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孙权
22284900000037

第37章 何妨一当人下人

曹丕听了刘晔的建议,却摇了摇头,说:“孙权以礼服朕,朕若攻之,乃失信于天下也。朕初登大宝,此等诈谋,不可用之。”

从曹丕的这句话来看,他倒是个道德楷模了。可是,再联想起他当了皇帝后对两位一母同胞的兄弟曹植、曹彰的苦苦相逼,手足相残的行为来看,他并不是一个道德底线很高的人。那为什么他要以“担心失信于天下”为由,拒绝刘晔的金玉之见呢?

实际上,曹丕的这个决定,正好暴露了他最大的人性弱点。

普遍而言,人类很难抵御近在眼前的即刻诱惑。

在德国的莱比锡马普研究院,曾经举行过一次黑猩猩和大学生之间的比赛。这是一场关于自控力的比赛。比赛双方看谁更能忍住不吃零食。比赛之前,所有的参赛者都可以选择2份或6份自己最喜欢的食物作为奖励。每个参赛者有可以选择立即吃掉他(它)自己选择的2份食物,也可以等上2分钟,然后得到6份食物。

结果大出人们的意外,黑猩猩竟然击败了这些来自哈佛大学和马普研究院的大学生!黑猩猩表现得更为理性,它们用120秒的等待获得了3倍的奖励,而大学生们则无法自控,直接就吃掉了眼前的2份食物,而不愿意等待。

在人们的认知中,等待奖励的时间越长,奖励的价值就变得越低。这一心理机制就是“延迟折扣”。

正是这种“延迟折扣”导致曹丕对刘晔的建议不感兴趣。

如果按照刘晔的想法行事,曹丕确实可能成为真正一统天下的皇帝。但这必然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实现。这就相当于上述实验中的6份美味食物。而如果即时接纳孙权的称臣,再将刘备忽略不计,曹丕也能体味到君临天下的感觉。这就相当于上述实验中眼前的2份食物。

曹丕就像那些智商很高的大学生一样,不愿意选择延迟满足,而是想要即刻的享受。这说明,曹丕是一个自控力很差的人。这样的一种人性弱点,也决定他必然是一个喜好声色犬马、歌咏词赋的文人墨客,却注定不会是一个好皇帝。正是在曹丕在位期间,司马懿得到了大量为国(为君)操劳的机会,逐渐掌控了权力,培植了势力,奠定了日后篡夺曹魏政权的基础。

再说刘晔,见自己的谏议被驳回,心有不甘,继续说道:“孙权原来不过是故汉骠骑将军、南昌侯,不宜封他为吴王。官轻则势微,如果让他当了吴王,距离陛下只有一阶之距,既会乱了礼秩法度,也会让孙权滋生傲慢之心。等他击退刘备,定会对陛下傲慢不敬。陛下那时再兴兵讨伐,孙权就会别有说辞。不如现在趁他危急,早日除害。”

刘晔的看法不无道理,但曹丕正是要通过封孙权为吴王来彰显自己的帝王之尊的。因为王是各级爵位中仅仅低于皇帝的最高一级。只有皇帝才有资格封他人为王。曹丕初登大宝,为了满足自己至尊无双的美好感觉,当然不愿意放弃这样的显摆机会了。

曹丕堂而皇之地说:“朕既不助吴,也不助蜀。朕居正统,安若泰山,且看吴蜀交兵,如果灭了一国,只有一国,那时再除,又有何难?”

曹丕的话从道统角度是正气凛然,高屋建瓴,但从军事战略来看,却是最差的选择。吴蜀交兵,实力相差不大,是很难一国灭了一国的。

曹丕的决定,让他失去了最好的,也是唯一的一次一统天下的机会。曹丕的父亲曹操可以说是全能冠军,文采武略,均是上上之选。而曹丕最多是继承了曹操在文学上的天赋以及性情中放纵不羁的那一部分。

对于孙权来说,曹丕的错误决定让他得以脱免灭顶之灾。不过,曹丕的两不相助,也让孙权只能独自面对刘备来势汹汹的攻击。

曹丕随即派太常卿邢贞为使者,与赵咨一同去江东,封赐孙权。

孙权得报,准备远迎魏国使者。但东吴群臣对于孙权受封吴王却有不同意见。

顾雍反对说:“主公为什么要接受曹魏的封赏呢?我觉得您还不如自称上将军、九州伯呢?”

“九州伯”这个闻所未闻的称谓,是顾雍挖空心思凭空生造出来的。顾雍为什么要这样做?

一方面,顾雍不愿意看到孙权对曹丕屈膝称臣。因为曹丕篡汉而立,并非正统,而顾雍一向身为汉臣,脑子里还没转过这个弯来。

另一方面,顾雍也觉得孙权必须得有一个更高的尊号,以与曹魏对抗。但他不像鲁肃,从一开始就劝孙权建号称帝,自立门户。在他受价值观所限的想象空间中,不可能建议孙权也像曹丕一样当皇帝。

所以,顾雍会抛出这么一个颇为怪异的“九州伯”方案来。

孙权十分清楚自己在干什么。他对曹丕“卑辞求欢,虚与委蛇”,只是现阶段情势所迫下的生存手段。就当前而言,最重要的是如何应对刘备的悍然攻击,当不当吴王都是无所谓的,更何况这个虚头八脑的九州伯?

孙权虽然不能将自己的心思和盘托出,但也必须给自己找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以免群臣误认为自己的“软骨病”又犯了。

孙权冷静地说:“当年汉高祖还是沛公的时候,也曾接受项羽之封,为汉中王。只不过是因时就势罢了。我又为什么要拒绝呢?”

拿汉高祖刘邦的旧例来说事,对于顾雍这样的心怀汉室的人,是很管用的。顾雍果然就不再阻拦了。

孙权于是率领百官,前往迎接使者邢贞。

这邢贞,以为江东果真心悦诚服,拿出了一副上国天使的姿态,趾高气扬,傲慢无礼,看不起东吴之人。他看到孙权来了,坐在车上,依然睥睨不敬,毫不收敛。

主辱臣死,这是士人的基本准则。邢贞不把孙权放在眼里,伤害的可不止孙权一人。张昭见了,怒气勃发,向前大叫道:“你虽然是上国天使,怎么敢如此妄自尊大?难道是欺我江南没有智勇之士吗?难道以为我江南没有方寸之刀斧吗?”

邢贞听了,吓了一大跳,急忙下车,与孙权相见。两人并车入城,却听车后有一人放声大哭,道:“吾等不能奋身舍命,助主公并魏吞吴,竟让主公受人封爵。真是羞惭难当!”说着,这人竟然以头撞地,咚咚有声!

这个人是偏将军徐盛。刚才张昭的一番话,启动了他心中的波澜,以致于生发了这激愤难抑的举动。

张昭与徐盛的言行,虽然与礼不符,却让邢贞惕然心惊,立即收起了对江东人物的轻视之心。

孙权接受了封爵,吩咐收拾美玉明珠、犀角玳瑁、翡翠孔雀、鸣鸡山雉等江东稀有之物,派人送给曹丕谢恩。张昭却又犯“小气病”了,站出来阻止。孙权坚定地说:“这些贡献之物,不过是残瓦碎石,有什么好可惜的?”

孙权的坚定,顿时给了张昭一种不一样的感觉。张昭终于明白了,孙权并不是因为软弱而向曹丕屈服的,他的心中一定隐藏着一种蓄势待发的强大力量。

刘备这方也在密切注意着曹孙两家的动静。

孙权曲意向曹丕输诚表忠,对刘备的影响很大。刘备很生气,也很紧张。如果曹丕真的出兵帮助东吴,那么,刘备哪怕复仇之念再强烈,也不得不好好掂量一下。

刘备派出的细作回来汇报说,东吴求救于魏国,但是魏国并未发兵,只是封孙权为吴王。刘备这下放心了,当即传令,水陆两路大军一起进发。

孙权召集文武商议。孙权问道:“如今刘备来势凶猛,我们应当如何抵敌?”

众人一时沉默。孙权忍不住说道:“我东吴前有周瑜,后有鲁肃、吕蒙相继而起。现在这几个人都过世了,谁来为我分忧呢?”

这句话颇有激将的意味。一个少年将军奋然出列,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愿意为主公分忧!”

出列的人姓孙名桓,乃是孙权宗族子弟。孙桓之父孙河,原本姓俞,深得孙策喜爱。孙策将他视为亲弟弟一样,故而赐姓孙氏。孙桓是孙河长子,弓马娴熟,勇猛过人。

孙权大喜,道:“谁愿助孙桓一道立功?”

大将朱然应声而出。

孙权于是派这二人,率领水陆两军共五万人,前去迎击刘备。

……

心理感悟:人们往往为了得到一时快感,而忘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延迟折扣在人们的认知中,等待奖励的时间越长,奖励的价值就会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