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道教尊老子为师祖,先民们封老子为“太上老君”,玉皇大帝被道教誉为天界最高主宰,因而形成了太上老君、玉皇大帝为领军人物和道教神灵团体,王母娘娘被封为玉皇大帝的第一夫人。
(一)太上老君
在道教著名的三清尊神中,以太上老君出现最早。东汉末,五斗米道成立时,即以太上老君为始祖神明。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居三清尊神的第三位,是道教崇奉的至高神。原型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时的大思想家。他的思想和学说在当时已经有相当的影响。相传,孔子曾经拜访请教过老子。孔子回到鲁国后,经常向人们赞美老子。
葛洪在《抱朴子·杂应篇》中详细地描绘了他的姿态:身长九尺,黄色,鸟喙,隆鼻,秀眉长五寸,耳长七寸,额有三理上下彻,足有八卦,以神龟为床,金楼玉堂,白银为阶,五色云为衣,重叠之冠,锋铤之剑,从黄童百二十人,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前道十二穷奇,后从三十六辟邪,雷电在上,晃晃昱昱。
太上老君的这番风采已不由人肃然起敬了。相传老子有法身72相,81好,他有“动静有则,以正理邪,周遍无滞,救度无穷”的特异功能,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函谷关是河南灵宝县境内的一个关卡,日夜有人把守。一天,卫士登上城楼向四周观看,发现函谷关东南有一股紫气缓缓向函谷关飘来,守关的小吏尹喜高兴地说:“紫气飘来,定有圣人过关。”于是他不吃不喝耐心等待。果然,老子骑着青牛来了。尹喜很喜欢道术,见老子来到,就诚心诚意地请教老子,并请老子住下“讲学”。据说,老子著名的《道德经》就是在这里写成的。写完后,老子出关隐居,从此再没人知道他的下落。这便是“老子出关”的故事。
《道德经》中所说的中心思想是:道。所谓“道法自然”,道家认为,个人不应该反对“道”,而是要顺从于“道”,按“自然”行事。争权夺利是荒唐的,也是非常不道德的。“道”是不败的,人应该顺其道而行。道家认为,水非常柔弱,心甘情愿地向低处流去,即使遇上最弱的力量,也不表示反抗,然而水却是不可摧毁的。反之,最坚硬的石头也有被水击破的那一天。对于个人,朴素和自然是值得赞扬的。暴力应该被避免,人应当清心寡欲。人不应该改变世界,而是要尊重世界。《道德经》的影响巨大。这本书的篇幅很短,全文不足6000字,但其思想内涵却是极其丰富。太上老君是道教最高神之一。东汉的张陵(后来的张天师)创设天师道(五斗米道),为了和佛教抗衡,便抬出老子为祖师,并尊为太上老君。后称“太上道德天尊”。其后,道教典籍将老子极度神化,谓其“生于无始之时,无因而起,是万物之先,元气之先”。唐代,李家天子为抬高自己的门第,又与李老君攀亲续谱。封其为玄元皇帝,道教一时几乎成为国教。李皇帝在老子家乡河南鹿邑县扩建了太清宫。所谓“太清”,为道教“三清境”之一,是太上老君所居之所。太清,亦指老君,故又称“太清道德天尊”。
陕西周至县的终南山北麓,有著名楼观台。这里亦被视为道教发祥地,素有“仙都”之称。“说经台”、“上善池”、“系牛柏”、“老子墓”等古迹遗存,均为道教圣迹,是道教徒们景仰朝拜之所。
(二)三清
《云笈七签》卷六《三洞并序》云:“三清者,言三清净土无诸染秽,其中宫主,万绪千端,结气凝云,因机化现,不可穷也。”由此,“三清”即指天神所居之三处胜境,即玉清圣境(在清微天)、上清真境(在禹余天)、太清仙境(在大赤天),合称三清境。又指分别居住在上述三清境的三位至高神,即元始天尊(也称玉清大帝)、灵宝天尊(也称太上大道君、上清大帝等)、道德天尊(也称太上老君、混元老君、太清大帝等)。
在“三清尊神”中,以太上老君出现最早。东汉末五斗米道成立时,即以太上老君为至高神。至东晋元始天尊、灵宝天尊才出现,其《上清》、《灵宝》经中,始相继出现元始天王、元始天尊、太上玉晨大道君、太上大道君等新的至高神。鉴于各派新出现众多神灵,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企图予以系统化,其中三清尊神的雏形已基本确立。在此前后,诸书在言及三清尊神时,又有种种不同说法。
(三)玉皇大帝
道教称天界最高主宰之神为玉皇大帝。其犹如人间的皇帝,上掌36天,下握72地。掌管一切神、佛、仙、圣和人间、地府之事。亦称为天公、玉帝、玉天大帝、玉皇、玉皇上帝。
玉皇大帝管辖着一切天神、地祗、人鬼。他住在金碧辉煌的灵霄宝殿,手下有数不尽的文武仙卿。如著名的托塔天王、哪吒太子、巨灵神、四大天王、文曲星、丘真人、许真人等。他还管辖着四海龙王、雷部诸神,以及地藏菩萨、十殿阎君等。
在民间的传说中,玉皇大帝的形象并不光彩。如湖北孝感有个故事说,姜子牙封神时,本来是将玉帝的位子留给自己的,但他的外甥却在他封完神位后突然从床肚里钻出来,要求封位。姜太公再无闲位提供给外甥,只好将玉帝的位子让了出来,自己无奈地去坐窗户。山东临沂等地的老百姓则传说,本来姜太公不想让位,却经不起外甥的说动。外甥的理由是,既然众神都是姜子牙封的,他到哪里都会有吃有穿,无须专门占一个神位。当姜子牙提出过年那天各神在自己的位子上接受香火他没地方呆的顾虑时,外甥则说:“届时你哪个份上还呆不一宵!”结果,姜太公将玉帝的位子给了自己的外甥后,谁也不买他的账,姜太公在大年之夜只好蹲在老百姓的土粪(与“份”谐音)上苦熬了。民间还传说,玉帝在争取职位的当初,曾经对姜太公赌咒说:“我们甥舅俩什么都好说,玉帝可以轮着做,百年一换班。如果我哄了舅舅,日后让我的闺女也哄我。”后来,玉帝贪恋王位,没有信守诺言,结果他的女儿一个个哄着他溜到外面偷情。其中,七仙女恋上了董永,还有一个则与灶君蒂结了连理。还有个故事说,玉帝曾经代如来佛主事,发誓说等如来佛回来后就将帝位还他,否则,自己的后代就成为盗贼。结果,玉帝届时仍贪位不让,他的儿子七郎真的成了专干坏事的盗贼。
“玉帝”源于上古的天帝崇拜,后成为道教的尊神。全国各地有很多著名的玉帝庙、玉皇观和玉皇阁。著名道观“白云观”中的玉皇殿,十分有名。殿内供奉玉帝,神龛前挂有百寿幡。据说这寿幡不同寻常,原是西太后做60大寿时所用之物,后来慈禧太后把它赐给了白云观。玉帝像两旁,供有南斗六星、北斗七星、36帅、28宿和四大天师。
玉皇大帝的生日被定为正月初九,即所谓“玉皇诞”。是日,道观要举行盛大的祝寿道场。道教又以腊月二十五日为玉帝出巡日,据说此日玉帝要下界巡视考察众生,体察人间善恶、祸福。于是,这日道观中办道场,迎接玉帝御驾,很是庄严隆重。受汉族影响,不少少数民族地区也崇拜玉帝。玉皇大帝是我国各族普遍敬奉的一位大神。
(四)四御
“御”,对帝王的尊称,但“四御”之“御”应作治事理解。四御原是居三清之下的四位天帝:
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是人间帝王在天界的投射,据说此神的职能是总执天道。
中极紫微北极大帝,乃由巫教星辰信仰对北极星崇拜转化而来,协助玉皇掌管天经地纬。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亦是由星辰崇拜转化而来,协助玉皇掌管南北极和天地人三才,统御众星,并主持人间兵革之事。
后土皇地祗,由地母之神转化而来,与玉帝相配套,执掌阴阳生育、大地山川和万物滋长。“四御”之中,玉皇大帝至尊。
(五)五斗星君
五斗星君是道教敬奉的五位尊神。是星宿崇拜的人神化,为北斗星君、南斗星君、东斗星君、西斗星君和中斗星君的合称。五斗星君所属各宫职掌如下:北斗有七宫(星)日“七元”,主掌解厄延生。南斗有六宫(星),日“六司”,主掌延寿度人。东斗有三宫,主掌纪算护命。西斗有四宫,主掌纪命护身。中斗又称“大魁”,主掌保命。
在我国远古星辰崇拜中,即有群星朝北斗之说,道教承袭了这一说法,并加以增饰,创造了五斗星君的说法,五斗皆与护命延寿有关。道书《度人经》称,北斗落死,南斗上生,东斗主冥,西斗纪名,中斗大魁,总监众灵。世人若能礼斗朝真,即可消灾解厄增福延年。
(六)北斗星君
北斗七星君是道教崇奉的七位星神,即北斗七星。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对北斗七星的观察早有记录,但七星之名最完整的记载,始见于汉代《春秋运斗枢》所记。日:“第一天枢,第二旋,第三玑,第四权,第五衡,第六开阳,第七摇光。第一至第四为魁,第五至第七为标,合而为斗。”
另有《洛书》所记。它除记上述七名外,又记有另外七个名称,日:“开阳重宝,故置辅翼,易斗中日北斗:第一日破军,第二日武曲,第三日廉贞,第四日文曲,第五日禄存,第六日巨门,第七日贪狼。”
道教形成后,以北斗为天神加以崇拜,道书说,根据人的出生时辰,人们的生命被分属于七个星君所掌管:“贪狼太星君,子生人属之;巨门元星君,丑亥生人属之;禄存真星君,寅戌生人属之;文曲纽星君,卯酉生人属之;廉贞纲星君,辰申生人属之;武曲纪星君,己未生人属之;破军关星君,午生人属之。”各人根据自己的生辰,即可找到自己的主命星。
据称,“凡人性命五体,悉属本命星官之所主掌”;“凡有男女于本命生辰及诸斋日,清净身心,焚香持此真文,自认北极本命所属星君,随心祷祝,善无不应,灾罪消除”。
(七)南斗星君
古人对南斗信仰同日、月、北斗一样崇拜。最早东晋《搜神记》记载,三国时魏国有个管辂,他是著名的术士,最会相面。一天,他见到了颜超,一看他的脸“主夭亡”,知道其将不久人世。颜超是个19岁的小伙子,其父一听很着急,忙叫管辂给想想办法。管辂对颜超说:“你回家后,赶紧准备一坛好酒,再准备一盘烧鹿肉。卯日那天,你去刈麦地南头的大桑树下,那里有两个人下围棋。你不要言声,只管给他们二位斟酒添肉,喝完了再倒,直到喝光为止。要问你话,千万别说一字。照我说的做,你就有救了。”
颜超依言而往,果见二人下围棋。颜超马上“置脯斟酒于前”。那二人只管一边下棋,一边饮酒吃肉,喝了数巡,北边那位忽然发现了颜超,叱声问道:“你在此干什么?”颜超忙跪下,也不说话,只是磕头。见此情形,这二人商量说:“刚才吃了他的酒肉,怎么也得帮他个忙。”真是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北边坐者道:“文书已定”。南坐者道:“拿文书来我看看。”一看颜超寿命只有19岁,于是取笔一拐,对颜超说:“让你活到90。”颜超大喜,叩拜而回。
后来,管辂对颜超说:“北边坐的老者是北斗,南边坐的叫南斗。南斗主生,北斗主死。”故后人崇奉礼拜。
(八)斗姆元君
青羊宫内有座斗姆殿,斗姆殿中所供主神十分威武奇特:额上长有三目,肩上共有四头。所谓四头,其实是一头,四面有脸。上身左右各长出四臂,共有八臂。正中两手,合掌作手相,分别执有日、月、宝玲、金印、弓、戟等,是位神奇的女神。
斗姆显得与众不同,平时却不多见。其实斗姆又称斗姥,斗,指北斗众星,姆即母。道书上说斗姆,即是北斗众星之母。
《太上玄灵斗姆大圣元君本命延生心经》等书中,有紫光夫人感莲花化生北斗七星的故事流传民间:古时有一国王名周御,其妃名紫光夫人。某日,夫人于莲池,忽感莲花九朵化生九子。长为天皇大帝,次子为紫微大帝,其余七子为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七星。“二长帝君居紫微垣太虚宫中勾陈之位。”紫光夫人亦号北斗九真圣德天后、道身玄天大圣真后、庆华紫光赤帝等,即所称之斗姆元君。
紫光夫人“生”了九个贵子,她成了“北斗九真圣德天后”,又叫斗姆。人们传说只要诚心礼拜斗姆,诵念她的名号,就能因祸得福,延年益寿。
(九)太白金星
一提起太白金星,人们自然会想起《西游记》中那位身背一卷天书、两次亲自到花果山请孙悟空到天宫的那位老神仙。他被玉皇大帝委任为求和使者,来调停孙悟空和天庭的战争,虽然最终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但他毕竟对化干戈为玉帛做出了自己的努力,给人以仁厚善良的好印象。不过,他老人家最初却不是这个样子。
话还得从头说起。人们对太白金星的崇拜源于古老的天体信仰,由于金星是各大行星中离地球最近的一颗,光芒四射,晶莹发亮,所以古人又称之为“太白星”。可见,太白和金星其实是一码事。《韩诗》说:“太白晨出东方为启明,昏见西方为长庚”。由于它有时天亮之前出现在东方,有时天黑之后出现在西方,于是,人们又给了它启明星、长庚星的名字。
金星被神化已有悠久的历史。《史记·天官书论》说:“水、火、金、木、镇(土)星,此五星者,天之五佐。”可见,包括金星在内的五星已被神化。星相家宣扬日月和五星(又称“五曜”)在不同日子里会分别作祟。旧时的皇历根据这种理论规定了种种禁忌。古代的占星家常常通过察看太白金星的变化,来占算国家大事。如《宋书·天文志》就分别记载过魏明帝太和四年十一月、青龙二年二月“太白犯岁星”、“太白犯荧星”的占卜,这种纷纷应验的战争预言竟然被记载到正史中,可见当年人们对太白金星作乱的信仰是多么根深蒂固!
金星被人格化之后,最初不仅是象征战争的恶神,而且还以女性的面貌出现。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中,就有日月、五星神像。金星就是个女像,手抱琵琶。这是根据佛经、道经而来。唐代编译的《七曜禳灾法》指出:“金,其神是女人,著黄衣,头戴鸡冠,手弹琵琶。”僧一行译《梵天火罗九曜》也指出:“(金星)形如女人,头戴酉(鸡)冠,白练衣,弹弦。”
到了明代,由于《西游记》的广泛影响,太白金星在人们的心目中不仅成了一个身背一角天书的和善形象,而且还一改过去女神仙的面容,变成一个德高望重的老翁形象了。也许只有这种身份才符合人们的期待,也只有这种身份的神才有可能完成求和的使命。
(十)王母娘娘
王母娘娘是玉皇大帝的第一夫人,即西王母转化而来,也是道教的最高女神。
《枕中书》说她是元始天尊与太元圣母所生的九光元女,号日太真西王母,治群女仙。有的说她同东王公是元始天尊所生,东王公则是男仙领袖。也有的说东王公就是天皇,又号玉皇君,似乎他们之间既是兄妹,又是夫妇关系。有的说西王母是九灵太妙龟山金母,号太虚九光龟台金母元君,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得道者,均隶属于她,故被奉为女仙之宗。有的干脆说她和东王公都是造物主。如“东王公为男仙之主,西王母是女仙之宗。此二元尊,乃阴阳之父母,天地之本源,化生万灵,育养群品,长生飞化之士,升天之初,先觐西王母,后谒东王公,然后升三清朝太上也。”(《集说诠真》)从种种异说可归纳为:西王母在道教已升格为独一无二的最尊贵的女神。
相传王母住在昆仑山的瑶池,所住的九层玉楼云台,左带瑶池,右环翠水。她有五女,分别为华林、媚兰、青娥、瑶姬、玉卮。周穆王驾八骏西巡昆仑时,曾手持白圭玄璧,拜见西王母娘娘。二人在瑶池上举杯对饮,西王母为周穆王高颂歌谣道:“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另外,王母娘娘的花园里种有蟠桃,食之可长生不老。所以后亦称其为金母、瑶池金母、西王母。
根据古书《山海经》的描写:“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意思是说:西王母的外形像人,有一条像豹子那样的尾巴,一口老虎那样的牙齿,经常吼叫。蓬头乱发,戴一顶方形帽子。是上天派来负责散布病毒和各种灾难的神。由此可见她的外形恐怖,而且是位散发灾疫的煞神!她住在“昆仑之丘”的绝顶之上,有三只叫做“青鸟”的巨型猛禽,每天替她叼来食物和日用品。以上可见,从春秋战国至汉初,西王母或为凶神,或为吉神,或为人王,或为有道者,形象不一。
茅盾早年对西王母到王母娘娘曾提出过著名的三期演化论:初期,《山海经》是此神最原始的面貌;二期,已进入神仙化,道教按王宫后妃的标准着意修饰西王母,看上去酷似30来岁的丽人;三期,进一步贵族化,华美加肃穆,进入了仙界的最上层,完成了由神话到仙化的转变。
方士小说《汉武故事》、《汉武帝内传》都登载了汉武帝会见西王母之事。关于她的形象,《汉武帝内传》描写得尤为详细:
王母至也,群仙数千,光耀庭宇。王母唯扶二侍女上殿。侍女年可十六七,服青绫之桂,容眸流盼,神姿清发,真美人也。王母上殿东向坐,著黄金褡,文采鲜明,光仪淑穆,带灵飞大绶,腰佩分景之剑,头上太华髻,戴太真晨婴之冠,履玄凤文之舄。视之,年可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霭,容颜绝世,真灵人也。
西王母在众多美貌仙女的陪同下出场,其打扮之华贵、容颜之秀丽都被描画得无以复加。她穿的是黄金褡鬣,文采艳丽,仪态风度庄重肃穆,肩上挎着灵飞大绶带,腰中佩戴着神话传说中的分景之剑,头上的发髻高耸,戴着一顶装饰华美的帽子,穿着描有凤凰的绣鞋,长得的确天下无双。她用蟠桃七枚来招待汉武帝。武帝吃了之后,余味无穷,就偷着把三枚桃核藏起来。西王母见此笑着告诉他:“这种桃三千年才结一次果,中夏地薄,种之不生。”武帝只好悻悻作罢。同时,在这些方士小说里,西王母还被描写得含情脉脉。可见,步人中年之前的西王母也是风流成性的。至此,关于西王母的造神工程又告一段落,她已经是一个容颜绝世的美貌妇人了。
道教在每年的三月初三定为王母娘娘的诞辰,此日盛会,俗称为蟠桃盛会。过去北京的东便门内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有著名的蟠桃宫庙会,此庙很小但名气颇大,庙会时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旧时西王母在社会上亦有很大影响。首先,在民间很早就有西王母庙,其次在张华《博物志》和《汉武帝内传》的影响下,宋元明时期,许多文学家皆以西王母蟠桃会为题材,写入小说、戏曲中。如宋官本杂剧,即有《宴瑶池爨》。金元院本有《王母祝寿》一本,《蟠桃会》一本,《瑶池会》一本。元钟嗣成、明朱有燉俱有《蟠桃会》杂剧,情节皆类似。
在《群仙庆寿蟠桃会》中谓:“瑶池蟠桃结实,西王母召东华、南极、八仙,以及人间香山九老,洛下耆英等,开蟠桃大会。”另外,小说中涉及西王母事的也很多,《西游记》所写孙悟空大闹蟠桃会故事,也是据此演化而来。
(十一)真武大帝
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民间和道教尊奉的北方玄武神。
玄武本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之总名。战国典籍已有记载:“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日玄,身有鳞甲,故日武。”真武大帝在道教中诸神中地位次于“三清”、玉皇大帝和紫微大帝。该神的造形披发、黑衣、仗剑、跣足、踏龟蛇,从者执黑旗,由神话的北方之神兼水神演变而来,龟蛇是其表征。龟蛇均为水物,“玄武”即龟的异名,玄指黑色,武指龟身之甲能捍御,故合称“玄武”。
玄武信仰之兴盛和玄武神地位之提高始于宋代。北宋开国之初,即受到北方外族契丹、辽国的威胁,为了提高防御入侵的自信心,于是乞灵于北方大神玄武的护佑。太宗即位,筑宫终南山阴。太平兴国六年,封其“翊圣将军”。宋真宗时,加号“翊圣保德真君”。从此以后,玄武与翊圣、天蓬、天猷合称“四圣”。后为避赵玄朗讳,改玄武为真武。后诏加真武为真武灵应真君。
明成祖朱棣原为北方一藩王(燕王),意欲举兵夺取帝位,需借助北方大神真武为其出师“正名”。谋士姚广孝遂造玄武助战的神话。朱棣即位以后十分崇奉真武,除在京城建真武庙外,又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命隆平侯张信率军夫20余万大建武当山宫观,使崇奉真武的香火臻于极盛。
因武当被附会为真武修炼之地,故此山到处是真武“遗迹”,被皇上赐名“太岳太和山”。大动土木,历时七载,建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三十九桥、十二亭。从此武当山成为著名的道教圣地。关于真武帝的鎏金铜像,至今民间还有传说:朱棣下令说,因为真武是天神,长像定要英俊。工匠们费尽心机塑为美男子,气态非凡,不幸朱棣一概看不上眼,工匠们一批批地被杀、关、充军,闹得鸡犬不宁。最后有一位最聪明的师傅,设法见到了朱棣本人,便按棣的样子塑了像,才算顺利通过。人们说,武当山的真武大帝是按永乐皇帝的模样造的,重达2万斤。
其中尤以金殿最负盛名。金殿在武当山天柱峰顶端,重檐叠脊,翼角飞举,全部建筑皆为铜铸鎏金。殿内神案、供器、所有神像也全是铜铸鎏金。中间真武铜像重达万斤,着袍衬铠,披发跣足,威严肃穆。左右有金童、玉女、水火二将,案下置龟蛇二将。全部铸像极其精妙,为古代铜铸艺术之瑰宝。金殿历经500多年风雨雷电、酷暑严寒,至今仍金灿绚烂,辉煌如初。
(十二)土地神
传说掌管土地的神。
在民间称他们土地公公或土地爷爷。有的土地庙小得很,甚至一平方米左右的空间,便可以搭上一座土地庙。他们对人们的要求也不高,备点纸烛香火,加上酒与雄鸡一只便能对付。不知从什么时代开始(有说明代),也许人们觉得土地爷为人间事不停奔忙,既辛苦,又寂寞,便给他配上了土地奶。所以有的土地庙同时供奉着土地公与土地婆,但真正管事的还是土地爷,土地奶只是给他作个伴而已。
别看土地神的官运不亨通,来历却不简单。他的祖先,远是后土,近是社神。只是道教为了无限扩充神系,不得不放手发展基层组织,土地爷跟玉皇大帝的关系,就像塔底与塔尖。土地爷少了,那玉皇不就得摔下来!正因为如此,土地爷跟民众的关系倒很近,绝大多数是善神,不像其他道教神高高在上。民间给他造像,大都慈善可亲。
土地爷近代已遍布城镇乡村,人们向其祈丰年,祷时雨,与之十分亲近。因此,旧日土地庙门前常常是举行庙会之地,人神共娱,使官运不通的土地爷多少得到一点温暖和安慰。
(十三)青龙白虎
葛洪《抱朴子内篇·杂应》谓之为太上老君的侍卫。称老君“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并谓“此事出于仙经中也”。
明姚宗仪《常熟私志》叙寺观篇云:“致道观山门二大神,左为青龙孟章神君,右为白虎监兵神君。”
道教本有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护卫神的说法,青龙、白虎之类的名目则源于古人的星宿崇拜。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二十八宿”和“四象”之说。所谓“二十八宿”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将黄道(即太阳和月亮所经天区)的恒星分为28个星座称“二十八宿”。它又平均分为四组,每组七宿,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和苍龙、白虎、朱雀、玄武(龟蛇合称)等动物形象相配,称为“四象”,道教名之为“四灵”。
古人崇拜星宿是对星体的存在和运行有极大的神秘感,同时人们还根据星辰来确定方位和测定季节时令。至于二十八宿与四象相配,是与古人动物崇拜有关。四象之龙、虎雀、龟蛇,在原始动物崇拜中,均被视为灵物、神物,并成为一些族群的图腾。
道教兴起后,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作为护卫神。以后四象渐被人格化,成为四位护法神将。
(十四)四值功曹
四值功曹是道教所供奉的值年、值月、值日、值时的四位神仙。
“功曹”原为中国古代官吏的名称。在汉代是州郡长官的帮手,有功曹、功曹史,主要是考查记录功劳,掌管功劳簿的。在道教的神仙天庭中,玉帝身旁也有四值功曹。
《西游记》中,孙悟空搅翻蟠桃会、大闹天宫后,玉帝大怒,即派托塔天王率四大天王、哪吒太子、二十八宿、九曜星官、十二元辰、五方揭谛、四值功曹等,布下了天罗地网来捉拿“妖猴”。不过这场恶战,天兵神将被齐天大圣打得大败。四值功曹落个轻闲,没有功劳可记。后请来了二郎神才拿住了悟空。
四值功曹除了记功劳簿,还做守护神将。《西游记》中他们和护教伽蓝、六丁六甲、五方揭谛等,奉菩萨法旨,曾经暗中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他们又充当传令官,唐僧师徒过平顶山时,就是值日功曹变成樵夫,给他们通风报信,让他们早作准备。法师、道长作法时,时不时会喊“四值功曹何在”,作法事时也离不开他们,所以他们是守护神将。
(十五)六丁六甲
六丁六甲是道教神名,六丁和六甲的合称。六丁(丁卯、丁巳、丁未、丁酉、丁亥、丁丑)为阴神,六甲(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为阳神。《无上九霄雷霆玉经》:“六丁玉女,六甲将军。”据说六丁六甲为天帝役使,“能行风雷,制鬼神。”六丁六甲与二十八宿、四值功曹、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等都是道教的护法群将。道士在作法时,常常用符篆召请他们“祈禳驱鬼”。早在汉代就有用六丁法“占梦”的记载。
丁卯神将司马卿,丁丑神将赵子五,
丁亥神将张文通,丁酉神将臧文公,
丁未神将名叔通,丁巳神将崔巨卿。
甲子神将王文卿,甲戌神将展子江,
甲申神将扈文长,甲午神将卫玉卿,
甲辰神将孟非卿,甲寅神将明文章。
这12神最初是真武大帝手下神将。虽为真武部将,最终还要听玉帝调遣,所以他们常和二十八宿等众神,到四面八方巡游驱鬼镇妖,保四方平安。
(十六)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被誉为北方一般香客心目中的女皇,本是山东泰山女神,实际旧时华北一带,多为此神建祠奉祀。北京昌平妙峰山的碧霞香火,在清代乾嘉时期,雄视华北。这位著名的道教女神,人们为她在泰山建有碧霞元君宫。此神职能主要司国泰平安,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增福延寿。
关于此神的来历却很难确断,异说甚多。
第一种,说她是东岳大帝的女儿,原名玉女,与东岳大帝同居泰山。人们常为她雕石像,置于泰山的玉女池。宋真宗上山封禅时,偶然发现,下诏改为玉雕,建昭亭观,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第二种,说黄帝时,曾遣七女子到泰山迎迓西昆真人。她们石冠羽衣,其中有一女名玉女。这位玉女修道得真,黄帝时期露过一次脸,汉明帝时又出现过。
第三种,道教用“玉”名之者甚多,因此玉女不一定是专名,而是普通称号。有人考证,元君实际是来自华山的玉女。
第四种,元君原是一民女,因得真仙指点,入山修道,成了正果,死后被人信仰,而被尊为碧霞元君。
第五种,泰山之神石敢当的女儿。“泰山石敢当,实际是一块石牌或刻砖。“敢当”的意思即“所当无敌”。泰山一带的旧俗,在街头、屋头、屋顶若立上一块象征石敢当的碑,据说便能起驱邪避鬼的作用。石敢当还走南闯北,一般都在前面加上“泰山”二字。
至今,泰山一带有的传说干脆说泰山奶奶是石敢当的女儿,为道教争山主立了汗马之功。传说老佛爷看上了泰山,碧霞元君也看上了泰山,可是玉皇大帝有话,谁上山最早,谁当山主。老佛爷在深土三尺早已埋下了一只木鱼当占山标记。碧霞元君急中生智,再深挖三尺,埋上了自己的绣花鞋。众神仙评判时,先挖出了木鱼,把山判给了老佛爷。碧霞元君不答应,要求再挖三尺,挖出了她的绣花鞋。她便当了泰山神。以后她上了岁数,便被称为泰山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