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过目不忘的记忆法
22230600000017

第17章 敏锐的观察,是过目不忘的重要保障(7)

2.逐步培养和练习智能化的观察方法

人们在进行观察过程中,总是离不开一系列的操作方法。如观察气候的变化要进行记录,观察农作物的生长,要进行栽培;观察儿童骨骼的成长,要进行定期测量。如果没有这一系列仔细的操作方法,观察就不能实施。通常说,操作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动作化的操作,如我们生活中的写字、绘画、吹笛、弹琴、拉锯、劈柴等,主要借助人机体的骨骼肌肉的运动才能实现的。另一种是智能化的操作,是借助于言语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的方式,通过人们的学习而逐步培养、练习而形成的。如一个学生在阅读、解题、计算、作文方面的能力,就是学生在长期学习活动中形成起来的专门智能化的操作方法。由于智能化的操作方法是属于在头脑中进行的认识活动,所以它相较于动作化的操作方法,又具有合理、完善等优点。因此,智能化的操作方法,是每一个观察者必备的素质条件之一。

正因为智能化的操作在观察中作用显著,所以,许多心理学家都重视研究它。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曾经反复说明:智能的活动是一个从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心理活动的转化过程。按照加里培林的理论,当智能活动达到最后的阶段,其结果是智力活动高度压缩和自动化,并且不需要意识的参与而进行智力活动的阶段。一个观察者,如果逐步培养和练习用智能化的操作方法进行观察,那么,他必然会加快记忆速度,早日成才,无论在学业上,还是在事业上,都会取得卓越的成果。例如:我国东汉时期的伟大科学家张衡,一生刻苦学习,智力过人,他不仅发明创造了观察天象的天文仪器——浑天仪,还十分精于计算。他认为大地绕天球一周是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这和现代科学测量,地球绕太阳一周需要365.2416天,基本是符合的。仅从这一点上就足以说明,张衡观察事物的智能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四、写好观察笔记

良好的观察不仅需要具备迅速、精确感知事物的技能,为了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以便确定进一步观察的具体任务,在比较长期的观察过程中,还必须经常进行整理和总结工作,在观察结束时还应做出全面的、系统的、书面的或口头的总结报告。这样既能帮助巩固观察所获的知识,也有助于以后的观察。然而,为达到这种目的,必须及时写出观察笔记,为总结和整理观察情况提供素材。

1.写笔记是观察者不可缺少的工作方法之一

科学和艺术上的成功,绝不是一天或几天内就能实现的,必须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必须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和思想积累。为实现这种积累和准备,光靠记忆是不可行的。人的记忆力总是有限的,过目成诵者虽然有之,但时间长久了他也会印象淡漠。笔记是观察者记忆的拐杖。历史上很多学者都重视观察,也十分重视写观察笔记。从他们成功的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出笔记对于成才是具有重要价值的。例如:达尔文随“贝格尔号”考察船环球考察,记录下来50多万字的珍贵资料,厚厚的18大本,这正是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原始材料。我国古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了写《本草纲目》,手抄笔录的材料有1000万字以上。这些事例充分说明,把观察的结果用笔记形式记载下来,为工作和创造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2.笔记的内容和形式要多样化

我们常见的笔记形式多种多样,有读书笔记,有思考笔记,也有观察和实验的笔记。有观察札记,有观察结果,也有观察日记。例如:列宁关于哲学的三大本笔记,是在阅读黑格尔、费尔巴哈等哲学家著作时写的随感,有摘录的片段原文,有对原文的赞许或批判,以及自己的独特发挥。我国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几乎走遍祖国的名山大川,每天都记下当天的见闻,既有文学价值,又有科学内容。我国著名气象科学家竺可桢数年如一日地写观察物候现象的笔记,一天不停,他能从海棠花开放不同时间的细微差别中,发现气温的变化情况,揭示气候的历史变迁趋势。

3.写笔记的作用

写观察笔记,不仅能起到帮助记忆的作用,而且还能起到促进大脑思维的作用。大脑相当于一部信息处理机,观察笔记相当于一部信息储存器。在记笔记时,大脑和笔记相联系,相当于处理机与储存器的接通,它们相互作用,有时会使思想十分活跃,如果长期写观察笔记,就会产生连续的刺激作用,有时会出现特殊的效果。历史上很多名人的创造半成品都是产生在观察笔记中的。例如:伟大的法国科学家法拉第关于磁能生电的思想在轰动世界之前的很多年,就已写入了他的笔记。英国卓越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在出版《物种起源》的很多年之前,就在笔记中写下了进化论的基本思想。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也是形成于他的大量笔记之中。因此说,观察笔记是人们创造性劳动的记录,是成功的结晶。只有写好观察笔记,才能帮助有志者登上成功的高峰。

五、注意观察的节奏

我们知道,无意观察不用付出更大的意志努力,不易疲倦,但倘若我们单凭它去从事某种工作,那么不仅工作会显得无头绪,存在着盲目性,同时因为无意观察是从兴趣出发的,所以一旦工作中出现困难和干扰,失去兴趣,那么这种观察也自然维持不下去。因此必须结合有意观察,工作才能完成得更好。

我们知道,有意观察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如果一直有意观察下去,往往需要紧张地努力,精神高度集中,时间久了,会使人感到疲劳,一旦超过了身体允许范围,就会引起各种疾病,最后终因身体支持不住而倒下去。因此必须用无意观察来进行调节,这样才能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

所以,我们在观察中必须学会把无意观察同有意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发挥无意观察的调节作用,又发挥有意观察的专一作用。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观察互相转化常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况。

1.不同对象

随着观察对象的不同,无意观察与有意观察互相转变着。例如:当学生看着老师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他们有意观察的是黑板上的字,对于旁边的墙壁、挂图以及其他物品都是无意观察的。但是在另一种情况下,当老师讲解挂图时,挂图就成为观察的对象,黑板上的字又成了无意观察的对象。这就是说,由于观察的对象和背景不是固定不变的,无意观察和有意观察也必须不断地转变。

2.不同年龄

由于人们的年龄不同,无意观察与有意观察要有不同节奏的互相转化。因为,有意观察必须付出巨大的意志努力,不能一直保持很久的时间。据有的外国心理学家观察的结果表明:5岁至7岁的儿童能聚精会神地注意某一事物的时间平均是15分钟左右;7岁到10岁是20分钟左右;10岁至12岁是25分钟左右;12岁以后是30分钟左右;而成年人是60至100分钟。根据这种生理特征,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必须使有意观察和无意观察有节奏地互相轮换。一般说来,小学儿童在每一节课中,正常条件下平均每次能保持10至20分钟的有意观察性教学;成年人每节课45至90分钟。在紧张而努力的有意观察之后,教师就要运用直观教材、有兴趣的语言或其他方法来引起儿童或成年人的无意观察,以便减少疲劳,巩固学习成果,提高记忆的牢固程度。

3.不同时间

许多成名之人,也都十分注意在不同时间内使无意观察同有意观察互相转化,做到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例如:马克思钻研理论疲倦了,就做数学题。列宁学习疲倦了,就打打秋千,散散步。爱因斯坦在工作之余,就弹钢琴、拉小提琴,或拿起望远镜遥望奥秘无穷的夜空。正因为这些伟人都注意保持时间上的弹性,才能有效地工作,持久地奋斗,才能为人类多做贡献。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看到这种情况:在不同时间内,往往由无意观察开始,在有意观察中结束。例如:古希腊最杰出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对数学、物理、天文和机械工程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据记载,叙拉古国王希罗让工匠做了一顶金冠。这顶金冠做得十分精致,而且重量也与原来给的金子相等。但是,国王却起了疑心,怀疑工匠在王冠里掺了银子。他命令阿基米德在不损坏王冠的条件下查明真相。阿基米德接受这个难题后,朝思暮想,反复观察,但百思不得其解。一天,他在洗澡中无意观察到身体排水的现象,得到了重要启示。他不仅根据这一原理解开了王冠之谜,而且在进一步有意观察之中创立了液体静力学的原理——阿基米德原理,并写了一部《论浮体》的名著。时至今日人们还是根据这一原理制造各种船只,不仅有漂洋过海的万吨远洋巨轮,还有探索海底世界的潜艇等。

由此可见,阿基米德这种由无意观察转化为有意观察的实践,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只要善于运用无意观察和有意观察互相调节的方法,就会保持精力上的旺盛优势,不断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从而去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