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回族民间文学导论
22217600000015

第15章 回族民间文学的价值

回族民间文学既是历史的存在,也是当代的存在。它是回族社会生活的一种真实展现,也是回族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高度统一的结晶,它与回族的其他文化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回族文化的整体构成中,它处于与其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精神文化的层面,从属于审美意识形态。与其他回族文化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为依托。但它也拥有独立的价值属性和审美特性。与其他民族民间文学一样,回族民间文学一直处于民间自在的状态,它是回族民众实施教化、娱乐的工具,传播伊斯兰教的场域。因此,回族民间文学的价值既体现出教育、认知和娱乐的作用,也起到强化民族历史的记忆以及传播伊斯兰教思想的作用。总之,回族民间文学具有多功能、多层次、多文化形态的属性。

与其他民族民间文学的价值相比,回族民间文学既有一般文学艺术的价值,也有其特殊的、独有的价值。首先,回族民间文学的价值蕴含在其历史、道德、宗教、审美等的意识形态中,它通过外在的民间文学表现形式显现出来。即要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运用口述、演唱、表演等动态的、立体的展演形式,展示回族民众的价值观。其次,回族民间文学的价值是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逐渐孕育、积累而成的。在其孕育与发展的过程中,伊斯兰教思想一直不断地渗透其中。因此,回族民间文学的价值取向深受其宗教的影响。这是回族民间文学与其他民族民间文学比较大的不同点。

一、教育与娱乐的价值

寓教于乐是民间文学的优势和特点。在中国儒家思想中,提倡“美善相乐”。《毛诗序》中提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文学观点。这些思想渗透到民间社会中,口头文学也就成为了伦理、道德教化的工具。同样,由于回族与汉族的错落杂居,文化间的往来十分密切。儒家“美善相乐”的思想对回族民众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回族的神话、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等作品中都有汉族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的影子。

回族民间文学之所以能够成为实施教化的手段,主要是与回族口头文学形式简单,内容浅显、直白,即使回族人不识字,也能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很快地接受。再加上,其流传广,影响大,也就成了实施历史、伦理、道德教育手段和工具。特别是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中,民间文学所起的作用是其他文学艺术不能替代的。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1936年)一文中也说:“民间故事和童话因为曾经是人类的第一位导师,所以直至今日依旧是孩子们的第一位导师。无论何时,民间故事和童话总能给我们提供好的忠告;无论在何种情况,民间故事和童话的忠告都是极有助益的。”民间文学不仅仅承担启蒙教育,它还要教会人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也就是说,它要使人们了解社会及相关事务,提高人们观察社会和认识社会能力,从而区别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

所以,在回族民间故事中,总会有一部分的故事是以伦理、道德教育为内容的。如《小木碗》、《蝎子》、《艾思麻的四个儿子》、《坏断筋》等故事告诫人们:人要懂得报答养育之恩,不能虐待、遗弃老人。如果虐待、遗弃老人会遭到惩罚的。反之,供养、善待老人会得到好的回报。而《弯弯棍》、《大官和他的阿娜》等,对那些为富不仁,为官贪婪成性的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回族民间故事里总是极其鲜明、直接地阐述观点,从不掩饰回族民众对丑陋现象的厌恶情绪,这恰恰就是民间文学应有的品格,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被广大的回族民众所接受,所喜爱。并以此为慰藉人的心灵,愉悦情感。

民间文学是实施教育的手段与工具,这仅仅是其价值的一个方面,其另一方面是它的娱乐性。恩格斯在《德国民间故事》中说:“当他辛苦地做完一天的工作,晚上回来疲惫不堪的时候,娱乐他,恢复他的精神,使他忘记沉重的劳动,把他那贫瘠沙砾的田野变为芬芳的花园。”从心理学的角度,心理的愉悦源自二方面:一是愉悦的主体;二是源自外部的刺激。民间文学所带给广大民众的愉悦感,不单纯是一种身体疲劳的释放,更大地是人精神世界的自由。所以,在回族民众演唱花儿时就直白地表达这一追求。

花儿不唱心烦哩,

唱了花儿才解馋哩,

哪怕明日死去哩,

今日我还要唱够哩

俄国美学家康定斯基说:“灵魂与肉体密切相联,它通过各种感觉的媒介(感受)产生印象。被感受的东西能唤起和振奋感情。因而,感受的东西是一座桥梁,是非物质(艺术家的感情)和物质之间的物理联系,它最后导致了一件艺术作品的产生。审美的愉悦是回族民众最直接的精神诉求,而民间文学则是回族民众自我愉悦时必须借助的形式,如同那首花儿唱到那样“哪怕明日死去哩,今日我还要唱够哩”,美的精神愉悦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

二、强化民族历史的记忆

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历来都是各民族反复强调与记忆的主题。尤其是民族形成的早期,各民族在强调其民族形成的历史时,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将民族形成史神圣化。回族也不例外。从某种意义上说,回族民间传说就是回族的“口述史”,它是印证回族历史的最直接的“史料”,也是向回族民众进行民族历史教育、强化民族记忆的最佳范本。因此,“当‘口述’与‘历史’两个概念组合在一起,它便产生了颠覆性的意义。”回族族源传说《回回原来》就是将历史与传说组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新的意义。

张星烺编著《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将《回回原来》收录其中。该传说讲述的是,回族先

祖宛葛斯应唐太宗之邀来华传教,深得太宗欣赏,于是,唐太宗决定选三千唐兵换三千回回兵,“此三千回众,生育无穷,即会中国回教徒之祖先也。”从史料记载看,唐代时期,回族先民来华传教确有其事。而其来华传教的原因是否真如传说所说的那样,是受到唐太宗的邀请,有待考证。但是唐肃宗时,由于爆发了安史之乱,唐王朝向大食兵请求援助。大食出兵帮助唐肃宗平定了安史之乱。于是,“来华传教”与“帮助大唐”这二个史实联系在一起,再加上,回族起源的问题,《回回原来》将这些因素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这样,既可以说清楚回族起源的问题,也把以往回族的起源与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一直都纠缠不清的问题悄然化解了,再以唐太宗时期的背景,使得民间传说既有可信性与神圣性,又有传奇性。有利于在回族民众中,甚至在回族以外的民族中广为传播,成为强化回族内部认同的“凭证”和“共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