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城里的兄弟
22234200000047

第47章 刘巧儿后传

村头,树下,一个满嘴没牙的老太太拄根拐杖正向远方眺望……

她再也走不到村外的那个小桥边去了。五十多年前,开大会、领棉花、送纺线……她曾多少次走过那个流水潺潺的石桥啊!现在,虽已老眼昏花,她却在眺望着一个更远的地方……她目光的尽头,正是儿子和孙女每次出外打工时背影消失的地方。

听人说,儿子是去了煤矿上挖煤;至于孙女,究竟是在饭店洗碗还是在纺织厂做工却没人知道。

就这样一直站到天黑。就这样让自己在傍晚的朦胧里成为一个耸立在路边朽树的剪影?回家还不是孤独。你问赵柱儿?他早死了。现在就只剩下自己,走这条路了……想当年,她挎着装满棉花的小竹篮,牵着赵柱儿的手,一脸抑不住的喜悦,把一张张大红的奖状捧在手里,在这条小路上,像花一样,绽放过多少人生的精彩……这条路,落满了她人生的梦想,让天黑去,走这条路她不用眼睛……

就把刘巧儿走成了刘大婶。又把刘大婶走成了刘奶奶。现在,人们是不是都快把她遗忘了呢?

往事如昨。后来就吃食堂。后来就“大跃进”,但即就是再后来的农业学大寨,她刘巧儿和赵柱儿哪样事儿又不是走在最前头?哪年又不是模范?哪年又不得一条毛巾(有时是一个搪瓷脸盆)和一张奖状啊?再后来,那件不幸的祸事就发生了。当时,正是“决战村西大坝一百天”的关键时期,为赶工期,赵柱儿带领20名突击队员没黑没明挖土方,一不留神,就发生了塌方——就是从那时起,赵柱儿光荣负伤,成了一个瘸子和英雄……

哎,屋漏偏逢连阴雨,谁会想到好好的日子会过到头好好的生产队会解散啊。就分田到户种责任了。也有人家的日子过得又吃肉又穿袄的,他们却过得越来越凄惶了。怪只怪柱儿的腿太不方便,别说出门做个小买卖,连自家那几亩责任田都种得费劲吃力……一开始她和柱儿还把那些奖状荣誉证书什么的宝贝似的在墙上挂着,在箱底放着,但慢慢地,那些东西就越来越少,到现在都快失散完了。

失散了就失散了,身外之物,在乎什么。这辈子让她最最痛心的事就是把两个孩子的前程耽误了。为了不影响生产,多干点活儿,他们在三十过后才要了孩子。实在太晚了。分田到户种责任田的时候他们的大孩子才读高中二年级……日子过得难啊!当一个人觉得他的穿衣吃饭都快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的时候,上学读书显然也就成为不那么重要的一件事了。而他一从学校回来,立马就成家里的顶梁柱了。二小子从小帮他爹干活多,学习一直就不好,高中没考上就出门打工去了。紧接着就是给那两个小冤家定亲娶媳妇那件头痛事了。说起这事,还真多亏人家王寿昌帮忙了,要不是他那么慷慨地雪中送炭,她能那么顺当地把儿媳妇一个个娶进门吗?

她真是做梦也想不到:原来他寿昌伯大好人一个啊!寿昌他哥第一次从台湾回来,给全村人都买了礼物?她家当然也不例外,收到了一大包点心。第二次回来,就给村里装了路灯,给大伙儿把自来水都通到家了。村里人那个感激啊,就给他家立了功德碑……听人说:寿昌还动员他哥在村里投资办厂哩。那阵儿,就是她给两个儿子娶媳妇的时候,房子漏雨,却没钱修,柱儿急白了头,病在床上……寿昌知道了,说:活人不能让尿憋死!就出钱给他家把旧房翻修了……

转眼间就有孙女了。柱儿和寿昌却相继撒手人寰,去了。儿子和孙女们一出门打工,家里就只剩下她一个孤老婆,好冷清哟。最近几天,她倒是到村口去的勤了——她还不是操心儿孙们嘛……只要电视上一说煤矿上死人的事,她的心就直跳,只担心儿子在井下出事;而且,孙女说她这几天要回来,原来孙女把婆家找下了……

没过几天,孙女果然带着一个半大小子回来了。那孩子嘴也真甜,见了她只“奶奶奶奶”叫,她却总有些放心不下。一天背过那孩子,她问孙女道:“他爹干啥?”孙女说:“和我爸一样,打工。”又问:“家里几套房?”孙女说:“没有。”又问:“存了有多少钱?”孙女终于憋不住,笑了:“奶奶,瞧你都乱七八糟问些啥,俗不俗呀你?谁不知你当年和我爷爷的事……只要勤劳……”她却只叹口气说:“哎,傻孩儿,别再不懂事了,奶奶是过来人,啥事不知道……你知道奶奶这辈子跟你爷爷遭的啥罪吗?奶奶苦啊……奶奶可不想让你再走我的老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