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吐哈石油报优秀新闻作品集
22224800000058

第58章 “退休”生涯

记者尚书权

到了6月,华北油建一台有40年风雨历程的剪板机就该第4次报废了。

它迟早要报废,这是谁都知道的。可每当它要变成一堆废铁时,人们都感到揪心。机动员王金厚说:“它比我大一岁,给油田作的贡献比我多。”操作工田少堂的心情很不平静:“说啥也得让它和我一块儿退休。”每次都出于同样的原因,使它超龄服役25年。

这台剪板机数十年来转战于祁连山下、渤海之滨,因为战功卓著,人们亲切地称它为“老石油”,它的报废也被婉转地叫做“退休”。

第一次见到“老石油”是在丘陵油田产能建设工地。它有两米高,两个巨大的齿轮昂首向天。工地上弧光耀眼、机声轰鸣。田少堂将一块铁板从它背面的平台上喂进去,“咔嚓”一声,铁板被切为两截。丘陵油田地面主体工程所用的铁板,全是它剪出来的。

让人倍感亲切的是“老石油”的娘家在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玉门。1956年6月,“老石油”来到玉门油建,后随玉门人参加大庆会战,4年后辗转到大港。1970年,它提完了折旧,变成“没有价值”的设备,便在大港退休了。它的第四位主人、华北油建的李梅生觉得它是来自玉门的“功臣”,舍不得让它报废,就把一个废抽油机上的电动机捣鼓到它身上,使它又转动起来,并报请华北油建二次作价,使它又有了1.5万元的账面价值。

10年之后,它又提完了折旧,“老石油”的价值再次为零。于是,它第二次在华北退休了。

这回它的第6位主人王忠武给它换上新的刹车带及齿轮,重新喷上漆,使它再次焕发青春。

1993年,“老石油”随华北油建人从渤海之滨的青纱帐来到火焰山下的戈壁滩参加吐哈石油会战。半年后赶上战区设备大检查,人们发现它是台“没有价值”的设备,有关部门要求应按规定办更换了报废手续。华北油建提出对它进行第三次估价,希望能继续留用。估价的结果,使它有了远远大于40年前原始价值的价值,“老石油”依然是它第10位主人田少堂的“亲密伙伴”。两年来,它共剪各类板材30余吨。从1970年它第一次“退休”到目前第4次退休的25年时间里,它创造价值86.7万元,是它自身价值的22倍。华北油建人都说,这次它还是不能“退休”,丘陵油田的建设还需要它。

唯一能证明“老石油”沧桑经历的是它身上像一块块补丁似的牌号,有的标着“玉门制造”,有的标着“沈阳制造”。出厂日期除了“1956年6月”之外,还有多种说法。至于确切的制造厂家及出厂日期,年深月久,与它一起参加过历次石油大会战的主人都一茬茬退休了,谁也说不清。

(原载1995年6月10日《吐哈石油战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