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为了心中的梦想
22225300000018

第18章 修筑照相机历史的长城

易威最大的梦想就是将来能建成一个照相机博物馆,里面放上他用实物书写的一部照相机发展的历史,犹如一道万里长城,展现在世人面前。

他的梦想绝不是妄想。从17岁开始,至今他已奋斗了46年,头发由黑变白。收藏的照相机有500多台。

这500多台照相机多吗?可能有人会一哂了之。那就算它少吧,但它却要涵盖照相机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重要历史阶段。

易威带我走进了他的收藏室。400余台照相机紧密而有序地排放在4个柜子里。10余平方米的藏室,只剩下中间一个工作台,上面摆放着钻床、卡盘等工具和各种照相机的零部件,很像一个修理照相机的工作室。这里丝毫没有宫殿般的感觉,有的却是一种神圣的气氛。

主人开始向我介绍这4个柜子的编排顺序。大致是按照相机的诞生年代和发展阶段摆放的:自1839年发明照相机以后的古典相机;蔡司系列及罗伯特科系列的老式自动卷片、机械发条的机器以及各国仿制品;立体机、镜(头)间快门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系列;早期的现代电子照相机的各类机器。这其中有1839年以来的银版相机,湿版相机,立体相机,以及国产的红旗、东风、58—l系列,康太克斯系列,禄来系列相机等。另外的100多台照相机没有放在这里,显然是因为面积有限。像英国产的大机器,光脚就有4米高,一个镜头有二三斤重。还有的太老太旧的照相机,像法国的达盖尔,木头都已经朽了,这些相机都有待修复。

易威说:要用这些照相机来涵盖发展史还不够。他粗算了一下,大约还需要400余台,凑足千台相机。用千台相机涵盖浩翰的照相机发展的历史是谈何容易。这就需要高度的概括力。别人可能是用十几台或几十台来说明问题的,那么他只能用几台或十几台去做。概括力来自对照相机发展的深刻了解。仅凭这些相机和中文的有关资料远远不够。他想方设法,搞到了许多相机生产大国的原版配套资料,并慢慢学习,看懂了英、日、德、法、俄文的原版资料。

丰富的收藏与简陋的家居形成对照。他的家具基本是孩子们淘汰下来的,破旧的书桌上,放着一摞摞珍贵的资料、书籍。他从中抽了几本原文版的书给我看:都说德国是单反相机的始祖.许多书都写着德国1936年制作了第一台单反相机、其实不然,前苏联在1934年至1935年就已经制作出了单反相机,比德国早一两年。这很可能是由于一些政治原因或观念问题造成的。博物馆的建成,将用实物和资料有力地证明事实真相。

莱卡和康太克斯曾经是德国早期的两大品牌。易威从柜子上取出这两架当年1型的相机:取景器,一圆一方;过卷,一在上一在下;快门,一上下移动,一左右移动;底盖,一插片,一全部打开,几乎没有相同之处。可见当时的品牌竞争、市场竞争有多么激烈,各自在用产品申明着己之所长。而竞争的结果,使两家全都发展起来,成为世界著名品牌。

按照常理,对于一种物品或者一个事物的发展史,一般或绝大多数是以文字为主来撰写它的历程。文字有许多长处。但对于照相机,却显露出诸多短处。照相机是高科技的产物,如掌间的玩物一般,却集中了机械、电子、光学等领域里高精尖的科技成果:那轻巧柔和的过卷感觉,那精湛高超的制作工艺,那清脆绵长的快门响动,那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很难或根本无法用语言来准确描述清楚。只有实物在手,你才能真切体会到那种感觉。

我问易威,搞这个专题能与您等肩的收藏家在中国有几个人呢?他说没有。那么在世界上呢?有照相机博物馆,但很少个人行为。照相机发源地在欧洲,当地的人搞收藏当然方便许多,何况欧洲人的生活水平很高,玩照相机的人也普遍。但收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仅有钱还不行,还要懂行,不是一般的懂;还要掌握大量资料,准确地确定目标;还要有坚定的信心。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也不难。但要把这“多”有序地排列起来就绝非易事。犹如燕长城、赵长城,哪怕数量再多上十倍,也无法与伟大的秦长城相提并论一样。今后,他要收藏的数量是少了,但都在起着连接作用,找到一台,就能连起一片。遇到这样的相机就一定要拿下来。所以,今后的投入会更多,耗费的精力也会更大。冲刺的时候是最考验人的毅力的。

尽管他看上去很有精神,走起路来还很有力量,但他毕竟是63岁的人了。开馆日期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知道。选址、地皮、建筑,都超出了他的能力所及。他期待着有人或者是某单位赞助,或有偿接管下来,以便把精力更集中地投入到相机的收藏上来。他不想出名,也不想图利。投资相机,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被很多人视为自杀性行为。它既不能升值,也不能保值。弄不好就葬送在手里。

但是,温故能知新。中国的照相机工业一直没有发展起来。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柯达并不是不能做相机。但它只发展胶卷,扬己之长。它出了许多型号的胶卷,什么110、126、620、825,等等,然后生产与之配套的相机,免费赠送给顾客。很好的相机谁也舍不得扔,推动了胶卷的消费。

尽管在生活上很拮据,但他从没想过发财。他曾经想过,在他的有生之年不一定能看到博物馆的落成,也不一定能筑成这座“秦长城”,但是如果有人对他下了那么大功夫收藏的相机发出感叹说,老易不易,这东西不能散呀,他也就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