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孙权
22284900000036

第36章 感情与利益的博弈

刘备完成了登基大业后,孙权在被动中又迎来了生命中第二次巨大的考验。

刘备在张飞的极力鼓动下,不顾赵云等人的劝阻,点起大军,准备讨伐东吴。但就在出兵之前,孙权的好运再一次降临。刘备的头号猛将张飞因急于兄仇,严厉苛责部将范疆张达。范张二人被逼无奈,竟然杀了张飞,取了他的首级,投奔东吴。

孙权大喜,接收了范张二人。但福祸相依,张飞之死令刘备痛失得力臂膀,也令刘备彻底失去了理智。他亲率大军,以疯狂之势,水陆并进,发誓要将东吴夷为平地。

孙权大惊,召集文武商议对策。刘备这一次的进攻气势,比当初赤壁之战时曹操还要生猛。一方面,这是哀兵使然。另一方面,刘备不久前干净利落击败了劲敌曹操,轻松夺取了东川,全军信心百倍。

而东吴这边,力主抗刘的主心骨吕蒙刚刚去世,无人可担重任。一时间,众谋士面面相觑,无人献策。

诸葛瑾见状,主动出列,说:“我久食江东俸禄,无可报效。我愿拼了这条老命,去见刘备,说明厉害关系,让两家和好,共同发兵讨伐逆篡之贼曹丕!”

这是“示弱胜强”的标准动作,正中孙权下怀。孙权让诸葛瑾立即动身,赶往刘备大营。

刘备得知后,下令将诸葛瑾拒之门外。刘备此来,是为兄弟报仇而来,并非为争权夺利而来。利益问题可以谈判,但感情问题是不能谈判的。所以刘备根本不想给东吴任何谈判协商的机会。

刘备的部将黄权劝刘备说:“陛下不如先听听诸葛瑾说些什么?说得不合意,就不要管他。况且,我们还可以借他之口,去问问孙权到底知罪与否?”

刘备听进了黄权的后半句话,同意让诸葛瑾进见。

诸葛瑾当然是要为孙权开脱辩护了,他先述说了关羽屡次折辱东吴之事,暗指关羽行事不当在先,随即又将袭取荆州的决策与责任推到了已死的吕蒙身上。然后,诸葛瑾又提出了三个极为诱人的和谈条件。第一,归还荆州。第二,送还降将。第三,送归夫人。

如果关羽没死,东吴提出这三个条件,刘备一定是兴高采烈地接受,罢兵不战。因为,从蜀国的国家利益来看,这是连大动刀兵也未必能得到的胜果。可是,关羽已经被孙权杀了,张飞也间接因此丧命,刘备如果答应了东吴的条件,就等于是拿兄弟的命进行利益交换了。这显然是一贯注重仁德名声的刘备绝不可能答应的。

刘备怒道:“杀弟之仇,不共戴天。想要让我罢兵,除非我死了!我看在丞相面上,今日留你一条性命,你回去告诉孙权,让他洗颈待戮。我就是扫平了江东,也才算报了万分之一的仇!”

诸葛瑾见刘备如此决绝,知道多说无益,只好打道回府。

就在诸葛瑾在和刘备艰难交涉之时,张昭又坐不住了。他对孙权说:“我看诸葛子瑜这次不是真心去讲和的。”

孙权吃了一惊,追问究竟。

张昭说:“这次蜀兵来势汹汹,他一定是假借说和之名,要背吴归蜀。我看他是不会回来了。”

张昭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这就是他的惯性思维在作怪了。面对强大的敌人,张昭总是缺乏抗争的勇气。上一次赤壁大战前,他见曹操势大,一口一个“曹公”,积极劝孙权投降。这一次,他见刘备来势凶猛,不免再次骨头发软,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断定诸葛瑾是要投靠兄弟诸葛亮,一去不返了。

孙权听了,又气又怒,深恨张昭“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反驳道:“我和子瑜有生死不易之盟,子瑜不会辜负我,我也不会辜负子瑜。当初子瑜的兄弟孔明来东吴,我曾经对子瑜说,让他把兄弟留在江东。子瑜说:‘我弟弟已经侍奉刘备,义无二心。他一定不会留在东吴的,就像我绝不会背弃东吴一样。’子瑜说过这样的话,怎么可能今天投蜀呢?我和子瑜相交日深,不是随便什么话就能离间的。”

孙权把张昭的话视为挑拨离间,其份量是相当重的。可见,张昭的这一次进言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又极大地增加了孙权对他的厌恶感。

没过多久,诸葛瑾就回到了东吴。张昭见自己的预言失灵,不由满面羞惭。诸葛瑾对孙权的忠贞不移,其实和刘备对兄弟的誓同生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出于对承诺的坚守。所不同的是,诸葛瑾与孙权是君臣之间的职业承诺,而刘备与关羽张飞是兄弟加君臣的情感承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人世间毕竟还是存在着视利益为敝履的真感情。

孙权听了诸葛瑾的回报,得知刘备如此决绝,眼前不由浮现出当年他在甘露寺前拔剑怒劈巨石的画面,心里暗暗叫苦。孙权知道,像刘备这样历经沧桑,惯于隐忍的人,一旦发了狠,可能就是无药可救的。

既然刘备堵死了讲和的路,孙权只能硬着头皮来应对这个杀红了眼的疯子了。

孙权的办法还是“老方一贴”,继续用效忠曹魏来牵制刘备。

办法虽然是老办法,但情势却已经颇为不同了。当初,孙权对老资格的曹操大表忠心,无论从年龄、功绩,还是知名度、影响力来看,都是说得过去的。但此刻曹操已死,继位的曹丕无论是从从年龄、功绩,还是知名度、影响力来看,都大大不如孙权。

曹丕比孙权小五岁,刚刚成为魏国之主,而孙权独霸一方已经整整二十年了。说实话,孙权打心眼里是看不起曹丕的,要他对这样的主子卑躬屈膝,确实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但孙权还是决定继续对曹魏示弱示忠。只有真正自“信”的人,才能真正做到自“卑”。孙权的忍耐,看似轻柔,却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力量之所在。

孙权写表称臣,派中大夫赵咨出使魏国。

孙权的这一招,因为把准了时机,取得了奇效!

曹丕刚刚代汉而立,唯恐不被天下人承认而极不自信。凡是愿意承认他天子地位,对他称臣,前往归附的人,都会得到他最为慷慨大方的回报。

比如,蜀国上庸太守孟达,因为撺弄刘封拒绝救援关羽而担心刘备对自己不利,瞅准时机投奔了曹丕。远人来投,正是天下归心的重大标志。曹丕喜不自胜,给予了孟达逾越常规的礼遇。曹丕出行的时候,经常让孟达和自己坐在同一辆车上。曹丕还大发官帽,封孟达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平阳亭侯,还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任命孟达为新城太守,委以西南重任。

孙权的上表称臣,比孟达的投顺更为意义重大。孟达不过是蜀国的一个太守级别的官员,而孙权则是鼎足而三的一方霸主。两相比较,显然是孙权的俯首称臣更能彰显曹丕君临天下的合法性。

曹丕大喜,当即决定封孙权为吴王,并恩加九锡!对孙权来说,这可能是他自运用“玉女心经”以来回报最大的一次。

但是,魏国大夫刘晔却敏锐地觉察到,孙权的归顺并非心悦诚服,而是暗藏私心,他立即提出了异议。

刘晔对曹丕说:“陛下,孙权并非诚心来降,而是因为惧怕蜀国兵威,以图借我之力,牵制刘备。以臣愚见,吴蜀交兵,正是天佑大魏之兆。陛下可以派一员上将,率领数万兵马,渡江袭击东吴。这样,我方与刘备合力攻击孙权,东吴之亡,旦夕可待。孙权一亡,刘备岂能长久?如此,我大魏一统天下则势在必然!”

刘晔的这一番意见,堪称金玉之论。这是对自赤壁之战后天下形势最有见地的总结与判断。事实证明,在一强两弱的三方博弈局面中,较弱的两方唯有合力抗击强大的一方,才有可能维持鼎足而立的局面。一旦弱势两方互相攻击,强者择机而动,先“帮助”一方消灭另一方,则剩下的弱者很快也将分崩离析。

比如,南宋末年,也是宋、金、蒙古三分天下的局面,亦有历史学者将这一段历史称为“三国鼎立”。这其中,蒙古为强者,宋与金均为弱者。但南宋朝廷鬼迷心窍,竟与蒙古联合灭金,结果金亡之后,南宋很快也被蒙古所灭。

一千多年后的活生生的历史事实,雄辩地证明了刘晔的先见之明。如果曹丕能够按照刘晔的谋划行事,吴蜀两国确实指日可灭,魏国一统天下,确实指日可待。

如果这样,曹丕就将成为结束东汉末年百年乱世的一代明君。曹丕会这样做吗?孙权会不会是弄巧成拙,给东吴带来灭顶之灾呢?

心理感悟:情感可以击溃一切的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