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记故事简读
22271200000058

第58章 秦缪公宽容得士

秦缪公是春秋五霸之一,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知人善任,能成人之美,宽以待人,从而赢得人心。

前646年,秦国发生饥荒,请求晋国援助粮食。晋国就此事征求群臣的意见。虢射说:“趁着秦国闹饥荒去攻打它,可以大获成功。”晋君听从了他的意见。公元前645年,晋国发动军队攻打秦国。缪公也发兵,让丕豹率领大军,亲自前往迎击。九日壬戌日,与晋惠公夷吾在韩地交战。晋君甩下自己的部队独自往前冲,跟秦军争夺财物,回来的时候,驾车的战马陷到深泥里。缪公与部下纵马驱车追赶,没能抓到晋君,反而被晋军包围了。晋军攻击缪公,缪公受了伤。这时,曾在岐山下偷吃缪公良马的三百多个乡下人不顾危险驱马冲人晋军,晋军的包围被冲开,不仅使缪公得以脱险,反而还活捉了晋君。当初,缪公丢失了一匹良马,岐山下的三百多个乡下人一块儿把它抓来吃掉了,官吏捕捉到他们,要加以法办。缪公说:“君子不能因为牲畜的缘故而伤害人。我听说,吃了良马肉,如果不喝酒,会伤人。”于是就赐酒给他们喝,并赦免了他们。这三百人听说秦国要去攻打晋国,都要求跟着去。在作战时,他们发现缪公被敌包围,都高举兵器,争先死战,以报答吃马肉被赦免的恩德。于是缪公俘虏了晋君回到秦国,向全国发布命令:“人人斋戒独宿,我将用晋君祭祀上帝。”周天子听说此事,说“晋君是我的同姓”,替晋君求情。夷吾的姐姐是秦缪公的夫人,她听到这件事,就穿上丧服,光着脚,说:“我不能挽救自己的兄弟,以致还得让君上下命令杀他,实在有辱于君上。”缪公说:“我俘获了晋君,以为是成就了一件大事,可是现在天子来求情,夫人也为此事而忧愁。”于是跟晋君订立盟约,答应让他回国,并给他换了上等的房舍住宿,送给他牛羊猪各七头,以诸侯之礼相待。十一月,送晋君夷吾回国;夷吾献出晋国河西的土地,派太子子圉(yǔ,语)到秦国作人质。秦国把同宗的女儿嫁给子圉。这时候,秦国的地盘向东已经扩展到黄河。

缪公的宽容让他捡了一条命,这就是宽容的代价。对秦缪公来说,马已经被吃了,这是无法挽回的事实,已没有弥补之策,即使将吃了马肉的人全都处以极刑,马依然是没有了。而为了一匹马而要了三百人的性命,必然会恶名远扬,大失民心,真正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倒不如大方些,不计较已经被吃了的马肉,再赐上些美酒,这一举动,就使他获得了三百勇士的忠心,并美名远扬。可谓是一举两得。

容忍他人小的过失,他会以自己的一技之长来感谢;释放与你有大仇的人,他会以自己的性命来报答。只因报恩的情意常常压在心底,一旦有机会能让其发挥长处时,他必定会报答,如果激励他,他就会竭尽所能。由此看来,那些刻意寻求他人过错、追寻仇人的人,岂不是太愚蠢了吗?

一般来说,宽宥比施恩更能带来人际上的效益,也比较能控制成本。因为施恩若失去准则,对方容易贪求无厌,得寸进尺,甚至施恩反成招怨!而宽宥是免除对方的“罪”,由死而生,其感谢自然不在话下,而且一次即足,对方也不会再做进一步的要求。

但宽宥也不能无条件无尺度,也就是说,必须考虑情节的轻重以及原则问题。至于如何才不违反原则,“得饶人处且饶人”是个指针,虽然模糊,但至少是一把“心尺”。农夫与蛇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是不能为了一时的不忍或为了看对方感谢的眼神而漫无标准地宽宥别人,否则会为你带来不可预测的灾难!

居上位者特别需要宽宥的大肚量,法外开恩常能为自己召来死忠之士,秦缪公的遭遇是一个最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