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孙权
22284900000041

第41章 天下英雄谁敌手

陆逊的妙策就是火攻!

时值炎夏,刘备将大军驻扎在山林之间,绵延相接七百里,正如当年曹操在赤壁大战时将所有战船连接在一起一样,为火攻提供了最好的“素材”。

对陆逊来说,最大的幸运就在于诸葛亮没有随同刘备一同出征。诸葛亮是火攻的大行家,刚一出山,就放了两把火,击败了曹兵。赤壁大战时,他和周瑜也是不约而同想到了火攻。如果诸葛亮此刻就在刘备军中,陆逊的火攻之计尚未施行,就会被诸葛亮识破。

陆逊见刘备毫无觉察,蜀兵也已懈怠不备,知道时机渐已成熟,于是决定再施小计,助推一把。

陆逊升帐,聚集诸将,说:“我自从受命以来,未尝出战。现在我想派人去攻取蜀军的一个营寨,谁敢去取?”

诸将早已习惯了陆逊的“缩头不出”,对他的攻击命令反倒有些不习惯了。稍作迟疑后,韩当周泰凌统等老将纷纷请令前往。陆逊却偏偏不用这些老将,而是指派阶位最低的末将淳于丹前去。陆逊说:“我给你五千人马,趁着夜色,去攻打蜀将傅彤镇守的江南第四营。我自会派兵接应你。”

淳于丹领兵去后,陆逊又派徐盛丁奉各领兵三千接应,并明确指示,如果淳于丹败下阵来,两人只能救援,却不得追击蜀军。

徐盛丁奉心中纳闷,不知道陆逊到底是想打败仗呢,还是想打胜仗,但军令如山,只得遵奉而行。

淳于丹领军去攻,却被傅彤一阵猛杀,大败而归,五千人马只剩下一百余人。幸得徐盛丁奉接应,方才逃脱。

淳于丹垂头丧气,前来请罪。诸位老将一看,真是气坏了。陆逊压了这么久不让出战,好容易出战一次,竟然派最不入流的末将出战,结果惨败而归。

没想到陆逊却并不怪罪淳于丹,说:“这不是你的过错,我是故意让你去试探蜀军虚实的。现在,我已经有了破蜀之策了。”

诸将见陆逊明明指挥不当,吃了败仗,却又开始大言不惭,均各不服。徐盛丁奉首先发难质疑道:“像都督这样凭空而论,只能让东吴士卒白白送死吧。”

陆逊毫不在意部下的揶揄,哈哈一笑,道:“我这条计策,只瞒不过诸葛亮一个人。天幸此人不在,让我得以成就大功!”原来,陆逊担心己方久不出战,一开始调动兵马,会引起刘备的警觉。他派淳于丹出战,就是为了虚晃一枪,让蜀军对东吴接下来的调兵遣将放松警惕。

陆逊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始终保持了一份觉察之心。自从他领命以来,一直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而且,他也对刘备的意图保持了高度的觉察。而反观刘备,极度冲动的情绪和一连串的胜利早已让他迷失在自我膨胀之中了。

再说马良,急冲冲将刘备的安营图本送回给诸葛亮一看。诸葛亮立即跌足长叹,急命马良赶回,告诫刘备速速整改。但是,路途遥远,等到马良赶回,陆逊的攻击已经发动了。马良也因此死于乱军之中。

陆逊一一部署分派。朱然从水路进兵,在船上装满茅草,伺机而动。韩当周泰各领一军,分攻蜀军大营,手下士卒每人手持茅草一束,内藏硫磺焰硝,各带火种。到了蜀营,顺风举火。

陆逊同时下令,所有士卒,都预备好干粮,随身带上,不许休息,昼夜追赶,必要将刘备擒住才能罢兵。

却说刘备闻报,得知吴兵出动,沿山往东而去。刘备断定这不过是陆逊的疑兵之计,不做理睬。待到日色渐暮,吴兵几路放火,蜀营火起,刘备这才知道大事不妙!

天气炎热,风紧火急,蜀军的七百里连营很快就成了火海一片。吴军趁势掩杀,蜀兵慌作一团,四处逃窜,人踩马踏,死伤不计其数。

刘备从军多年,一向打过多次败仗,应变能力极强。他多次大难不死,就是得益于他善于判断形势,及早逃生。这一次当然也不例外。刘备一见火起,顿时就知道陆逊已经击中自己的死穴,败局已经无可挽回。

刘备急忙撤退,一路西逃。刘备这一退,夷陵之围立解。被困很久的孙桓随即也加入了追击蜀兵的行列。东吴兵马,奉了陆逊的将令,急急追赶,非要将刘备擒住才肯罢休。

刘备一生中经历过无数次惨败,但以这一次夷陵之败为最惨,几十万大军一下子被烧了个精光,几乎完全复盘了曹操当年的赤壁败局。

陆逊紧追不舍,刘备逃至白帝城,苦苦死守,眼看难以幸免,但关键时刻,刘备的贵人现身了。

这个贵人不是别人,竟然是大魏皇帝曹丕!

曹丕不是说好的两不相助,只是坐山观虎斗的吗?怎么会来赶来“援救”刘备的呢?

这还要回头说起。

夷陵之战前,曹丕被孙权的大表忠心而蛊惑,情绪亢奋,不听刘晔的高见,非要分封孙权为吴王。后来,曹丕渐渐冷静后,反思自己的行为,隐隐觉得孙权虽然已经明确上表称臣,但自己对他几乎毫无控制力。这让曹丕非常烦恼。曹丕苦思冥想,竟然想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非常盛行的“人质制度”。那个时代,一国往往将太子或世子当作人质,送往另一国,以表忠诚。

曹丕于是下令让孙权将他的长子孙登送往魏都洛阳。他的父亲曹操当年也打过这个主意,但孙权始终置之不理。孙权对曹丕折节屈膝,本来就是虚与委蛇之举。他可以在身份地位上吃亏,可以在特产进贡上吃亏,但绝不肯在关键环节上受制于曹丕。所以,孙权还是像对付曹操一样,耍了很多花招,答应得很好,但就是不予落实。

曹丕见孙权始终不肯将长子孙登送来洛阳,这才知道自己被孙权给耍了。曹丕顾惜面子,不肯明着承认自己的失策,但心中早已对孙权起了报复之念。

当刘备与陆逊相持之际,魏国的细作将刘备的安营情形汇报给曹丕后,曹丕做出了和诸葛亮完全一样的判断——刘备必败无疑。

此后,陆逊果然火烧连营,刘备惨败而逃。曹丕立即决定,趁着东吴主力追击刘备,后方空虚,趁机对东吴发起攻击。他自以为这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妙招,必见奇效。但其实他并没有真正理解刘晔的顶级智慧。如果真的按照刘晔的想法,曹丕这个时候根本不应该去攻击孙权,而是要趁火打劫去抄刘备的后路,先将刘备歼灭,再来对付剩下的东吴。

但曹丕确实是个缺乏自控,感情用事的人。他对孙权心怀怨恨,自然就想先报复孙权了。曹丕决定让曹仁、曹休、曹真三人,分头引三路大军攻吴。

刘晔一看,曹丕又开始感情用事了,急忙出来劝谏。刘晔说:“现在陆逊刚刚击败刘备,东吴上下齐心,士气正旺,陛下此时兴兵讨伐,恐怕难以成功。”

曹丕顿时纳闷了:“以前不就是你劝我讨伐东吴的吗?怎么现在反倒来阻拦我了呢?”

刘晔说:“陛下,现在情势不同了。当初东吴屡屡败于刘备,士气低落,是可以攻打的。而现在东吴大获全胜,锐气百倍,再去攻打,我们靠什么取胜呢?”

曹丕怎么肯接受自己再度失策?当然是坚持己见了。但是,他的这一次出兵,无形中就充当了刘备的大救星。

白帝城不过是个弹丸之地,刘备即便负隅顽抗,终究难敌陆逊大军围攻。但是曹兵一出,陆逊担心国内空虚,根本动摇,只好下令退兵。

陆逊虽然没能将刘备擒获,但经此一战后,原来的无名小卒,已经名动天下,成为谁也不敢小视的英雄。

当然,陆逊的成功,离不开孙权对他的放手任用。而夷陵大战的胜利,也让孙权欣喜若狂。这一次大战,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并称三国三大战役,从根本上决定了整个天下的形势。在这三大战役中,曹操赢了一场,输了一场,胜负抵消,得分为零。刘备和孙权一起赢了赤壁大战,双方算是各赢半场。但刘备又输了夷陵大战,得分为负。唯有孙权一人净胜一场半,在三个人中独占鳌头。

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称颂孙权说: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但实际上,无论是曹操,还是刘备,都败在了后起之秀孙权手上。

当曹操刘备纵横天下的时候,孙权还只是个黄口孺子。当曹操刘备对东吴发起攻击的时候,孙权也曾惶恐不安,由于动摇。但最终,却是孙权笑到了最后。

孙权既感念上天对自己的百般眷顾,也对自己的雄才伟略有了百倍自信。当他得知曹丕分遣三路大军攻打东吴时,虽然对曹丕这么快就翻脸有点意外,但却丝毫没有慌乱。一方面,刘备已经被陆逊赶到白帝城苟延残喘了,已经对东吴毫无威胁。另一方面,孙权一直认为曹丕不过是个纨绔子弟,只会舞文弄墨,纵酒作赋,其能力才略连他的父亲曹操的万分之一都赶不上。这样的一个人,怕他何来?

心理感悟:绝大多数成功者都是死于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