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记故事简读
22271200000075

第75章 李牧的故事

(一)赵国北边的守门大将

“匈奴来了,举烽火,全军退人营垒之中!”一名军官收到前方观测兵的通报,立刻发布这项命令。听到命令的士兵,便全数整齐地退人营门之内,准备关门守御。这时,匈奴的部队已经逐渐接近了,军官大喊:“快,快关门!”全军立刻加速人营,并将营门关得紧紧的。

一名士兵探头望去,发现不过是一批十数骑的匈奴小队,凭着己方至少数百人的军力,歼灭这支匈奴部队简直是轻而易举,因此便想站起身来,向外冲杀。正当他拔刀出鞘、准备出营作战时,身边一名老兵忙将他拉了回来。“怎么?你是新来的吗?”那老兵问道。

“什么新来的,我是想去杀了那批敌人啊!”拔刀的士兵说道。

“所以我问你是不是新来的嘛,”老兵说,“帅爷发下军令,凡是私自与匈奴作战、擅自捕捉匈奴俘虏者,一律杀头,难道你不知道吗?”

那士兵回答:“我知道,可是这件功劳唾手可得,难道帅爷也不让我们拿吗?”

“你到底来这儿多久了?你到底说不说?”老兵又问,但却没有回答士兵的问题。

“我来这……”那士兵突然放低了音量,“三个月。”

“是嘛!我就知道你是新来的,”老兵呵呵一笑,随即叹了一口气,“唉!我可是跟着帅爷在这儿待了几年的老兵啦!当年我刚来这儿的时候,帅爷一口气处死了好几个像你这样贪功冒进的人,从此以后,就再也没人敢随便出战了。这几年来,我也只看过你这小伙子一个人,胆敢违背帅爷的命令啊。”

那士兵奇怪地问道:“帅爷不准我们轻易应战,为什么要严苛到连这种程度的匈奴兵都不准去攻的地步呢?难道帅爷胆子那么小,连十几骑的匈奴也……”

“住口!”老兵怒道,“帅爷不是胆子小,只是他的计策,我们这些小人没办法猜到罢了!他绝不是胆子小,绝对不是……”

这两名边关士兵口中的“帅爷”,即是赵国在战国末期时的名将李牧。李牧被委以防守北方边境的重任,负责抵御以匈奴为主的外族入侵。他驻守在代郡(在今河北省蔚县一带)、雁门一带(雁门为赵国郡名,地处当今山西省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一带),军政大权一把抓,可说是赵国北边的重要支柱。李牧不准士兵轻易出战,如此才能确保粮食生产不被干扰;同时教导士兵骑射之术,并每日宰牛数头,分兵食用以优待之。这样子过了好几年,匈奴每次来袭,都没办法得到什么具体的收获,只能悻悻而去。而赵国的北方边境,也因此一直平安无事。

但是,李牧这种守御的态度,却不能让其他人接受。不仅匈奴人认为李牧懦弱怯战,连赵国的边关士卒,都像前面所说的士兵一样,认为李牧过于胆小畏缩。这种想法愈传愈广,终于传到了赵王的耳中。

于是赵王便将李牧召回国都,加以责备,并且免去了李牧的兵权,而以其他将领前去替代。新将领一到边境以后,立刻采取积极的防御态度,只要遇到匈奴来犯,就立刻全军出击,力求击退匈奴。这种进取的方式,起初的确让赵国的边关士卒感到很畅快,可是随着时间一久,赵军也开始感到疲乏了。尤其每次出战,赵军多半失利,既没获得什么战果,还平白增添损失,更让士卒泄气。而原本提供驻边赵军饮食的农牧事业,也因为战事频繁的原因,无法再提供充分的粮食。士兵怨声载道,百姓叫苦连天,赵王没办法,只好再央请李牧回去守边。

(二)猛虎出闸的凌厉攻势

李牧见到赵王又回头求他了,很想借机发泄当时被撤换的怨气,便紧闭家门,坚称自己有病、不能复出。后来赵王强迫他接任守边职务,他才不得不接受,但是强调:“大王,如果您坚持要再叫臣下回去,就请您务必答应臣下,要让臣下照着过去的方式去做,如此臣下才敢接受大王的任命。”

赵王没办法,只好答应了他。而李牧回去守边以后,又恢复了以往的防守办法,命士兵坚守不出。如此又过了好几年,北边终于又告平静。

但是,正因为李牧一贯的拒战态度,使得匈奴对李牧很是轻视。也因为匈奴一直被李牧的“软弱”态度挡着,不能得到什么战利品。这令匈奴一直很想将李牧痛击一顿,然后大大地劫掠一番。而边关士卒也觉得自己获得战功的机会被李牧挡住,升迁不易,所以也想要和匈奴一战。李牧衡量了一下,认为赵军士卒经过这几年来的训练,战力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了,因此便答应士卒们的请求。李牧守边后的第一次出战,因而即将开始。

李牧从麾下士卒中,挑选了最精锐的兵车一千三百辆、战马一万三千匹,搭配曾经获得过百金以上奖赏的勇士五万人、能拉开硬弓的优秀射手十万人,共同编组,并且先行演习战法。然后,李牧大幅进行放牧事业,一方面累积存粮,一方面引诱匈奴出击。在这样的部署下,匈奴遂渐渐地进入李牧的彀中。

匈奴首先派出一小队兵力,侵入李牧进行放牧的地区,和赵军发生小规模冲突。李牧故意败退,留下当地的资源诱使匈奴深入。匈奴单于果然中计,派出全军出击,想要一举消灭李牧的守边军。李牧屡屡布下伏兵、陷阱、奇阵,打得匈奴头昏眼花。同时,李牧又将精选出来的部队,编成左右两支,分别包抄匈奴两翼。匈奴虽然战斗力极高,但一来向有轻视李牧之心,因此没能想到李牧竟能组织如此猛烈的攻势,故被杀得措手不及;二来匈奴骑兵直来直往,也不及李牧老于谋略的用兵手腕,所以被打得落花流水。经此一战,匈奴大败,被李牧一举击杀十几万人马,溃不成军,只好四处逃散。李牧又趁机灭了襜褴(襜褴,音“搀蓝”。襜褴是当时赵国西北方的胡族)、东胡、林胡等部族。从此以后,李牧声威大振,再也没人敢说李牧胆小;而匈奴也终于知道了李牧的厉害,不敢再窥伺赵国边境上的城邑,足足达十多年之久。

“嘿,我就说帅爷绝对不是胆小吧!”那名老兵回乡之后,还不断地和他的子孙强调。

(三)良将终死于反间计

李牧立了大功以后,更受到朝中的器重。不久后,赵悼襄王即位,赵国已经进入最后的苟延残喘之时了。老将廉颇逃离赵国,赵国在缺乏良将的情况下,便将李牧派为对外作战的将领,而不想让李牧把所有精力用在抵御外族之上。首先,悼襄王派李牧进攻燕国,成功攻下燕国两座城邑。赵国接着便派出其他武将,继续进攻燕国。可是秦国势盛,与赵国在燕国领地征战,并击败赵军,杀了赵将扈辄。赵国知道国内除了李牧之外,没有其他能够抵御秦国大军的将领了,便命李牧为大将军,在宜安(宜安为赵邑,在今河北省石家庄市东南)与秦军相抗。李牧果然不愧是一位名将,一出马便将秦军杀得大败而归。赵王为了感激并拉拢李牧,便封李牧为“武安君”。三年后,秦军又侵袭赵国番吾(番吾在今河北省磁县),仍被李牧击退。

李牧将秦军赶走以后,又负起抵御南边韩、魏两国的任务。但是,此时的赵国已是强弩之末了,因此灭亡几乎可以说是旦夕之间的事。悼襄王死后七年,秦王赢政派遣大将王翦领兵攻赵,赵国再派李牧和司马尚抵御秦军。王翦和李牧相持不下,秦国只好再施行反间故计,贿赂赵王宠臣郭开,要郭开向赵王造谣李牧和司马尚将反。赵王愚昧,听信了郭开的谣言,便派王族赵葱和原为齐将的颜聚,前去替代李牧和司马尚。李牧恨极了奸臣的搬弄是非,因此拒不接受赵王换将的命令。李牧的这种行为,正好让赵王更加怀疑,便命人暗中将李牧捉拿起来,然后处死,另外又替换掉司马尚。李牧一死,赵国再也没有能够和秦国抗衡的大将。因此三个月后,赵国便遭受到王翦的一阵急攻,走上亡国之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