陆逊,说:“曹军已经攻向江陵,我也要东下找你报仇,你看我能做到吗?”

面对手下败将的挑衅,陆逊毫不客气地回信道:“我担心你刚遭惨败,元气大伤,恐怕休养生息还来不及呢。如果你一定要带着残兵败将东下,也许会把命丢在这里的。”

刘备看了陆逊的回信,羞份交加。他已经快六十三岁了,年岁已然不轻,受了这么大的打击后,身体状况渐渐每况愈下。

而这个时候,孙权又主动派出能言善辩的使者郑泉,去白帝城见刘备,以图结束战争状态。但是,在郑泉带来的国书上,孙权却并没有承认刘备的皇帝地位,而是沿用了此前的“汉中王”称谓。这自然是孙权的自尊在起作用了。孙权此时是吴王的爵位,作为一个战胜者,当然不可能自降身份。

刘备见了后大怒,质问郑泉:“吴王是不是认为我不该称帝?”

郑泉随机应变的能力很强,马上回应道:“曹贼父子篡夺汉帝之位,您身为大汉宗亲,理应率军讨伐汉贼,为天下军民做出表率。但您却忙于称帝正名,恐非天下之所望。”

郑泉反过来“指责”刘备称帝不当,立时就把刘备的质问给挡回去了。刘备无言以对。

刘备无颜回归成都,也无力确保白帝城不失,于是也决定“暂停”与孙权对攻,派出使者随郑泉去东吴与孙权沟通。孙刘双方得到了暂时的安宁。

再说曹丕,见孙权写信之后,并没有实质性的动作,不由恼羞成怒,下达了攻击的命令。但是,东吴早已有备在先,曹魏大军无力前进,僵持数月后只能黯然退兵。

孙权又借着曹丕进攻的大好良机,忙中偷闲,自建年号为“黄武”。孙权的吴王本来是曹丕封的,如果曹丕不主动讨伐东吴,孙权是没有理由擅改年号的。现在,得了曹丕的“助力”,孙权就可以名正言顺不再遵奉曹魏的“黄初”年号了。

孙权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看见曹丕、刘备各称帝号,眼热不已。孙权本来就看不起曹丕,刘备也刚刚被孙权打败了。孙权难免会想:“既然他们都能登基称帝,我孙权为什么就不可以呢?”在夷陵之战胜利后,孙权已经完全占据了荆州、扬州、交州三州的土地,而刘备只剩下了益州一地。就实力对比而言,孙权显然比刘备更有资格称帝。(天下十三州,除属于幽州的辽东郡为公孙氏所占之外,其他豫州、青州、徐州、兖州、冀州、并州、凉州以及洛阳所在之司隶等八州均为曹魏所有,曹魏仍是三分天下的最强者)

不过,熟谙“玉女心经”的孙权,还是选择了暂且忍耐。他策略性地按捺住了自己勃勃愈发的雄心,只是先迈出了自立年号的小小一步。这一做法,是非常高明的“登门槛策略”,既可以让自己向着终极目标推进一步,又不致于即刻击穿曹刘双方的底线,而招致两头夹攻。

孙权的这一考虑,极为英明。如果他选择一步到位称帝,曹丕不堪忍受他的公然背叛,必然会再次举兵相向。而刘备一方,以继承汉祀为己任,决不允许任何他人自立为帝。只要孙权一称帝,蜀汉必然将他视为和曹丕同一类型的乱臣贼子而痛加鞭挞。事实上,孙权即便再忍耐七年后才登基,蜀汉内部依然有人对此持激烈反对的态度。

在长期的博弈事件中,孙权深刻认识到,东吴决不能与曹刘两方同时为敌,必须根据情势需要,打一个,拉一个。至于打哪一个,拉哪一个,则灵机而定。

在这风云变幻的兵荒马乱中,曹刘双方对于孙权自建年号一事,没有表现出激烈的反应。孙权的登门槛策略由此取得开门红。

老天对孙权实在是太眷顾了!这一阵子,他的风头确实很顺,在接连击败了刘备和曹丕后,又一个好消息传了过来——刘备在白帝城因为痢疾不愈而病危了!

刘备这个颠沛流离了一生的枭雄,最终没能在白帝城挺过人生的最后一场危机。他在将儿子刘禅托孤给丞相诸葛亮之后,悄然离世。

对孙权来说,刘备的去世意味天下英雄再无他的敌手了!孙权在满怀兴奋中迈进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这一年孙权刚刚四十一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大好年华。如今,孙权已经对相术大师刘琬的论断深信不疑。他确信自己还有大把的时间以及更加美好的未来。这样的预期自然让他彻底放松了下来。毕竟,从十九岁猝然继位,一连二十多年,孙权都是在接连不断的恐惧与担忧中度过的,也确实该停下来歇一歇了。但是,对于一个有望建立雄图大业的人来说,过早地失去敌手真的就是好事吗?

孙权还是有点得意忘形了。他召集群臣,在武昌城外靠近长江的钓台上大摆宴席,以庆祝接踵而来的胜利。

主上的放纵,自然会加剧属下的更加放纵。孙权举杯痛饮,不顾形骸,东吴群臣上行下效,更为放浪。这一场酒宴,只喝得君不君,臣不臣,个个东倒西歪,大呼小叫。

在这一片喧闹声中,唯独有一个人保持了清醒。

这个人就是一直意气难平的张昭!

张昭本是东吴第一重臣,但自赤壁之战后,他的地位一落千丈,先后被周瑜、鲁肃、吕蒙超越。而夷陵之战后,陆逊再一次异军突起,成为了孙权最为倚重的人,被擢升为辅国将军兼荆州牧,并被封为江陵县侯。而张昭在孙权准备重用陆逊之际,曾经大力阻止。陆逊的这一得志,让张昭深感颜面无存。所以,在这一场欢宴中,心气郁结的张昭根本体会不到半点快乐之情。

孙权越喝越高兴,下令说:“今日酣饮,不喝到醉得掉下台去,就不罢休!”张昭听了,越想越生气,站起身来,气冲冲地就往外走。孙权见状,急忙派人将张昭请了回来。

孙权说:“子布,大家欢饮共乐,您为何要生气呢?”

张昭气呼呼地说:“纣王修筑糟丘酒池,彻夜长饮,当时也认为不过是作乐而已,不是作恶!”

张昭这句话份量很重。为什么张昭敢于这样直指孙权之非呢?

面对孙权,张昭一直拥有心理优势。这源自张昭的特殊地位以及孙权刚刚继位时的稚嫩和不自信。后来,孙权的不待见让张昭越来越心理失衡,而他越是心理失衡,就越是想通过倚老卖老来挽回颜面。

听了张昭如此严重的指责,孙权的兴致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为了避免负面影响,孙权强压下心头的不快,下令罢酒。

后来,孙权故态复萌,又一次举行酒宴,让群臣尽情畅饮。这一次孙权甚至亲自劝酒。骑都尉虞翻不愿多饮,假装醉倒在地而躲过了孙权的劝酒。孙权跳过虞翻,给下一个人敬酒,忽然余光看见虞翻从地上坐了起来。孙权大怒,立即拔出剑来,要杀了故意欺诳自己的虞翻。虞翻这个人性情耿直,经常对孙权直言劝谏,惹孙权不高兴。孙权这一次发怒,颇有借题发挥的成分。

一旁的大司农刘基眼疾手快,急忙从身后抱住孙权,为虞翻求情。刘基说:“即便虞翻有欺上之罪,大王酒后杀人,天下的人又怎么会知道呢?况且,大王一向包容,吸引天下贤士来投,如果现在因为这么一点小事就杀人,岂不是令声誉大损?”

孙权醉酒后,自控力大大下降,咬牙切齿地回应道:“曹操都能杀了四海闻名的孔融,我杀个虞翻,又算得了什么?”

刘基急忙道:“曹操残杀孔融,天下非议汹汹,难道大王要效仿曹操的残暴吗?”

这时,其他群臣也反应过来,纷纷上前劝解。孙权终于冷静了下来,放过了虞翻。

事后,孙权对自己的纵酒狂欢有所反省,为了避免自己再犯类似的错误,下令说:“今后凡是我酒后下令要杀人,都不算数!”

孙权下这一命令,是为了避免自己酒后乱性,做出荒唐之举。但他始终没有让自己节制饮酒。这其实如微波轻澜,释放出了一个危险的信号。当生存的压力日渐减轻后,当形势的发展大顺人心时,孙权人性中的阴暗那一面也即将显山露水了。

孙权的未来之路,将会走向何方呢?

……

心理感悟:诱惑是一面足以照出原形的镜子。

登门槛策略当终极目标树大招风,不可能一蹴而就时,将大目标细分成逐级而上的多个小目标,以缓解内外部压力或资源匮乏,从而登堂入室,拾级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