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宁夏灯谜:1973—2012
22258400000064

第64章 立足传统锐意创新

——试论“灯谜与创新”

薛茂章

灯谜是中华文化独有的奇葩,是我们所称的“国粹”,有着悠久的历史。在21世纪的今天,灯谜是否需要创新,回答是肯定的,并且已经在不断地创新着。著名作家、宁夏镇北堡西部影城董事长张贤亮先生在详解“银川精神”后总结为:“立足传统,与时俱进,包容四海,锐意创新。”在我看来,这也是对灯谜与创新的诠释。

张贤亮先生解释道:“立足传统”——银川人首先是中国人,因此银川的发展必须要植根于中华大地的土壤中,这是银川精神的根系所在;立足传统的同时,更要放眼全球,这就是“与时俱进”,与世界同步发展,视野才能广阔无限。“包容四海”符合银川移民城市的特质,海纳百川,进而贯彻到行动上来;“锐意创新”是让这座城市的生命延续。

这使我感觉到,灯谜何尝不是这样呢?灯谜离不开传统,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没有群众的参与和支持,仅仅在少数文人墨客的股掌之中,它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从民间流传的谜语,儿歌“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个白胖子(花生)”直至后来的“木兰之子”“袭人之子”(花生),都是在发展、创新着。中华谜语源远流长,距今已有3500年以上的历史了。谜语最初起源于民间,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中,根据需要创造出来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表现。谜语衍生出来的灯谜是一门科学。它是利用汉字形、音、义的可变特点,通过会意、增损,象形等手法来制谜。谜源宽广、丰富,谜材取之不尽。中国汉字常用字七八千个,由它组成的词汇,更是包罗万象,变化无穷,灯谜和其他文学艺术相结合,就派生出许许多多的新形式、新谜种。如灯谜和绘画结合产生画谜,与书法结合产生出书法谜,与印章结合产生出印章谜,与故事结合产生出故事谜,与棋弈结合产生出棋谜,等等;与影视画面和声音结合产生出声像谜,它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加强了猜谜的形象性和趣味性,更加适合广大观众的需要,使猜谜和制谜活动,更加现代化,更有时代特色。这也是灯谜在不断创新的有力证明。

与灯谜不断出现花色谜的同时,字谜种类也出现了离合字、通假字、拼音字、方位字、形近字等灯谜品种。就连悬谜的方法也不断地创新:从最初写在彩灯之上供人猜射,到悬挂在绳索上,刊登在报刊上,播放在电视上,直至如今在网络上都可以进行猜射比赛。20世纪70年代创造并兴盛的灯谜函寄汇猜,为灯谜的创新和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在谜目上,也在不断地创新着,从猜“××一”“××二”到“××连××”,“××冠××”直到当今网络灯谜出现的谜目“排球教练布阵用语”“车辆性能描述语”“自行车速度比较语”,甚至多达十八字的“汤宝如歌名连音乐用语,含香港著名音乐人”的谜目。谜面为十四字,谜底为六字,所标谜目的字数就占了总字数的47.3%。这样的谜目是否为谜人和广大群众所认可和接受另当别论,但它仍然是在创新。

在灯谜猜射的项目上也在不断地创新,从个人赛到团体赛,从混合赛到女子单打,女子团体(巾帼赛),少儿单打、少儿团体;成年组、少儿组,甚至有夫妻组,等等。在形式上有城际赛、省级赛、全国赛,并且走出国门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参加国际城际赛。在谜会的猜射方法上,从举手抢答到电子抢答器,从口答笔答到电脑键盘,从悬挂谜条到翻谜板到电脑投影显色,等等,都表现出灯谜的创新过程。

在灯谜创作的创新上,如宝鸡田鸿牛先生的“义勇军进行曲(央视栏目二)中华民族、同一首歌”,石狮徐建南先生的“寻根两岸赖‘三通’,首航牵动两地情(近代谜人)林桂舟”都是紧跟时代步伐,适应形势的佳作,这些佳作是显现出灯谜创新的有力佐证。

在对外展猜、对谜底兑奖上,银川市灯谜学会早就开始改进创新,一改传统的按题号找谜底地对底繁琐做法,制谜人员现场服务,按猜射者报底正确与否当场发奖票,解决了排队拥挤的现象,并给广大群众讲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灯谜必须立足传统。要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离不开传统,必须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之中,这也是灯谜发展的根系所在。灯谜更需要创新,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如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谜人立即就制出了抗震救灾的专题灯谜;北京举办奥运会,马上就制出了奥运专题灯谜;国庆60周年,就制作祖国建设新成就的灯谜;中央有关部门联合发出评选“100位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感动中国人物”的活动,宝鸡就举办了“庆祝建国60周年西北五省区灯谜邀请展”,其内容之一就是全国“双百人物”灯谜创作赛。这就起到了宣传教育的作用。灯谜紧跟时代的步伐,讴歌祖国和人民,讴歌新时代,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灯谜这朵绚丽的小花,定会在文艺的百花园中,绽放出浓郁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