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孙权
22284900000027

第27章 悲痛的双重代价

孙权有意要起兵攻打刘备,但又考虑到曹操与己方在淮南战事不断,唯恐两线用兵会导致全盘皆输。两害相权取其轻,这个道理孙权自然是明白的。但孙权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左思右想,决定再派鲁肃前去索讨荆州。

刘备诸葛亮早知鲁肃来意。鲁肃开门见山,要刘备看在双方已结亲眷的份上,归还荆州。刘备不说话,只是掩面大哭。鲁肃不知如何是好,诸葛亮按照事前的安排,出来打圆场,说:“当初我家主公借地之时,曾经许诺取得西川就归还。但后来想到,西川刘璋,是刘皇叔的同宗兄弟,都是汉室子孙,如果兴兵去夺他城池,恐怕被外人唾骂。但要去不取西川,还了荆州,又无处安身。若要不还,又恐舅哥面上不好看。皇叔左右为难,因此痛哭不止啊。”

诸葛亮的这一番说辞,又将鲁肃挡回。

鲁肃回转江东,没敢去见孙权,先去告知周瑜。周瑜见鲁肃又被忽悠,不由顿足说:“子敬啊子敬,你又中计了!当初刘备投靠刘表时,就有吞并之意,他怎么会顾虑同为汉室子孙,而放过西川刘璋呢?”

鲁肃束手无策,周瑜灵机一动,有了主意,对鲁肃说:“子敬,你先不用去回报吴侯,你再回一趟荆州,对刘备说,既然我们两家已经结为亲眷,你们不便去取西川,就让我们代你去取。然后将西川交给你们,你们再还回荆州。”

鲁肃大惊道:“都督,西川路途遥遥,取之何易?这如何能行?”

周瑜哈哈大笑道:“子敬啊,你真是个忠厚长者!你以为我真的要去攻取西川?我这是一个‘假途伐虢’之计啊!”

鲁肃一听“假途伐虢”,立即明白了过来。

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近的虞和虢这两个小国。晋国先用宝物贿赂虞国国君,借道去伐虢国。晋国灭了虢国后,回师途中,顺手又灭了虞国,当初送给虞国国君的宝物又回到了晋国手中。

周瑜的用意就是打着为刘备攻取西川的旗号,从荆州地盘上经过,趁着刘备前来迎接,猝不及防之际,顺势将其拿下,轻松攻取荆州。

鲁肃听了,拍手称妙。周鲁二人沉浸在妙计功成的美好想象中时,却忘了刘备是一个经历过强烈“过度合理化”的人!

当一个人的所得远远超过了他的应得,就会引发内心的怀疑,不敢接受。这就是“过度合理化效应”。

当年,陶谦三让徐州,让刘备饱受煎熬,怎么也不敢接受天外飞来的大馅饼。现在,孙刘双方因荆州归属纠纷不断,东吴怎么可能这么好心,主动出兵为刘备攻取西川,以换回荆州?如果说孙权是看在妹妹的份上,那么,当初为什么又会苦苦追杀,连妹妹也不放过呢?

显然,这只能是东吴的诡计!

刘备诸葛亮故作不知,诳骗鲁肃。等到周瑜亲自率兵前来,才发现又中了诸葛亮的计。

诸葛亮派赵云率兵迎住周瑜,问周瑜:“都督此来何意?”

周瑜说:“不是早就知会你们了吗?我是替你家主公去攻打西川,为什么还要再问?”

赵云笑道:“我家军师早就知道都督的假途伐虢之计了。都督你就别装了。况且,我家主公说了,他是大汉皇叔,不能背义去攻打西川。如果你们真的要去攻打西川,他就披头散发,入山修行去了,决不失信义于天下!”

赵云揭了周瑜的底,周瑜恼羞成怒,正要动兵,却听探子来报,关羽张飞黄忠魏延四路人马分头杀来,个个扬言要捉拿周瑜!

周瑜大怒,又气又急,大叫一声,坠于马下!

众将急忙将周瑜救回。周瑜醒后,怒气勃发,咬牙切齿地说道:“你们不让我去西川,我偏偏要取给你们看!”

正在此时,孙权派遣宗族兄弟孙瑜带着援兵赶到。原来,孙权以为周瑜鲁肃和刘备商议后,真的要去攻打西川了,于是派孙瑜前来支援。

周瑜孙瑜合兵一处,改走水路入川。行至巴丘,却被刘封关平率领的水军拦住去路!原来,诸葛亮早就安排他们在此,阻挡东吴入川的水路。刘封关平坚决不让周瑜过关,以免影响刘备的信义。

周瑜连遭打击,旧病复发,终告不治。这一天,周瑜自觉大限将至,拼尽余力写了一封信给孙权,然后对众将说:“我天命绝矣,不能再尽忠报效了。你们一定要善事吴侯,克成大业!”众将无不为周瑜的忠义而感动涕零。

周瑜想起自己一直春风得意,但在和诸葛亮遭逢后,却处处受制于人,不禁一声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黯然而逝。一代英杰,就此命殒疆场,年仅三十六岁。两年之前,周瑜作为主帅,以弱胜强,打赢了赤壁之战,取得了这一生中最辉煌的胜利。但仅仅两年之后,周瑜就像一棵流星,在最灿烂的时刻,悄然坠落。

周瑜之死,对孙权来说,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周瑜去世时,刚刚三十六岁,而孙权是二十八岁。两个人都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且又君臣同心,本该携手共创一番伟业的。

周瑜作为托孤重臣之一,明显比另一个托孤重臣张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正是周瑜,消除了孙权在赤壁之战前最后的疑虑。周瑜也由此也和鲁肃一起成为了孙权最重要心灵支柱。但是,就在孙权变得自信,想要有所作为的时刻,周瑜却英年早逝,撒手人寰了。

得知周瑜的死讯后,孙权如丧考批,内心的剧痛比他的兄长与母亲去世时还要剧烈,竟然哭绝于地。

孙权被救醒后,马上拆看了周瑜的遗信。周瑜在将死之际,并未考虑自己的身家妻子,而是谆谆告诫孙权天下的形势,提醒孙权不但要提防曹操,也要高度警惕刘备,以免养虎遗患。最后,周瑜又向孙权推荐了鲁肃,让鲁肃接替自己的职位。

孙权看了信,再度放声大恸,说:“公瑾,公瑾,你弃我而去,让我依靠谁呢?既然你独荐鲁肃,我怎么会不听从呢?”于是,任命鲁肃替代周瑜,担当都督一职。鲁肃当年仗义借粮的慷慨之举,在这一天得到了最为丰厚的回报。

但是,鲁肃却觉得自己力不能胜任都督之职。他被周瑜公忠为国的精神所感动,决定不以个人得失为重,要向孙权推荐另一个更为合适的人选。

这个人就是和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先生庞统。鲁肃知道,以周瑜之能,面对诸葛亮也只能甘拜下风,更不用说自己了。而能力水平与诸葛亮相当的庞统此刻就在东吴。在赤壁之战时,周瑜很看重庞统。庞统也献上了连环计,巧妙地说服曹操将所有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为火烧赤壁立了很大的功劳。

等到办完周瑜的丧事,鲁肃见孙权的心情渐渐平复,就将推荐庞统一事提了出来。

鲁肃对孙权说:“我是一个碌碌庸才,恐怕担负不起公瑾的临终重托。我愿意保举一人,以助主公。这个人上通天文,下通地理,谋略不在管仲乐毅之下,神机可媲美孙武吴起。此前公瑾多次采纳他的建议,诸葛亮也对他十分佩服。这个人就在江东,主公何不重用他呢?”

孙权听鲁肃将这个人说得神乎其神,未免有些不相信,心想:“这个人如此厉害,而且就在江东,我怎么就没听说过呢?”

其实鲁肃根本用不着这么啰嗦,只要说这个人和诸葛亮能力相当一句话就足以打动孙权了。毕竟,孙权是亲眼见识过诸葛亮的厉害的。要知道“言多必失”,好话说得太多了,也会产生“过度合理化”的。

但鲁肃肯主动将自己的都督职位让出,还是触动了孙权。孙权问:“此人是谁?”

鲁肃说:“这个人姓庞名统,道号凤雏先生。”

孙权对庞统有所耳闻,于是就下令召见庞统。

庞统来了后,孙权见他浓眉掀鼻,黑面短须,不修边幅,邋里邋遢,心里就有几分不高兴。这也不能怪孙权以貌取人,他见惯了周瑜的英俊潇洒,诸葛亮的风流倜傥,再加上他自己一家子也都是相貌堂堂之人,见了庞统这副样子,自然有些看不上眼。

庞统生性敏感,见孙权轻视自己,立觉心中不快,说话的口气就难听起来了。

孙权带着几分不屑,问:“你都有哪些本事啊?”

庞统冷冷地说:“我随机应变,无所不能。”

孙权心想:“口气还挺大!”,接着问道:“你的才学,和公瑾相比,怎么样呢?”

以孙权对周瑜之偏爱与敬重,只要庞统如实说周瑜当初十分看重自己,孙权立即就会对他刮目相看,大加重用。这是人类“爱屋及乌”心理的必然。

但偏偏庞统受了孙权的傲慢刺激,自尊受伤,也用傲慢的态度回应,说:“我的才学,和周瑜大不相同。”言下之意,我比周瑜强多了!

孙权此时并未完全从痛失周瑜的悲伤中解脱出来,一见庞统竟然轻视周瑜,心中顿时极为不快,冷冷地对庞统说:“你先退下,等有用到你的时候,再来叫你。”

但是,像庞统这样的绝世高才岂是能这样慢待的?孙权因心伤周瑜之死,对庞统无礼,终于将庞统推出门外,推到了刘备的阵营。

孙权的这一举动,不但为对手增加了强援,也大损了自己的实力。如果东吴留住和诸葛亮势均力敌的庞统,加以重用,无论是对付曹操,还是对付刘备,都会更加裕如。但是,孙权的意气用事让鲁肃的苦心付诸东流,也让东吴的发展之路多了一份坎坷。

心理感悟:悲痛的代价往往比悲痛还要大。

过度合理化效应当一个人的所得远远超过了他的应得,就会引发内心的怀疑,不敢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