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记故事简读
22271200000096

第96章 李斯上书秦王止逐客

李斯是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丞相,是一位奇才。他原是楚国上蔡县(今河南上蔡县)人,在楚国不得志,只做过小官。有一天他在厕所中见到老鼠吃粪便,一见有人来,立即惊慌四散。李斯由此想到,官仓中的老鼠,整天吃粮食,却安然无恙,大发感慨:“人有贤达与不肖之分,恰如同老鼠,就在于处在什么地位。”于是他决定离开楚国,到秦国去闯荡天下,做一番事业。

李斯到了秦国,投在丞相吕不韦门下做舍人,长期郁郁不得志。这时韩国派遣的间谍叫郑国,他游说秦王修水渠,由此耗费了秦国大量人力财力,延缓了秦国进攻韩国。事情败露,秦王逮捕了郑国。秦国保守势力趁机挑动秦王,驱逐所有东方的人,他们说,从六国地区进入秦国的人都是间谍,不为秦国办事,全部驱逐出境。李斯也被驱逐。但李斯很不甘心,他揣摩秦王意在统一天下,能够听得进好的意见,会任用贤才。于是他上了一道奏章,劝谏秦王收回成命,制止逐客,任用人才,统一天下。不但不逐客,还要大力招揽人才。秦王读了李斯的书,大为赏识,停止了逐客,追回李斯,任用为客卿,委以政事。不久又提升李斯为廷尉,全国最高司法长官,最后官至丞相,秦国称为相国。

国君治理好国家,听取意见,称为纳谏。纳谏是治国的头等大事,任用贤才,首先就要纳谏。秦王就是后来的秦始皇,他在统一六国过程中虚心纳谏,破格用人,就是从读李斯的上书开始。秦王不仅破格任用了李斯,他还释放了郑国,让郑国继续主持修渠,这就是关中的郑国渠。取名郑国渠就是为了纪念郑国修渠的功绩。修渠延缓进攻韩国,韩国只不过苟延残喘几时,而水渠修成,是秦国的万世之利。这是秦王纳谏的具体表现。

李斯的上书称为《谏逐客书》。这篇文章写得非常漂亮,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辞章优美,琅琅上口,阅读和背诵这篇文章,可以感受到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这是一篇论说文,全篇辩词充分地借助了逻辑推理的力量,充满智慧。

让我们来欣赏这篇文章。

《谏逐客书》全文四段,层层说理,一步步深入而达于高峰,没有低回宛转,一气呵成,层层爬高,笔力遒劲,气势如虹。文章第一段就正面说理,指出秦国发展,依靠客卿而强大。文章开头就直言不讳地批评秦王逐客命令是错误的,开门见山,劈头一句:“臣听说政府下了驱逐客卿的命令,这是错误的决策。”紧接着文章摆事实,用归纳推理的方法说明没有客卿,就没有秦国的强大。文章说:“从前秦缪公召求人才,在西边戎国得到由余,在东边楚国得到百里奚,从宋国接来蹇叔,从晋国得到丕豹、公孙支。这五个人都不是秦国人,秦缪公重用他们,国力强大,兼并了十二个小国,成为西方的霸主。”接下来,文章叙说了秦孝公任用卫国商鞅变法,秦国富强,打败楚、魏,开拓了上千里地的国土。秦惠王用魏国的张仪连横诸侯,东取三川,西并巴蜀,解散了六国的合纵。秦昭王用魏国的范雎,废除穰侯,逐出华阳,使公室强大,杜绝私门,蚕食诸侯,成就了秦国的帝业。这一段文章的结论说:“秦缪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四位国君,都是依靠客卿的力量,建立了丰功伟业,那么客卿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呢?”然后文章反说一句:“如果以上四位秦国君主不用客卿,秦国就不会有富强的实力,也不会有强大的名声,这是可以肯定的。”

秦国原本是封在今甘肃境内张家川的一个小国,从秦襄公起向东发展,经过八九代人的努力,在关中成为大国。从秦缪公到秦始皇又经过了二十多代,秦国成为天下无敌的强国。李斯选取了秦国发展史上的四个国君,说明秦国强大的原因,逻辑推理是:

秦缪公任用了客卿,结果是秦国强大。

秦孝公任用了客卿,结果秦国更加强大。

秦惠王任用了客卿,结果是秦国称雄诸侯。

秦昭王任用了客卿,结果是秦国成就了帝业的基础。

四个国君,虽然不是全部,但是每个国君都建立了丰功伟绩,代表了秦国发展史的阶段。挑选四个国君,归纳推理代表秦国所有国君,以及秦国全部发展历史,凡是任用客卿的国君,结果秦国强大,自然地得出如下结论:四位国君的成功,都是依靠客卿的辅佐,如果没有客卿,秦国就不可能强大。

事实胜于雄辩。李斯的推理用事实为依据,本身就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推理方法,从一些个别的、具体的、特殊的前提出发,目的是推出一般的通用的结论。接着,又以一般的结论为前提,演绎推理:秦国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客卿的贡献,顺理成章,秦王想要强大,要统一天下,同样离不开客卿。

文章第二段,李斯以物品作比喻,指出秦王珍爱的物品,如昆山之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太阿之剑,所骑骏马,全都不是秦国出产。紧接着文章一转,假定秦王只是用秦国的产品,那么夜光美玉就不能装饰朝廷,犀牛大象不能做玩好之物,郑、卫美女也不能充陈后宫,秦王只能敲击秦国的土产瓦钵作乐器,弹着筝琴、拍着大腿作节拍,高声喊叫,只能欣赏这样的土特产品了。

李斯在这段文章中先提出正面比喻说理,然后归谬说理,即假定排斥一切外国土特产品,那么只能享受简陋的土特产品。这是一个荒谬的结论,是不可能的,反过来加强和衬托了正面的说理。

本段结尾,笔锋一转,作类比论证。既然物品不能不依靠进口外国物产来丰富生活,那么治国理民,却要排斥外来客卿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李斯斩钉截铁地说:“现在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非,不问好坏,只要不是秦国人,就一概不用,凡是客卿就要驱逐。这样看来,秦国看重的只是女色、音乐、宝珠、美玉,所轻视的却是真正最宝贵的人才。”这样有什么后果呢?李斯说:“这不是统一天下,控制诸侯的办法啊!”

秦王的最高理想是并诸侯,统一天下,而驱逐客卿,却是与理想背道而驰。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震聋发聩,指出了秦王的政治短见,不由秦王不震惊。

文章到此,说理已经很透彻了,但李斯并没有完,他还用笔力进一步用演绎推理论证秦国逐客,只会帮助敌人,把文章推向更高峰,写出第三段。

李斯说:“我听说国土广大粮食多,国家大人口多,军队强。所以泰山不排斥土壤,才能成就高大;河海不嫌弃江河,才能成就深广;一个统一天下的人,不抛弃小民,才能显扬威德。所以土地不分东西南北,人民不分本国外国,这就是三皇五帝无敌于天下的原因。现在大王要抛弃人民来帮助敌国,排斥客卿让他们去效忠敌国,使得天下的人才再不敢向西到秦国,这叫做借兵器给敌人,送粮食给盗贼啊!”

一般常理,特产和人才要多多益善,李斯由此推出一个具体结论,秦国要多多益善,就不能排斥外来物产和人才。李斯还用三皇五帝普施恩惠于天下与秦王驱逐人才作对照,形成强烈反差,增强说理的效果,加深秦王逐客所面临的危机——削弱自己,增强敌人。

文章第四段为全文收尾,进一步强调这种危险,让秦王猛醒。李斯说:“不是秦国出产的物品,值得珍贵的还有很多;不是出自秦国的人才,愿意忠心侍秦的也不少。现在却要逐客来资助敌国,减损人员来增强敌国,使秦国国内空虚而外面又结怨于诸侯,却还希望国家不遭危险,是绝对不可能的。”

这样结尾,再敲警钟,启发秦王由果溯因认识逐客的错误。秦王读了这篇文章,立即下令停止逐客,火速派人追回已经上路的客卿。李斯就是在半道被追回来的。

一个好的道理,让人接受,要有说话的艺术。李斯《谏逐客书》,开门见山,不加掩饰错误批评秦王,以偏概全、下令逐客的错误,但全文说理透彻,句句在理上,而且极有分寸,靠的是论辩的逻辑力量,使被批评的人听了很舒服。觉得纠正错误就是有理,占理,捍卫真理。文章语言精妙,多上下对句,开骈体文的先河。句子成双成对飞出,增强说理,增强可读性,琅琅上口。论辩过程,使用了综合的推理,有事实,有比喻,有正说,有反衬,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仅李斯个人的官职得到恢复,而且使秦王改变了国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社会效果。这篇文章充满了李斯智慧的思想光芒,是值得一读的。文章收入《史记·李斯列传》中,它既是一篇善谏的妙文,又起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进谏与纳谏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