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国学典故知识大全
22231000000006

第6章 《周易》《礼记》《尚书》篇

各得其所

【释义】每个人或每件事都得到了适当的安排,大家都满意。

【典故】《周易·系辞下》:“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故事】一次,有人送给郑国大夫子产一条活鱼。子产命手下把鱼放回池塘里。那个手下特别喜欢吃鱼,就偷偷把鱼炖着吃了。他对子产说:“我已经将鱼放生了。刚把鱼放下水时,它还懒洋洋的,一动不动。过了一会儿,它才慢慢地游起来,然后游开了,消失在水里。”

子产听后,高兴地说:“鱼到了它应该到的地方。”

那个手下告别子产后,出来对人说:“谁说子产聪明?我今天骗了他,他还以为是真的呢。”

美轮美奂

【释义】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典故】《礼记·檀弓下》有记载:“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

【故事】晋文子赵武家有一座别院新落成。晋国大夫张老去祝贺时,大声说:“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在场的人听到此话,都十分惊讶。谁知道,晋文子立即将他的话接上:“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于九京也!”

半途而废

【释义】比喻做事有始无终。

【典故】《礼记·中庸》中有记载:“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故事】在东汉时,河南郡有一位贤惠女子,大家不知她叫什么名字,只知道她是乐羊子的妻子。

一天,乐羊子在路上捡到一块金子,回家后把它交给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向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因为名字令人厌恶;也不吃别人施舍来吃的食物,宁可饿死。更何况拾取别人失去的东西,这样会玷污品行。”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非常惭愧,把那块金子扔了,又到远方去寻师求学。

一年后,乐羊子归来。妻子问他为何中途回家。乐羊子说:“出门时间长了想家,没有其他缘故。”妻子听罢,操起一把刀走到织布机前说:“这机上织的绢帛产自蚕茧,成于织机。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有一寸长;一寸寸地积累下去,才有一丈乃至一匹。今天如果我将它割断,就会前功尽弃,从前的时间也就白白浪费掉。读书也是这样,你积累学问,应该每天获得新的知识,从而使自己的品行日益完美。如果半途而归,和割断织丝有什么两样呢?”

乐羊子被妻子说的话深深感动,又去完成学业,一连七年没回过家。

嗟来之食

【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典故】《礼记·檀弓下》中有记载:“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故事】春秋时,齐国发生严重的饥荒,很多人被活活地饿死。贵族钱敖想发点善心,在大路上摆上食物,准备施舍给饥饿的人群。有个难民经过时,他傲慢地喝道:“喂,来吃吧!”谁知道,那难民宁愿饿死也不愿意吃他这嗟来之食。

苛政猛于虎

【释义】指残酷压迫剥削人民的政治比老虎还要可怕。

【典故】《礼记·檀弓下》有记载:“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故事】孔子和学生经过泰山时,看到一位妇女在墓旁痛哭。孔子去询问那个妇女,才得知她丈夫与儿子都被老虎吃了。孔子叫她赶快走,否则也有被老虎吃掉的危险。那妇女说,她是因这儿没苛捐杂税才从外地逃到这儿的,情愿被老虎吃了也不愿意去别的地方。孔子感慨地对学生说:“你们看,苛政猛于虎也。”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释义】指细微的失误,可导致巨大的差错。

【典故】《礼记·保傅》有记载:“《周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故事】西汉时,赵充国奉汉宣帝之命去平定西域的叛乱。见叛军军心不齐,赵充国采用招抚策略,使得大部分叛军投诚了。可是,汉宣帝命他出兵。结果,赵充国出师不利。后来,他按皇命收集军粮,又造成了叛乱。赵充国感慨地说:“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啊!”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释义】宽严相结合,是周文王和周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现在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

【典故】《礼记·杂记下》中有记载:“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故事】周朝时,民间有一个祭祀百神的“蜡”节。孔子带着子贡去看热闹。子贡担心百姓只顾玩乐而会有危险。孔子对子贡说:“百姓成年累月在田间劳作,让他们放松一下,有张有弛,这是周文王与周武王定下的规矩。这便于更好地生产。”

进人若将加诸膝,

退人若将坠诸渊

【释义】加诸膝:放在膝盖上;坠诸渊:推进深渊。指不讲原则,感情用事,对别人的爱憎态度,全凭自己的好恶来决定。

【典故】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下》中有记载:“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

【故事】晋朝时,河内主簿向雄与郡太守刘淮关系不好。后来,向雄当了黄门郎,刘淮当了侍中。两人相见如同路人一般,谁也不搭理谁。晋武帝下令他们讲和。向雄说他们已经恩断义绝,无法沟通,并说:“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

生灵涂炭

【释义】指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典故】《尚书·仲虺之诰》中有记载:“有夏昏德,民坠涂炭。”

【故事】后燕和后秦联合攻打前秦,前秦国都长安被包围。苻坚不得不退到五将山,等待有适当机会重新再来。后来,苻坚被后秦活捉处死。苻坚的儿子苻丕一直驻在邺城。前秦幽州刺史王永听说苻坚已经死了,就请苻丕到晋阳。在王永等人的拥护下,苻丕当了皇帝。苻丕当上皇帝以后,加封王永为左丞相。王永写了一篇公告,想号召前秦军去讨伐后秦和后燕。公告中说:“自从先皇(苻坚)被害,国都长安沦陷后,国家就开始一蹶不振。老百姓好像生活在泥沼和炭火之中,十分痛苦。”各地官员接到这份召告以后,就要派出兵马到临晋会师,准备作战。可惜,后秦军实在太强大,王永无法获得胜利。不久,前秦就被后秦消灭。

同心同德

【释义】指为同一个心愿,同一目的而努力。

【典故】《尚书·泰誓》有记载:“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故事】商纣王宠信妲己,过着酒池肉林的生活,对反对者实施挖心或受火烙之刑。老百姓被逼得活不下去了。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时,在盟津会师各路诸侯,举行了誓师大会。周武王说:“将士们,请听我说!善良的人做善事,只怕时间不够用。凶恶的人行起恶来,也怕时间不够用。现在商纣王荒淫无道,把大臣当成贼人,把朋友当成仇敌。说自己代表天,作恶多端却无所畏惧。老百姓只能祈求上天让自己远离他。从前夏桀很强大,但是倒行逆施,上天就派成汤来将他流放。今天他们虽然有千万人,但是离心离德,我们虽然只有十个人,但是同心同德,上天一定会看见百姓的心愿、一定会听到百姓的声音。请让我们为老百姓讨伐他,请让我们把成汤的事业发扬光大。”

周军势如破竹,在牧野打败强大的商军。商纣王自杀,商朝灭亡。

恶贯满盈

【释义】形容罪大恶极已经到该受惩罚的时候了。

【典故】《尚书·泰誓上》:“商罪贯勇,天命诛之。”

【故事】商纣王暴虐无道,激起老百姓极大愤慨,诸侯们也认为他不像治国之君。西伯侯姬昌主张实施仁政,反对暴政。纣王把他抓了起来。后来,姬昌的儿子姬发联合诸侯起兵,讨伐商纣王,大军渡过黄河,向商都进发,在牧野与商军打了一场大仗。

姬发领兵进攻纣王前,曾对全军发表誓言,列举了商纣的种种罪行,说商纣所做的坏事已经到头了,他罪大恶极,应该受到惩罚,号召大家齐心协力,为民除害。

结果,姬发所率的仁义之师深得老百姓拥护,迅速击败商纣王。商纣王被迫自焚而死,商朝也灭亡了。

爱屋及乌

【释义】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关心到跟他有关系的人或物。

【典故】《尚书大传·大战》有记载:“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

【故事】商朝灭亡后,周武王面临怎样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问题。因为这些人如果不能得到妥善安置,局面就难以迅速稳定下来。周武王心里没有谱,有些担忧,决定召见姜尚商议一下对策。姜尚到来后,周武王问他:“我该怎样对待他们呢?”姜尚回答说:“我听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带喜爱他屋边树上的乌鸦;如果憎恨那个人,就连带夺来他的仆从家吏。全部杀尽敌对分子,让他们一个也不留,您看怎样?”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释义】一点点小火星可以烧掉大片原野。比喻开始时微小,但有远大发展前途的新事物。

【典故】《尚书·盘庚上》中有记载:“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

【故事】明朝万历时,首辅大臣张居正起用名将戚继光练兵抗击倭寇侵略,起用潘季驯负责治理黄河的洪水。少数民族地区发生叛乱后,张居正认为是贪官与无赖所为,起义军的力量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下令惩治贪官无赖。果然,他迅速平息了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