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华女杰(现代卷)
22269400000002

第2章 宋庆龄 20世纪的伟大女性

一 追随孙中山,献身革命

宋庆龄(1893-1981),出身于上海一个牧师兼实业家的家庭。15岁留学美国,1913年大学毕业。1915年与孙中山在东京结婚,全力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孙中山逝世后,她坚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与国民党蒋介石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她参与建立“保卫中国同盟”(简称“保盟”),为捐赠者和中国抗战力量之间搭起了桥梁。她呼吁世界人民支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她与中共领导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宋庆龄是举世闻名的20世纪的伟大女性。

1893年1月27日,宋庆龄诞生在上海一个牧师兼实业家的家庭。父亲宋嘉树是孙中山的朋友,母亲名倪桂珍。宋庆龄在上海高中毕业,1908年进入美国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文学系。留学期间,她勤奋刻苦学习,立志报效祖国。

一次,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搜集大量资料,反复钻研,认真思索,做了精心准备。但在讨论会上,一位美国学生的发言深深地刺痛了她,感到了奇耻大辱。这位同学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难以估计的,过去那些文明古国,早已被历史淘汰,比如中国。这位同学慷慨激昂地说:“人民的希望在欧洲、在美洲、在我们这里!”

那位同学说完,宋庆龄马上站起来说:“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它永远属于亿万大众。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决不会永远沉睡下去。总会有一天,东亚睡狮的吼声将震动全世界!因为它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宋庆龄的一番话,立刻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宋庆龄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祖国和人民。她常说:“我不能忘掉中国,我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

1913年宋庆龄大学毕业,获得文学系学士学位。她怀着满腔爱国热情和振兴中华的崇高理想毅然回国,途经日本拜会了孙中山先生。1914年她担任了孙中山的英文秘书,次年10月25日与孙中山在东京结婚。婚后,她全力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投身于“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的民主革命斗争中。一次掩护孙中山秘密撤离的行动让她终生难忘。

1922年6月,陈炯明在广州叛变革命,要逮捕大总统孙中山。一天晚上,陈炯明的部队包围了总统府。凌晨两点,孙中山得知,叛军要攻打他住的越秀楼了。他要宋庆龄一起撤离,宋庆龄不同意,认为两人一块撤离,目标太大。她坚持留下来,使叛军误以为孙中山还在,叛军就不会马上攻进府来。最后,宋庆龄坚定地说:“中国可以没有我,不可以没有先生。为了中国,你先走。”

孙中山依依不舍地和宋庆龄道别。他身穿长衫,头戴礼帽,肩背药箱,化装成出急诊的医生,跟随护卫出了总统府,平安脱险,顺利地登上了永丰兵舰(中山舰)。他们事先约好,鸣炮三声,表示平安到达。宋庆龄听到炮声后,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凌晨两点半,枪炮声密集,叛军开始进攻越秀楼,楼内的50余名卫士奋勇抗击4000余名叛军。直到早上八点钟,宋庆龄决定突围。此时,叛军冲进了总统府,楼内士兵奋力向外冲杀。宋庆龄化装成士兵,卫士护卫着她冲出大门。叛军上前阻拦,宋庆龄急忙把包袱中的钱物撒在地上,叛军见钱眼开,哄抢钱物,他们趁机逃脱。但没走多远,前面又有敌兵,宋庆龄和卫士们迅速倒下,躺在街上的死尸中间,骗过了敌兵。最后终于脱险,安全地登上了永丰舰……

二 反对蒋介石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坚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投身于大革命之中。1926年1月她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宋庆龄和国民党左派人士及共产党人毛泽东、董必武等联名发表了讨蒋通电。7月份,她发表《为抗议违反孙中山的革命原则和政策的声明》,从此与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彻底决裂。8月1日,她与毛泽东等22人发表宣言,严正揭露蒋介石、汪精卫的背叛行为。8月份,她离开上海赴苏联莫斯科,在她发表的声明中,指出:“我深信三大政策是革命的思想与方法的基本部分”,“中国共产党无疑地是中国内部革命力量中最大的动力”。这正是她此后长期与中共密切合作的思想基础。1927年8月,宋庆龄访问苏联,之后在欧洲旅居4年。

1931年6月,宋庆龄从欧洲回国。此时蒋介石不顾日本的侵略,却忙于镇压和屠杀革命者和爱国人士。宋庆龄气愤之极,立即开展了反对日本侵略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1932年12月,她联合鲁迅、蔡元培、杨杏佛等人,组织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目标是营救一切爱国的政治犯,争取人民的集会、结社等自由。同盟成立后,营救了一批抗日革命志士。其中较著名的事件是营救陈赓5位爱国志士的斗争。

1933年3月下旬的一天,在上海亚尔培路的一幢小楼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召开紧急会议,他们正在商量营救陈赓等5位爱国志士的事。原来,在上海养病的红军将领陈赓等5位爱国志士被国民党非法逮捕,上海第二特区法院将在3月31日以从事“共党”活动的罪名开庭审判。宋庆龄听完情况介绍后,果断地说:“先要把这个消息告诉报界,并且公开发表宣言,揭露国民党当局蹂躏民权的非法行径。”并提出由同盟的律师吴凯声做辩护律师。

在法庭上,吴凯声据理力争,上海第二特区法院的法官被驳斥得理屈词穷,但法院依然判决陈赓等5人有罪,并被押解到南京的军事监狱,蒋介石密令处决他们。宋庆龄无比气愤,4月1日,她发表了《告全国人民》一文,动员全民营救5人。随后,宋庆龄不顾个人安危,于4月4日赶到南京,亲自找到了蒋介石。她痛斥蒋介石说:逮捕和枪毙陈赓没有法律证据,而且陈赓还救过你的命,杀他是忘恩负义!这么做一点礼义廉耻都没有了!

蒋介石哑口无言,他也怕把事态闹大,更怕宋庆龄发表公开声明,公布事件的真相,自己威信扫地,最后只得把陈赓释放了。

宋庆龄等解救“七君子”的行动,在中国现代史上堪称一次壮举。

1936年6月1日,华北、华南、华中等20多个省市的爱国救亡组织聚集上海,成立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11月23日凌晨2时,国民党反动派非法拘捕了史良和沈钧儒、邹韬奋、李公朴,沙千里、章乃器、王造时。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宋庆龄为此义愤填膺,为揭露国民党的反动暴行,她立即发表严正声明,提出强烈的抗议:“关于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7位领袖的被捕,我以这个组织执行委员会的名义,特提出抗议,反对这种违法的逮捕,反对以毫无根据的罪名横加在他们身上……救国会的7位领袖已被逮捕,可是我们中国还有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人民,他们的爱国义愤是压制不住的。让日本军阀当心吧!他们虽然可以在幕后指使逮捕7位领袖,但是全中国的人民是不会饶恕他们的。”声明大义凛然,气贯长虹,对动员人民和揭露敌人起了很大作用。

为了揭露国民党蒋介石的丑恶面目,早日营救出7位爱国人士,宋庆龄又公开向敌人发出质问:“爱国算不算有罪?”敌人当然不敢公开承认爱国有罪。为了给蒋介石制造难堪,她又发起了“爱国入狱运动”。1937年7月的一天,宋庆龄、何香凝等10几位救国会的同志,自带行李来到了苏州高等法院。对院长说:如果爱国有罪,我们是来自请入狱的。宋庆龄领导的“同服爱国罪”运动轰动全国,群情激愤,沉重地打击了蒋介石的嚣张气焰,唤起了更多的人与反动派进行斗争。在全国人民强大的压力下,国民党被迫释放了7位爱国人士。

三 支援抗日

抗日战争时期,宋庆龄从上海来到香港,她为抗战四处奔走,冲破当局层层阻挠、广泛争取海外援助,1938年6月14日,建立“保卫中国同盟”(简称“保盟”),为捐赠者和中国抗战第一线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

保盟由宋子文出任会长,宋庆龄担任主席。宋庆龄邀请国际友人克拉克女士任名誉书记,诺曼·法朗士教授担任名誉司库,爱泼斯坦担任宣传工作。此外,廖梦醒、邹韬奋、许乃波等参加了保盟的工作。保盟中央委员会下设财政委员会、运送委员会、宣传出版委员会、促进委员会等。保盟的目标有两个,一是鼓励世界爱好和平民主的人士以医药、救济物资供应来支持中国抗日;二是集中精力,密切配合,努力使争取外援取得收效。保盟的主要任务是“成为需要者和资金、物资捐赠者之间的桥梁”,从事“国际范围内筹募款项,进行医药工作、儿童保育工作与成立工业合作社等活动”。

在宋庆龄主持下,保盟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让世界了解中国抗战的真实情况。保盟出版刊物,向世界宣传我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根据地人民英勇抗战的事迹,控诉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揭露国民党破坏团结抗日的真相,号召世界人民支援中国抗战。为突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保盟的有关刊物和材料,多数是在重庆编好后,即寄往海外出版发行。

宋庆龄还撰写了很多宣传文章,1943年9月她发表的《给中国在海外的朋友们的公开信》,文中指出:“保卫中国同盟完全致力于救济工作,……但救济只是反法西斯的救济,救济只是争取民主的救济。”她强调应重点援助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根据地人民,因为他们三年没有得到过任何武装、医药及金钱的援助,即使有外国友人送来的外科器械和药品,也被国民党当局扣留了。她呼吁世界人民支援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1944年2月,她发表《致美国工人们》一文,呼吁美国工人阶级支持中国的抗日民主斗争。

保盟邀请很多国际友人参加中国抗战,路易·艾黎等发起了支持中国抗战的“工业合作社运动”;新西兰作家杰姆·贝特兰是保盟的战地记者;宋庆龄先后介绍白求恩、柯棣华,巴苏、布朗、米勒、哈里森等外国医师来华,在抗日根据地从事医疗工作,有的人为此还献出了生命。毛泽东曾写过《纪念白求恩》一文,纪念这位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宋庆龄通过保盟帮助,在根据地创办的国际和平医院由抗战初期的1所,发展为8所中心医院和42所分院,可容纳11800名病人住院。宋庆龄还争取到美军史迪威将军的支持和帮助,史迪威派美国军用飞机帮助运送医药、救济物资到抗日解放区,并将美军的药品、物资送给八路军、新四军,派军医去抗日根据地支援。1944年,国外曾捐赠一台大型X光机,由于胡宗南部队的封锁,难以送达延安,周恩来就让廖梦醒同志找宋庆龄帮忙。宋庆龄请史迪威帮忙运送。因X光机很大,进不去飞机舱门,史迪威下令改装舱门,把X光机运到延安。这台抗日根据地唯一的X光机,为治疗伤员起到重大作用。保盟源源不断地送来各种药品、医疗器械及慰问品,为医院解了燃眉之急,很多伤员得到及时的救治,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此外,保盟通过募捐,帮助抗日根据地办起了战时孤儿院、托儿所等。

同时,宋庆龄还关注国统区的受灾难民和妇女儿童。1943年,河南发生特大水灾,数十万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上。为了河南赈灾,宋庆龄发起举办“国际足球赈灾义赛。”经过三轮五场比赛,义赛收入共12万元,全部用于赈济河南灾民。此外,宋庆龄通过在重庆举办国际音乐会义演和音乐舞蹈义演活动,为广东、湖南灾民募捐,体现了爱民情怀,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

四 与中共的友谊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宋庆龄与中共领导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她与周恩来的友谊始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的周恩来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她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在20年代中期,我在广州第一次见到了周恩来。他当时很年轻,但已经俨然是一位革命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多才多艺,久经锻炼的领导人了。”在此后的交往中,她与周恩来的友谊历久弥新。

宋庆龄与毛泽东也建立了深厚友谊,毛泽东对她非常尊敬,敬重她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1936年春天,斯诺欲去延安采访,要求宋庆龄帮助。宋庆龄亲自给毛泽东、周恩来写信,由董健吾送到陕北瓦窑堡。董健吾回上海时,带回了毛泽东、周恩来的复信,还带回了他们送给宋庆龄的礼物:一套布币和三枚银币,银币上铸有镰刀斧头的图案。由于宋庆龄的帮助,斯诺完成了历史性的陕北采访,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西行漫记》,世界人民才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壮举。

1937年七七事变后,周恩来、博古、林伯渠去庐山与蒋介石商谈国共合作事宜,途经上海时,去家里看望了宋庆龄。

在这次会见中,周恩来仔细地向宋庆龄介绍当时的形势,介绍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和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革命主张。听了周恩来对当前形势和任务的分析论述,宋庆龄受益匪浅,感到非常振奋,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心。她认为:“国共合作是绝对必要的。所有的力量必须团结在一起。”她表示坚决拥护和支持中共中央的这些方针、政策和主张。

1945年抗战胜利后,毛泽东来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宋庆龄参加了孙科、邵力子举行的鸡尾酒宴欢迎会,9月的一天,宋庆龄专程去桂园看望毛泽东。会谈后,毛泽东亲自送到大门外,看着她上了汽车,才转身离开。

在革命胜利的前夜,1949年1月21日,毛泽东、周恩来联名给宋庆龄发电:

中国革命胜利的形势已使反动派濒临死亡的末日,沪上环境如何,至所系念。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将在华北召开,中国人民革命历尽艰辛,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至祈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如何建设新中国予以指导,至于如何由沪北上,已告梦醒与双年、仲华切商,总期以安全为第一。

谨电致意,伫盼回音。

宋庆龄接到电报后,心情非常激动,孙中山先生的遗愿就要实现了!中共中央对自己的深切关怀和敬重,让她感动不已。

6月19日,毛泽东又亲自给宋庆龄写信:

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趋前致候,专程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

邓颖超还带来了周恩来的一封亲笔信:

沪滨告别,瞬近三年,每当蒋贼肆虐之际,辄以先生安全为念。今幸解放迅速,先生从此永脱险境,诚人民之大喜,私心亦为之大慰。现全国胜利在即,新中国建设有待于先生指教者正多,敢借颖超专程迎迓之便,谨陈渴望先生北上之情。敬希早日命驾,实为至幸。

9月1日,在邓颖超的陪同下,宋庆龄到达北平,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和何香凝等人已在站台迎候……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宋庆龄这位长期与中共密切合作的伟大爱国者、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忠实继承者、新中国的一位缔造者,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副主席。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宋庆龄与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当礼炮齐鸣,雄壮的国歌声响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宋庆龄激动不已。

五 新中国成立后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致力于祖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她经常同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共商国是,参加大量国务活动,关怀广大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希望早日实现祖国统一。

宋庆龄紧密地和人民联系在一起。她深入工厂、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调查研究,了解民情,关心人民生活,和人民心连心,甘做人民公仆。她关心妇女和少年儿童事业,一直担任全国妇联名誉主席。1951年被选为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直到逝世。她是全国少年儿童慈爱的祖母。她创办的《儿童时代》杂志深受少年儿童所喜爱,是少年儿童的良师益友。宋庆龄经常为少年儿童题词和撰写文章,鼓励孩子们健康成长。

宋庆龄致力于保卫世界和平。新中国成立后,她组织和参加了许多国际性的反侵略战争及世界和平会议,为世界和平做了大量工作。1950年当选为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执行局委员,荣获1950年“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和平奖。1952年与郭沫若等人发起召开“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被选为联络委员会主席。

宋庆龄作为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先后出访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结交朋友,为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而奔波。

1952年初,在周恩来直接关怀下,由宋庆龄主持创办了《中国建设》英文版本杂志,把中国的声音传达给世界。为支持宋庆龄办好这个对外刊物,周恩来时常给予具体指示。1957年5月,周恩来曾为创刊5周年题词:“继续做好同各国人民增进了解和友谊的工作。”同年还就编辑方针作了具体指示:“以社会主义建设为范围,以生活为内容,积极地、正确地报道新中国的伟大成就,反映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的新风格、新气象、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国建设》后改名为《今日中国》,从英文一种版本增加到现在9个文版,发行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中国革命长期艰苦的斗争中,宋庆龄坚定地和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一向把她作为亲密的战友、同志、无产阶级先锋战士。1981年5月15日中央政治局决定接受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授予她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称号。

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因病在北京寓所逝世。遵照她的遗言,骨灰安葬在上海万国公墓她父母陵墓的东侧。中国共产党、全国人大、国务院为她立碑铭文以表纪念:宋庆龄是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她为国家和人民所建树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