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被诅咒的“石头”
22233800000082

第82章 求绣

王老太太从岗位上退下来不久,一转眼就老了。先是腿脚大不如前,走路明显吃不上劲儿。再就是脑子不好使,忘性强了,常常是来到一个房间做事,进屋却想不起自己要干啥了。不过,老太太的眼神好使,绝不像七老八十的样子。绣花,也就成为老人家每日的必修课。

老太太年轻的时候就会绣,大概是她那个年代姑娘家手巧的象征。后来工作忙也就无心刺绣,有些荒废了。丈夫早年病逝,她拉扯大孩子也就头发染霜。退休了儿女们也都成家出走,她正愁没法打发孤独呢,就从木箱底翻出老花撑子。绣花,把老人家的生活描绘得有了色彩。

绣法呢,就是最传统的针绣,也就是照样子搭配好各种彩线,一针一针细细地缝,一个个漂亮的布帘、电视罩、枕套就五彩缤纷地闯进眼帘。有喜鹊登枝,有鸳鸯嬉水,也有丹凤朝阳、龙凤呈祥。针脚细密,栩栩如生,深得老太太一族的喜欢。于是求绣者不少,王老太太都满口答应。

儿女们见老人家一天不停地忙活,家里有老太太们你来我往,老太太身上原有好几种毛病,这疼那疼的,现在也很少吃药了。儿女们高兴,公出什么的还帮老人家稍线,五颜六色的。有时还帮她画样子,找一些漂亮的图案供她选择、参照。

可是,近些年与王老太太不错的老人几乎都有了她的作品,另外也看她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了,就不再求绣。王老太太就想给儿女们也绣些,以前还轮不到这些孩子们得呢。大女儿得了一个有大红牡丹花的大台布罩,很是高兴,拿回家向丈夫一顿展示。丈夫鼻子哼了一下,说这没刺绣好看,太平,缺少立体感。老太太的儿子也得了个有着大孔雀的电视罩,那孔雀尾巴还闪着金光。儿媳妇看了,把嘴一撇,说早过时了,多难看,以后别让咱妈绣了吧。

王老太太哪知道这些,兴致仍浓,绣花不止,眼睛不但没花,还放射出奇特的光来。

大女儿把带红牡丹的大台布蒙在屋正中的桌上,室内仿佛一下子生了辉。她家里来的大部分是年轻人,是先赞许后就找毛病,不是颜色不协调,就是缝得不平整了。大女儿就仔细地看,也觉得这的确不如十字绣“透亮”,不久就把台布拿到厨房用了。

儿子回家后,把带大孔雀的电视罩蒙在电视上了,尽管妻子没看上眼,可那是老人的心血。但过了一段,儿子发现妻子看完电视不蒙电视了,就跟妻子说,这彩屏就怕日光晒,不蒙可不行。

后来时间长了,儿子心粗,也就没注意什么,原来妻子蒙倒是蒙了,却是把孔雀翻过来蒙的!儿子见了,也没再说啥,也不想惹是生非。

有一天,王老太太到儿子家。儿子忽然想起什么,手疾眼快,一把将翻过来的电视罩扯下来说,妈,你看电视,看电视……一次,老太太有两种颜色的红线要没了,告诉大女儿出门给买来。一个多月后,大女儿也出门两次了,照往常早买了,这次却没买回来。老太太就问,你咋脑子也不好使了,是不是忘了?大女儿笑笑,嘿嘿,是记不起来了,实在是忘了。

缺了两种红色线的王老太太还绣,她用颜色相近的线替代,精心配线,针耕不缀。但人毕竟老了,病也找上来了,身体大不如前,常常腰酸背疼,打针吃药的也不大好使。最可怕的是,她的眼睛不知啥时花了,看上去充满着浑浊、疲惫、疑惑。儿女们劝她别绣了,好好养养身子。实际的潜台词没说出来,就是费劲绣些过时的、没用的,还不如好好休息一下,过几天清闲的日子呢。

王老太太的病稍好一些,能坐起来了,就把大女儿叫过来。她郑重地说,这门手艺我不能让它失传了,你好好跟我学,我死也就瞑目了。

妈,你可别说这不吉利的话,你好好活,奔一百还有希望呢。

嘿,那不成老古董了。

王老太太终于病重了,不吃不喝了好几天,在医院病房里不停地吊药。儿女们围在她身边扭曲着脸,心情沉重。老太太拉着儿女们的手,说我知道你们不喜欢我的绣,不用也好,翻过来用也好,娘理解,娘不怪你们。我要走了,总得有个“念想”不是?

儿女们眼泪在眼圈,说妈,等你病好了,再给我们绣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