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最爱听小蔡的笑声
22237200000012

第12章 占领制高点

方莹,女,江西婺源人。1978年出生,1995年考入北京医科大学。2000年到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曾任辛辛那提大学华人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

方莹出生在江西省婺源县一个国营垦殖场,那时父亲在垦殖场当农业技术员。方莹生在农村,却从来没有下过田,但她亲眼看见爷爷、奶奶怎么生活,怎么劳动。父亲那辈兄弟姐妹有7个,后来父亲出来工作,在婺源卫生局做副局长。

妈妈是城里人,当年随外公外婆下放,来到农村,妈妈念书不多。这事怨不得妈妈。外公外婆说,我们念了那么多年书,到头来还不是到农村干活!当时知识贬值,知识分子处境不好,对外公外婆刺激很大,不大主张妈妈念书。当时妈妈学习成绩特别好,见妈妈辍学,老师觉得可惜。

辍学的妈妈就去采茶。一个小孩子挣的工分顶一个大人。但没有读成书是妈妈的终生憾事,不过书都让两个孩子读了。方莹不用说了,妹妹读的是南京大学。妈妈与爸爸一直着力培养两个孩子,除了一般家长望子成龙的观念外,还有一种切肤之痛,一种还愿情结。

方莹非常怀念生她养她的家乡,婺源被称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家乡的茶山池塘,清秀灵动,但她最爱的还是家乡的人。她在农村和城市都生活过,对农村与城市人的差别感受深刻,农村人非常朴实,能够对你掏心掏肺,但城市人就不一样了,觉得农村人土、脏、穷,对农村人很看不起。

方莹从1984年开始上小学,直到高中,都在家乡婺源县读书,一直是第一名。班长、大队长、团支书,学生干部也是一路当过来。她就读的高中是省重点,升学率很高,她看到很多农村的孩子,吃穿条件很差,但是十分刻苦,学习成绩优异,考上大学的很多。

1995年,方莹考入北京医科大学。5年后,她拿到的是北京大学的毕业证书,这时北医已经与北大合并。在毕业典礼上,方莹非常荣幸地与北大校长握手留影,这是很高的荣誉,方莹被评为优秀毕业生,一个系一届只有一个或者两个,很难得。学习必须是前三名,还要看参加社会活动等综合素质。

医学院学制为5年。方莹一般都能拿到学校最高的奖学金。奖学金是一种很高的荣誉,是金钱无法衡量的。但对方莹说来,金钱对她同样重要。她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好,奖学金正好够学费,给家里减轻了不少负担。为了照顾在县城里的孩子,方莹的妈妈放弃了垦殖场里的工作,调到县里一个供销社当会计。可是,工作很不稳定,单位不景气,一直动荡不定,承包,改制,企业变来变去。妈妈后来不到40岁就下岗了,呆在家里,一个月只有90块钱补贴。再后来买断了工龄,给的钱也不多。方莹出国需要一笔不小的开销,大概得两三万块钱吧。当时家里刚买了房子,本来就借了不少钱,这时更是雪上加霜。出国留学的孩子中,有的家庭经济条件不错,不但不借钱,还从家里带来了不少美元。方莹到美国后除了维持自己的生活,还要往家里寄钱,后来妹妹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家里条件才开始好转。

方莹刚考进大学的时候,有点儿自卑。因为是小地方出来的,大学入学分数在同班同学中不算高。来到这所名校后才知高人多得是。她来自小县城,家里经济条件又差,穿着打扮无法讲究得起来,再加上留着一头短发,同学说她像个小男生。

但方莹心里憋了一股劲,自己一路都是沿着最优秀的轨迹走过来的,自然不甘心落后,哪怕是中游也无法接受。这种心态颇具代表性,在我国名校当中,如果打开学生的履历表,几乎个个都有闪光的记载,从小学开始,一路第一,有的考了第二名还要哭鼻子。班干部、三好学生、学科竞赛奖获得者、当地名人,一系列光环罩在头上。名牌大学是这些山南海北精英学子的聚集地。这些永远第一的孩子,来到名校,要重新排列组合,再分出个一二三,仍然区分出学习尖子,中等生,当然还有差生。然而让这些学生接受差生,哪怕是中游位置,恐怕心理这关很难通过。但这是必然规律,是不得不接受的现实,任凭自己如何努力已无法改变,现实就是如此严峻。从巅峰位置一下子跌入低谷,从众人的焦点被抛到无人关注的角落。这里有学生的面子问题,而且还牵扯家长的面子,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对自信心的挫伤,有的学生过不了这一关,郁闷,烦躁,睡不着觉,神经衰弱,或患上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甚至还有的因此而轻生,这些情况也时有所闻。

在名校之中仍然保持领先地位的学生当然是众多学子中的佼佼者,幸运者,方莹就是其中的一个。她善于学习人家的长处,看人家什么地方做得好,自己有什么不足,调整心态,努力学习,第一年就排名第二,以后每年都是排名第一,这个地位再也没有动摇。方莹觉得学习没有什么难度,只要用功,肯定能考得好。学医不像理工科,不要计算之类,但背的东西很多,她的记忆力很强,这是她的优势。大学不像高中。高中时老师对学生的管理是全天候的,不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但到了大学,这一切完全变了,时间全交给了学生,自己怎么安排,无人过问,全由自己支配。上自习完全凭自觉,教室离宿舍不算近,有的同学偷懒,不愿到教室上自习,呆在宿舍,学习时间很难保证。

在努力学习的同时,方莹还热心做社会工作,比如组织活动,出黑板报。每年都做为学生代表上台发言,锻炼了口才,培养了敢于出头露面的勇气。当前,在一些大学生中,有一种不太好的风气,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还专好挑别人的毛病,总嫌别人干得不好,但让他自己去做,又会表现得十分不屑。方莹不喜欢这种作风,与其抱怨,还不如自己出面去做,这叫身体力行。她在学生会做过干事,校学生会的宣传部长,还当过班里的团支书,在老师和同学中很有威信,在校期间入了党。出国以后,她把党的关系转到父亲单位,但父亲单位一直没有收到,党费也就无处可交,现在连档案也不知道弄到哪里去了。

大四时,方莹感觉学习已经不像低年级那样紧张了,于是投入托福和GRE备考之中。其实,出国对于方莹来说是赶潮流。她的高中阶段是在县城里度过的,那里信息闭塞,哪里懂得出国这码事,到大学以后,看到别人忙着出国,而且有一部分人是“蓄谋已久”,从念大学第一天起就做好了出国的准备。她动手算是比较晚的。名校出国的很多,首选自然是美国,不光优秀大学多,而且给奖学金。

方莹的毕业成绩是年级第一,可以保送清华大学读博士,但这时她更想出国。不过出国有很大风险,假定出不去,那么原本可以得到的一切都将烟消云散。对于自己的实力,她有充分的自信,在同学中也有公论,有人说,你出不去谁还能出去?不过这种话不能全信,出国不是高考,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靠的不仅是一张考卷。不是学习好就有绝对的把握。出国有很大风险。不过关键的时候一定要把握住机会,因为机会不会很多,擦肩而过非常可惜,可能一生中再也没有第二次了。

GRE考试是对人的能力的检验,也是对人的意志与耐受力的极限测试。在经过了不短时间的准备后,方莹就要参加考试了。头天晚上,她怎么也睡不着觉,觉得这次考试太重要了,太关键了,压力很大。她想,在考场上必须有充足的精力,才能发挥得好,因此必须睡好觉,可越是着急,越是睡不着,只是临天亮时迷糊了一个多小时。考场上自然打不起精神,只考了2080,其中数学部分竟没有做完,实事求是地说,GRE笔考得到这个分数已经不低,但方莹认为这次考试是自己的一个败笔。托福成绩很不错,640分。

大学对人生来说是个很重要的阶段。5年书读下来,优异的成绩使方莹十分自信。在大学期间,她一直认为自己的专业很重要,现在仍然认为一定要把博士拿到手。她在2002年回了一次国。在方莹的家乡,母校让她做了一次报告。打出的横幅写明的是留美博士方莹。方莹说只是博士候选人,刚通过资格考试,正在攻读博士,学位还没有拿到手,爸爸妈妈都希望她拿到博士学位。她知道,博士,尤其是留美博士在人们心中的分量。

但方莹现在觉得博士在她的心目中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对人生未必有太大的好处,人的一生不能被许多条条框框所束缚,更不能为虚名所拖累。这是她来到美国最大的收获。在国内念书时,总是一级一级往上爬,一直爬到最高位置。可是来到美国4年中,方莹觉得学位并没有想象得那么重要,成功的人不一定有多高的学位。比尔·盖茨就连大学本科都没有读完。国外机会很多,成功的表现形式也很宽泛。社会就是一所大学,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在大学时背过的那些药理方面的东西,过了一段时间已经忘得一干二净,更谈不上实际应用。现在想想当时实在没有必要下那么大功夫,当然大学那段时间也有很大收益,这就是培养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比如考试抓重点,还有自学能力,只要把学习方法,怎么学习掌握了,这个大学就没白念,就算合格大学生。具体的知识并不显得多么重要。

不过,方莹说自己当时还是蛮功利的,什么都想得第一。但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自信,一种志气,当然必须有能力做后盾。给方莹一个明确的人生定位,就是人们常说的人生坐标。因此她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灰心,不断进取,占领人生的制高点。

前一届的中国华人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届满到任。他打电话问方莹对主席位置有没有考虑,为什么找到方莹?过去方莹经常往学生会网站上发E-mail,提了不少意见和建议,热心学生会工作,引起了主席的注意。

后来方莹真地当上了主席。这是一个苦差事,本来完成学业已不容易,主席这份工作,占去了她很大一部分时间,但她感到很充实。经常在网上看到有人说留学生寂寞、孤单,但她从来没有这种感觉。

在学生会工作,大大拓展了方莹的视野,也扩大了她的交际面。她要和学校里的领导打交道。这样就可以了解美国人的风格,思维方式和办事原则。她觉得美国人办事很规范,而且能做到一视同仁。原来她只接触系里的人。现在能够接触不同层面的人。特别是搞活动的时候,需要拉赞助、租场地、请老师、请主持人、请演员。这样便结识了不少的外国人、中国人,其中很多成了交情很深的朋友。

笔者在与众多留学生交谈中得知,留学生的生活非常紧张,并非是经济原因,因为有足够的奖学金保证读书的开销,经济并不拮据,主要还是来自精神方面的压力。此外,学业与实验压力不小,在美国拿一个学位并不轻松。美国的导师叫老板,现在中国也这么称呼了,为什么叫老板,老板就是雇主,是给你发工资的人,也就是你的主宰,上课很重要,考试必须通过,但实验更重要,而且老板对此更为看重。因此留学生对实验都是兢兢业业,小心翼翼,唯恐出现闪失。这既是一种科学态度,同时也是一种责任。有时甚至很晚还要到实验室走一遭,实在放心不下。所以这些留学生对从事社会工作的同学,哪怕是志愿理发者,都表现出足够的尊重,是学生会给留学生来了方便,带来了欢乐,也带来一种归属感、依托感。毕竟是一级组织。但问到为什么自己不参加社会工作的时候,他们表示,一是兴趣方面的问题,不大愿意做人的工作;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时间。大部分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已经不堪重负,再拿出时间做社会工作,恐怕力不从心。

因此,笔者十分尊重这些从事学生会工作的中国留学生。他们学习与实验的压力绝对不少于其他任何一个留学生,而且这个工作得不到任何实惠,更没有一分钱的报酬。看得出,这些留学生功利色彩并不浓。当然,他们有做社会工作的兴趣、热情,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与此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才能。这些是其他同学感受不到的。

在方莹的任期,干得最大的一件事,是组织了一次抗议活动。

有一个美国房地产开发商,准备在市中心承建一个社区,公开声明不租给中国人,华人不许入内。

消息一出,立即引起辛辛那提华人的强烈愤慨。辛城华人组织发起了抗议活动,责令开发商公开道歉。

辛辛那提的华人组成了一个比较大的抗议团体,参加者有中美协会,有大学的学生会,有中文学校,还有华人基督教会等等。抗议引起了官方的重视。辛辛那提市政厅举行了一次听证会。副市长,议员参加了听证会。因为在美国的华人白天要上班,参加听证会的华人并不太多。方莹组织了很多学生到市政厅参加听证会,把整个会场都坐满了,显示了强大声势。听证会结束后,辛城的华人组织领导非常感激辛辛那提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会,是学生会为辛辛那提的华人壮了声势。试想,本来是华人抗议,召开听证会的时候,到场的华人寥寥无几,声势不大,说服力肯定也会大打折扣。有华人律师当场对方莹表示,如果今后你们遇到什么法律问题,我们可以提供法律援助。

最后市政厅通过了一个提案,对承包商的行为表示遗憾,并对他所承包的工程做了限制。

据方莹的观察,一些在美国的中国人,只管自己的事。只要有工作干,有不算多的收入,也就满足了,与己无关的事很少过问。另外,华人能攒钱,让孩子上个好学校,学钢琴、打网球、跳芭蕾舞,对自己自我价值的实现反而不关心了。公益事业做得很少,赞助、捐赠不多,因此整个华人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自然不会大。

但是也有一些在美华人,很关心祖国。方莹说她曾经想过自己将来有钱了,就成立一个助学基金会。她在学生会的工作期间,接触过一个由在美华人组建的海外华人助学基金会。这个组织已经具备相当规模。有一套系统透明的募捐,捐资助学办法。他们的工作人员全都是义务劳动,捐款百分之百用于基金会募捐活动和助学建校。通过他们,捐40美元就可以供一个中国学生上一年学。方莹现在每年捐助两位学生,还在学生会活动时搞过一次募捐活动,捐给海外华人助学基金会。

美国大学的医学院属于理学院,或者称为科学院,所以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医学院的目标是培养科学家。只要拿到博士学位就可以称为科学家。科学研究是崇高的,作为一种职业,对女孩子也是很好的选择。但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并不轻松,竞争是很激烈的。在生物医学领域教授搞科研需要庞大资金做保证,要拉赞助,向国家申请,所以老板很辛苦,压力也很大。在这里做实验的学生也很辛苦,学业与实验的压力同样大,当然这里的奖学金比工学院高很多。

方莹觉得自己所做课题不太理想,她的研究方向是细胞信号传导。这是非常基础、非常微观的东西,而且看不到所研究的对象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价值。现在发表的文章,十几年后再看,有没有价值都很难说,可能是垃圾。一个人如果想终生做科学研究,就要认真读书,踏踏实实地做实验,而且要耐得住清苦。但是,并非付出辛苦就会有收获,还有其他各种因素,更何况还有不可捉摸的机遇的存在。更深层次的反思让她看清了问题的关键,自己的爱动的个性与成天呆在实验室并不十分相符,而且搞科研并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她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同时,开始留意与寻找别的机会。

现在,她似乎找到了答案。最近她有幸接触到美国金融服务业的业内人士,深深为此行业所吸引。美国的金融行业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它的金融服务业也是最完善,成熟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在金融领域要与世界接轨,就必须向西方国家学习。在金融服务行业这个领域,可以说是接近于零。中国的庞大市场已成为诸多国际金融集团的目标。这对于美国金融服务业内的精通金融知识,具备丰富经验的华人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与西方人比,他们在中国有地利、人和。现代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趋势是国际化、个性化、平民化、透明化。这些决定了金融服务业将有长足的发展;在中国则是从无到有,更有一番广阔天地。

她说另外一个原因让她钟情金融服务行业的是:在这行利用你的专业知识帮助一个家庭理财、增财、合理避税,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不像做科研,不知道自己经年的研究成果何时能造福人类。现在,她正在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与实践金融。在不久的将来,她会考虑全身心地投入。

方莹是在去年结的婚。老公也是个留学生。两人都是2000年来美国的。他已在另一个城市工作,干的是计算机工作。方莹很感谢她老公对她的支持,无论是在生活中、学业上,还是在社会活动中。他们都热爱运动,不过一个爱踢足球,一个着迷羽毛球。作为舞蹈爱好者,最近方莹又组建了一个新的学生组织——辛辛那提大学社交舞俱乐部。在这里,一大群舞迷们不出校门就能免费学习华尔兹、恰恰、探戈……方莹觉得在博士学习最后一年,还找上一个俱乐部主席来做。社会活动使自己忙了不少;不过还是很值得,在辛大能留下一个自己创建的社团,还是很有意义的,而且另外一个成就是老公从舞盲变成舞迷了。

方莹现在还留着“小男生”的发型,但现在这种发型在国内的女孩子中已经很流行,应该说,方莹是先驱。方莹活泼、潇洒,很有活力。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方莹都是一个优秀学生,或称为尖子生。她整个的求学过程中,一直处于这种位置,特别是大学期间,很多大学生说,在大学拿好成绩很难,光靠聪明是不够的,需要很大的自制力,刻苦努力,方莹能够在众多优秀人才中保持第一的地位实属难得,因而也更增加了她的自信,她相信自己的人生位置。方莹的发展又是多方面的,社会工作占去了她很大的精力,但她合理安排时间,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其实这与她在国内学校中做社会工作是一脉相承的。因而笔者感觉,在这批留学生中,她更显得成熟,更有见解,也更老练,这是社会工作对人的锻炼。现在她即将拿到博士学位,但做出了转行这种大胆的决定,出人意料吗?也不尽然,她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人,她的选择肯定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