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产业概述
(一)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
发展文化产业是建设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之举,也是建设文化强区的根本途径。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对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说,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和思考。发展文化产业,不是人们的主观臆想,而是文化发展的一般趋势,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客观要求,是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宁夏发展的必然选择。
1.发展文化产业是文化发展的一般趋势。
文化,作为人类劳动创造的精神财富,同物质财富一样,有其自身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一般趋势。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财富短缺时期,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尚难满足,因而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还上升不到基本生活需要之列;加之经济文化的落后,人的文化素质普遍很低,因而从事文化创造的只能是个别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这就使文化生产长期得不到很快的发展,因而它对人的素质的提升、经济社会的发展的作用,常常不为人们所看重。随着科技的巨大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人们在物质需要得到更大满足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产生越来越强烈的需求;另一方面,文化本身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了一个由众多人共同从事的专门行业;而且,伴随着经济竞争的加剧,文化日益成为企业、国家竞争的核心力量。从个别少数文化人的个体行为,到众多社会成员广泛参与,再到成规模的企业化、产业化经营,文化按照自身发展进步的规律和趋势,发展壮大,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综合国力的核心。考察一下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它们之所以能在世界逞强,取决于其综合国力特别是文化力,而文化国力的提升,则得益于文化产业的高度发达。认识不到这点,不注重国力的提升,忽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定要落后挨打。
2.发展文化产业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客观要求。
宁夏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不仅如此,宁夏还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古到今,从地下到地上,无论历史遗址,还是文物古迹;无论诗词歌赋,还是文学戏曲,都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这种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丰厚的文化资源,加上宁夏人民的伟大实践,是我们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先进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坚实基础。如何使宁夏的传统文化,孕育出新的现代文化?如何使宁夏特有的文化资源,变为先进的文化精品?如何让宁夏人民的伟大实践和创造精神,上升为鼓舞人民继续前进的文化产品和精神力量?发展文化产业是根本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些悠久的文化历史转为现实的文化优势,丰厚的文化资源变为多彩的文化产品,伟大的社会实践凝结为优秀的精神财富,成为宁夏发展的强大动力。
3.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
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的基本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实际购买力大大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质量空前提高。基本物质生活需要满足后,必然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人们对自身素质的提高有了迫切的要求。显然,这些要求,靠现在这样的文化产品的品种、形式、数量和质量,靠现在这种文化生产的方式、模式、规模和水平,难以充分满足。这些要求,只有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来实现。使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形成规模,促进文化产品数量的扩大、质量的提高;通过市场的扩张力、辐射力,借助竞争机制和价值规律的有效作用,扩大文化消费规模、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4.发展文化产业是促进宁夏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走向市场经济的大变革时期。由于我们思想解放慢、观念转变迟、心理准备不足,改革缓慢且力度不大,错过了抢先发展的好时机。如今改革已进入全面、稳步推进的阶段,国内市场的分割业已完毕,而且绝大部分商品已经过剩。在这种形势下,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唯有借助文化的力量才有可能。只有先进的文化,才能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激发人的开拓创新能力和发奋图强的拼搏精神;只有先进的文化,才能改造传统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提高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只有先进的文化,才能使丰富的资源变成优质的产品,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形成先进的生产力,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实现跨越式发展。而发展先进文化,又是一件异常艰难的事情,没有捷径可走,只能立足现实、立足本区,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来实现。
(二)发展文化产业的举措
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件前所未有的事业。这个路子怎么走,既不能违背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也要遵循产业发展循环的客观规律。按照这个要求,发展文化产业,应抓好以下四个环节。
1.开发优势产品。
产品是企业生存、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经济文化的开放态势和买方市场的格局,要打造优势文化企业、培育强势文化产业,没有文化精品是绝对不行的。文化消费有别于物质消费,需要的层次递升快、产品的替换速度快、同种产品重复消费少;有些产品可以重复利用,即使那些转瞬即逝的东西,也可通过音像制品保存下来。但对单个消费者来说,再好的产品一般不会重复消费。文化消费的这种特点,对文化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面对广播电视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传统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遇到了严峻的挑战;要发展文化产业,核心是要研究开发出具有相当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形成优势文化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2.打造优势企业。
文化产品同物质产品一样,都要通过文化企业生产出来,没有优势文化企业,就不会有优势文化产品。因此,发展文化产业,打造优势文化企业是当务之急。打造文化企业,首先应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文化新理念,真正把文化当作产业来经营。根据企业特点和市场需求组建企业集团,按市场运作方式,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和经营。同时,也要考虑文化产品生产的特殊规律及个体性、分散性特点,充分利用宁夏丰富的文化人力资源,创造优厚、宽松、和谐的环境和条件,使宁夏的文化名人成为开发文化名品、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的核心力量。而且,还要考虑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经营的战役性、非连续性特点,大力发展快速、精干、灵活、高效、松散的创作、制作、发行、经营班子,从事电影、电视剧等的创作、生产和经营。总之,要把大集团与小企业、固定单位与临时组织、集体与个体、集中与分散有机地结合起来,多种形式、多种方式、多种经营。
3.形成优势产业。
大力开发文化精品、积极创办文化企业,使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形成产业。产业是经过长期的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繁衍复生、发育培养起来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经营和消费的基本形式。只有通过产业,才能把零散、弱小的生产能力聚集起来,形成强大的整体生产能力,提高文化生产力;只有通过产业,才能使文化产品的研究、设计、开发、生产、经营和消费,步入规模化、市场化轨道,提高文化劳动的生产效率;只有通过产业,才能使一种文化产品孵化出新的产品系列,产生叠加的价值效应;只有形成产业,才能利用市场提供的信息,借助市场竞争的压力,不断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功能;只有通过产业,才能利用市场强大的辐射功能和网络效应,迅速扩大文化产品的消费,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应有作用。借助市场机制,通过开发文化精品、打造优势企业,发展文化产业。
4.开拓文化市场。
发展文化产业,产品是基础,企业是核心,市场是关键。应该清楚,文化市场不同于物质商品市场,有许多文化产品,不是以独立的文化产品形态存在,而是附着在特定的文物、古迹和地域上的,既看不见、摸不着,又搬不动、不能拿出去交换。如民俗文化就是如此。要消费这种文化,必须身临其境,亲自感受;要把这些文化精品推销出去,就得花费大力气进行挖掘、整理、设计、包装,增强产品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同时还要大力宣传,让广大消费者了解、认同、接纳。对那些类似于物质产品的文化精品的市场开拓,则要花费更大的功夫去搜寻消费者的需求空白,刺激消费者的需求欲望,培养消费者的兴趣爱好,占领消费者的文化生活领地。开拓文化市场,还要抓住文化消费集体性、集中性、连片性特点,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以点带面,不断扩散。只要有了市场,发展文化产业就不在话下。
二、文化创意产业及其发展前景
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关资料表明,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并且还在以5%的速度递增。在英国、美国、丹麦、新加坡等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引领国家产业创新和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也越来越得到重视。
(一)文化创意产业内涵及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任何一种文化创意活动,都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但创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人的灵感和想象力,借助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它主要具备以下特征:
1.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特征。
文化创意产品一般是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是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文化创意产业与信息技术、传播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呈现出高知识性、智能化的特征。如电影、电视等产品的创作是通过与光电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传媒等相结合而完成的。
2.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文化创意产品价值中,科技和文化的附加值比例明显高于普通的产品和服务。
3.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强融合性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它是经济、文化、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为发展新兴产业及其关联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文化创意产业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可以辐射社会的各个方面,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借鉴世界各国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根据中国的行业划分标准,可以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分为四大类,即:文化艺术,包括表演艺术、视觉艺术、音乐创作等;创意设计,包括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等;传媒产业,包括出版、电影及录像带、电视与广播等;软件及计算机服务。
(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前瞻
当人们初级的、物质层面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目前,中国主要中心城市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人均GDP均超过5000美元。从国外发展经验看,城市人均GDP达到这一水平后,国民经济开始进入到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结构快速升级、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的新阶段。社会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相当一部分居民的消费重心开始向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转移,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市场需求。
中国城市结构升级功能提升对文化创意产业提出迫切需求。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功能提升的任务非常艰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尽快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已刻不容缓。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快速发展对于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完善城市各种服务功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而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也开始得到重视并有很大发展。上海、北京、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崛起,势头强劲,逐渐成为这些城市和地区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上海着力打造特色创意产业基地。上海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早的地区,同时也具备了相当的发展基础。上海的影视业、出版业、时尚设计、广告业等行业曾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据统计,上海市已有18个创意产业基地,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家各类设计创意企业入驻,集聚了1万多名创意人才。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已经占到上海全市GDP的7.5%。
北京重点培育六大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科技和创新实力突出,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独特优势。北京现有2万多家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广告设计等领域的文化创意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仅工业设计一项的年产值就高达110亿元左右,并创造了1000亿元以上的关联效益。
深圳积极构建“创意设计之都”。在国际、国内城市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深圳市重点发展创意设计相关产业,包括动漫产业、建筑设计、装饰设计、印刷、服装设计等产业。深圳市还规划建设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具备研发、投资、孵化、制作、培训、交易等功能。深圳的平面设计全国领先,被称作中国现代平面设计发源地,平面设计人才达2万人。工业设计占全国49%以上的市场份额,在汽车造型、IT产品、家用电器、医疗设备、仪器仪表、轻型机械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
此外,全国各省区也纷纷依托各自人才、区位及资源优势,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或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虽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有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支持;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特色定位不强,与城市资源特点联系不够密切;缺乏高层次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等,针对这些笔者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1.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与规模效应。
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当今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作为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其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集群化发展趋势非常明显。如美国闻名于世的曼哈顿“苏荷(SOHO)艺术聚集地”、好莱坞影视娱乐业群等,都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范例。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刚刚起步,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聚集区建设初具规模,但特色还不明显。未来发展需要加强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培育,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打造较为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实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规模效应的充分释放。
2.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土化,打造优势品牌。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由于受经济、科技等条件的制约,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相对较弱。加之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来自国外的资本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投资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本土文化创意产业构成了威胁。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中国要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土化发展,避免出现由跨国公司引领、控制甚至垄断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局面。
3.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目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还相对缺乏,创意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不能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今后应调整人才教育结构,加强对创意产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营销人才的培养;积极举办各种大型创意设计展览,打造设计师们相互交流、碰撞的平台,激发创意人才创造原创文化产品的激情和动力。
4.重视政策法规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作用。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虽然以市场为基础作用,但政府通过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政策法规的制定,为文化创意产业营造一个适宜发展的外部环境,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宁夏文化产业的发展
唯我独有,是竞争市场、出奇制胜的法宝。尤其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要想在全国文化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发挥自己的特色。应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无中生有”的理念去构思发展文化产业的切入点。
(一)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
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114号)和《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意见》(宁党发〔2008〕41号)《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宁党发〔2008〕42号)等文件精神,制定了以下6个方面的37条优惠政策和意见:
1.财政政策。
自治区及有条件的市、县(区)财政都要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2009年到2012年,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重点扶持有发展前景和竞争力的优势文化产业项目和产品。
要有重点地规划建设动漫游戏、出版发行、印刷、影视和文化产品出口等文化产业基地及产业园区。按照“社会力量投资为主、政府专项资金补助为辅”的原则,对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的公共设施服务平台建设实行财政补助。
进入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的企业以及确立为国家、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点的企业,从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中给予一定的支持。
获得国家专项资金支持的文化产业项目,自治区给予适当补助。国家和自治区投入资金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转制为企业的经营性文化单位,在转制后5年过渡期内,由财政按转制前核拨的补助标准继续拨付相关的经费。
列入各级政府主办的大型庆典、文体活动、“农家书屋”工程和出资购买的大宗文化产品等,引入招标竞争机制,逐步实行政府采购制度,按照市场机制运作。
2.税收政策。
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免征企业所得税。
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中资产评估增值涉及的企业所得税,以及资产划转或转让涉及的增值税、营业税、城建税等给予优惠政策,并按照财政部、税务总局根据转制方案确定的具体优惠政策执行。
列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目录》(2005年)中鼓励类项目,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规定。
文化产品出口按照国家现行税法规定享受出口退(免)税政策。重点文化产品进口所需要的自用设备及配套件、备件等,按现行税收政策有关规定,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鼓励和吸引国内大型文化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来宁夏从事文化产业开发。投资额在300万元以上的新办文化企业,自获利年度起,其实际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5年内继续用于该企业扩大再生产。
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其自用房产免征房产税。新办的文化企业自工商登记之日起3年内,可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
3.投融资政策。
组建自治区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司,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要求,负责重点文化项目等文化设施建设和大型文化活动投入,承担贷款担保等责任。
鼓励文化产业单位充分运用市场运作方式筹措发展资金;允许文化产业单位以占有和使用的国有资产作为国有资本金参与文化产业领域投资经营。支持符合国家文化产业政策、信誉度好、有实力的文化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行中长期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债券,积极推介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
商业银行对符合信贷条件的文化企业(含民族文化贸易和民族文化用品生产等),可在国家允许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内给予一定利率优惠。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拓展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的贷款融资方式和相关的保险服务。
自治区确定的重大文化产业建设项目,应纳入政府信用平台贷款项目计划之中,并按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自治区及各地级市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制定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指导目录》,并利用各种媒体加以推介。列入指导目录的项目,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在立项、报建、用地手续、配套建设和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依法保护项目业主的权益。
要把文化产业项目列入招商引资范围,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引进国内外资本投入文化产业项目,兴办合资文化企业,并享受相应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具体政策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114号)文件执行。
4.土地政策。
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用地实行行政划拨,文化类高新技术项目用地优先予以安排,并减免相关的地方性收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对不符合行政划拨用地的,要依法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经评估作价后,以出资(入股)等方式转增国家资本。
凡是文化产业项目,尤其是重大基础设施和标志性文化工程用地,纳入重点项目用地服务范围,优先予以保障。各市、县(区)依据规划调剂使用的存量建设用地和收购储备的土地,可优先安排文化产业建设项目使用,仍不能满足需求的在当年的用地指标中予以调剂。
凡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用地,允许集体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兴办乡镇文化企业。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承包、租赁国有文化企业的,国有文化企业原使用的国有划拨土地,可以租赁方式使用。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收购、兼并国有文化企业的,其原使用的国有划拨土地,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认定,可以继续使用,如需变更出让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办理有偿出让手续。
文化事业单位享有使用权的土地、房产、建筑物,在满足主业需要后仍有闲置,且符合城市规划的,可依法进行开发经营、租赁或转让。文化事业单位转让土地使用权,其应缴纳的土地出让金入库后,全额用于本单位文化建设。
5.人才政策。
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类人才培训网络体系,引导、支持高等院校设立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或文化产业学院,鼓励其开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面向文化单位、团体、个人,大力开展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和急需专业人才。有针对性地组织赴外开展文化经纪、文化交流、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培训。
完善人才引进和鼓励政策。对从事文化工作的优秀和特殊文化人才,在户籍、住房、职称评定、家属随迁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可以采用高薪聘用、重建人事档案、兼职等多种方式引进外地文化人才。对国有文化单位急需的特殊专业人才,经文化主管部门商请人事部门批准后,允许在原有编制外以聘用方式招录,财政部门给予工资性补助,所聘人员实行动态合同制管理。
建立符合市场体制要求的收入分配机制。允许和鼓励拥有特殊才能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才以技能和知识产权入股,并参与收益分配。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实行协议工资、年薪制等多种分配形式,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对荣获国家级名家、名师、名角、名主持、名记者、名编辑、工艺美术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可优先评选,享受国家、自治区有关津补贴。
建立民间文化队伍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在各类表彰评奖和文化交流方面,民间艺术团体、民间艺人享有与国有文化事业单位及其成员的相同待遇。
建立文化人才供求信息网和高级文化人才数据库,逐步推进艺术人才成为自由职业的步伐,推动文化人才中介市场建设,为人才有序流动创造良好环境。
大力培育文化经纪人队伍和演出经纪机构,造就一批有影响、有特长的文化经纪名人和演出经纪机构,使之成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6.奖励政策。
原创的影视作品,获得国际电影节金像奖、金棕榈奖、金狮奖、金熊奖,给予获奖单位一次性200万元的奖励。
原创的影视、演艺等作品获得国内华表奖、百花奖、金鸡奖、飞天奖、金鹰奖、文华奖、骏马奖、群星奖、梅花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五个一工程”奖,给予获奖单位一次性50万元的奖励。工艺美术作品被国家征集收藏的,给予个人一定量的一次性奖励。
新闻作品、文学作品、社科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获国家级大奖的,给予个人一次性奖励。
动画影视原创作品,在中央电视台相应定位的主频道首播的,按二维动画片1500元/分钟、三维动画片2000元/分钟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上限不超过100万元;在省级电视台相应定位的主频道首播的,按二维动画片800元/分钟、三维动画片1200元/分钟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
影视作品、文艺作品和专题节目,在中央电视台第一频道黄金时段首播,按10000元/20分钟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在中央电视台第一频道非黄金时段首播及其他相应定位的主频道首播的,按8000元/20分钟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广播剧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相应定位的主频率播出的,按10000元/20分钟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
获“国家图书奖”的出版单位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
获“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单位一次性给予奖励100万元。
获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性奖励单位200万元;凡进入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事传承、保护工作的给予一定奖励。奖励资金全部用于遗产保护,不得挪作他用。各级政府要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切实加强领导,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扎实推进。要强化全区文化产业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自治区成立文化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参与全区重大文化产业政策、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决策咨询。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为自治区政府全面了解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及时掌握文化产业发展动态,更好地指导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宁夏发展文化产业的切入点
1.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宁夏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丰富的文化资源,它们是华夏文明的见证、中国历史的记录,是建设先进文化的最佳养料。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独有的文化资源,挖掘它在华夏文明形成、中国历史发展、人类文明进步中的特殊作用;揭示它的本质、内涵、规律和丰富多彩的形式;阐明它对今天社会发展的文化价值、智力支持和精神激励作用,使之成为支撑宁夏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产品。如遍布全区各地的遗址文化、古建筑文化、雕塑文化、民间艺术文化、戏曲文化都可以作为特色文化来发展。而要使这些特色文化资源成为特色产品,除了挖掘、整理、修补、保护好所有文物、古迹、遗址和资源,直观地向游人展示外,关键是要将这些优势文化资源变为优势文化产品。这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不花大气力是绝对不行的。
2.打旅游产业王牌。
宁夏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丰厚的文化资源,都是以众多的文物古迹、遗址古建存在的,既不能再造,也不能移动,因此,打造宁夏的特色文化精品,最可行的是借助旅游这个新兴产业,通过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使宁夏的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变为优势文化产品和优势文化产业。怎样打造旅游王牌?必须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这就是以旅游为龙头,开发、培育、发展文化旅游产品链。一是以那些重点旅游景区为主,向周围辐射,开发新景点。一方面,通过方便的交通拉近各旅游点彼此间的距离,使它们形成旅游网络;另一方面,要用内容上的内在联系和文化上的一脉相承,使它们成为一个文化产品链。二是对景点要进行整理和修补。整理和修补,既要充分考虑现代人的兴趣爱好,更要尊重历史;既要保证坚固,更要保持原貌;既要方便游客,更要注意生态环境。三是要大力挖掘各名胜古迹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精神价值。四是搞好各种服务,以宽阔的胸怀、热情的姿态、方便的条件、周到的服务吸引八方来客。
3.搞好策划设计。
发展文化产业,条件是基础,人才是根本,产品是核心,经营是关键。文化产业不像其他产业,需要花费巨大的资金、很长的时间搞基础设施建设,从一定意义上讲,条件和人才的准备不太困难,只要有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吸引,优秀的人才成为具有双佳效应的优势文化,关键在思路,主要在策划。要搞好策划,首先必须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清楚我们的特色和优势,明确我们的奋斗目标,策划设计出我们的特色产品;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掌握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使我们的文化产品具有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开放的、世界的品质;了解广大消费者文化消费的兴趣、爱好和现实需求,预测文化市场发展的趋势,使我们的产品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在了解自己特色、明确奋斗目标、掌握艺术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清楚消费需求、预测市场趋势的前提下,要把大量精力放在产品、产业发展的设计和策划上。在这里,20世纪50年代时髦的一句话很有现实意义,就是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能想到,能出好点子,就能包打天下,必胜无疑。一个优秀的富有创造力的策划人,顶得上千军万马;一个极有创造性的、有市场前景的策划,抵得上万贯赀财。这些年,北京、上海、广东、湖南等省市的文化产业所以发展快,主要是他们集聚了一大批文化策划人和文化经营人,策划和制定出了许多极有市场卖点的好作品。我们宁夏有好的作家、艺术家,而文化发展却居人之后,除了别的原因外,主要是缺乏策划人,没有拿出好思路。所以,发展文化产业,最主要的是要抓好策划,抓好思路。有了好策划和大投资,一定会形成很有市场的产品链。
(三)宁夏文化产业发展要考虑区情、注重实际
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人类思想、行为及人类活动产品的总和。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它将人类的思想、行为所生产的产品通过市场转化为经济效益。当前,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受到社会各方的密切关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中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快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2001年3月,这一建议正式被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文化事业体现的是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是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在文化领域的体现。文化产业体现的是经济性和企业效益,它追求的是文化产品获得最大的利益。文化产业包括在文化事业当中。文化事业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
1.宁夏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宁夏文化产业在大力繁荣文化事业的同时,积极探索培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新世纪文化的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区文化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势头。具体表现以下几点:
第一,宁夏的文化产业迈出了新步伐。文化市场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经初具市场规模。首先,文化集团的竞争力有所增强。银川市广电集团、银川新华书店集团公司、宁夏广播电视集团公司等集团化、集约化经营模式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文化旅游业呈现出勃勃生机。宁夏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各地区都高度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旅游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显示出很强的发展潜力。
第二,宁夏文化事业有了新突破。一是文化事业投入不断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区建成了一大批文化基础设施,如自治区体育局河东基地综合训练馆、银川体育馆、石嘴山市群众艺术馆、游泳馆、射击馆、吴忠市体育馆等,为全区文化产业的一步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文艺创作、出版和演出成绩喜人。一大批内容丰富,思想健康的图书、少数民族文学、美术、地方剧目等在全国获奖,推动了文化事业向文化产业的转移。三是节庆活动丰富多彩。成功地举办或完成了一些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和大型文艺演出,如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央电视台“心连心”慰问演出和“同一首歌”的演出、第四届中国银川国际摩托车旅游节等。
第三,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新发展。近几年来,全区加大文化产业重组力度,积极推进组建文化产业集团。2002年银川市率先在全区组建了广电集团,走在全国地市级广电系统前列。2003年,《宁夏日报》将《宁夏科技报》《宁夏法制报》《消费理财报》和宁夏日报网站重组成了宁夏报业集团新的运营模式。
2.宁夏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全区文化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经营领域不断拓展,经营机制逐步形成。但是,面对世界性的文化产业发展,特别是发达省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宁夏在文化支柱产业的培植过程中也有明显的劣势。与发达地区文化产业的进展态势和全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相比,有较为明显的差距,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思想认识和观念滞后,导致文化产业的创新不足。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对发展文化产业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文化产业真正上升到当作“产业”的高度来抓。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只注重文化的事业属性,就“文化抓文化”,而忽视其产业属性,只讲政府投入不讲经济效益,未能将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缺乏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创新观念和效益观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特别是习惯于把文化艺术仅仅作为单纯的宣传教育和公益性事业看待,而对其具有的商品属性和服务功能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许多人把文化产品仅仅看成是精神产品,而忽视其商品性;把文化工作看成是社会公益性事业,而忽视其经营性,更是混淆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个不同概念。有的文化部门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一味地躺在财政上吃“大锅饭”,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还有的担心如果搞产业化,国家要减少投资,怕有了收入政府会“断奶”。
第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了文化产业规模偏小,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区文化产业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规模化经营和产业集群尚未形成。与经济建设投入和城市化建设投入相比,全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相对不足,致使文化设施陈旧落后,更新改造任务繁重,无法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有些文化单位没有自己的办公场所;有些文化团体,没有专业场地,发展举步维艰,产业无从谈起;有些文化产业实体因资金缺乏,规模不能扩大,文化产业之间协作配套程度低,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缺乏民族特色的竞争力,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小。
第三,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导致文化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低,制约了全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是不少国有文化单位内部改革严重滞后,机制不活,管理不善,创新能力不足。二是文化市场管理体制不顺,属地管理没有落到实处,存在着管理上的缺位和错位现象。三是多头行政,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普遍存在。宁夏在文化管理体制上仍然采用计划经济的管理方式,政企不分,管办合一的管理模式。一些文化经营单位受到公安、消防、工商、卫生等10多个部门的多头管理,随意处罚现象时有发生。四是部门分割、条块分割,使得文化资源难以整合优化,没有充分利用市场手段推进文化的产业化经营,造成文化产品的市场程度底下,大量的文化产品闲置和浪费,使文化资源优势无法转化成产业优势。
第四,文化产业政策滞后,导致全区文化产业发展形成“瓶颈”。目前,全区的文化产业政策在政策方案上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程度不高。一些政策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尤其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有的政策在制定时的针对性、可行性低,政策目标定位不合理,有的过高、过大。有的政策方案目标不明确,过于笼统含糊,内容上过于抽象宏观,可操作性差。有时政策缺乏稳定性,一旦领导干部更换,政策往往就跟着变,其连续性、统一性、稳定性就难以得到保证。这使文化企业不堪重负,发展受到明显制约。
第五,文化投融资体制滞后,导致文化产品获取的经济效益难以形成产业化。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全区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开发方面投入资金总量偏少,在财政预算和社会性投入中所占比例偏低。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活力和动力,难以形成企业化程度。有相当一部分文化事业单位的专项业务经费难以得到落实和保证,事业拨款基本上只是人头费开支,开展业务活动的经费十分缺乏。由于资金的缺乏,使丰富的文化资源得不到开发,文化资源产品转化率很低,文化产品市场占有率也很低,经济效益难以显现。很多文化资源都没有充分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形成文化产品。例如,全区有的县级文化单位在全国有很高声誉的文化产品,由于缺乏资金没有形成市场和产业。国家、企业和社会投资兴办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制尚未形成,社会各界参与投资的热情和积极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第六,文化产业的经营性和管理性人才培养滞后,导致全区文化产品和产业缺乏创新性和突破性。文化产业是一项名人效应比较突出的产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技艺等个人影响力要求很高。从全区来看,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用人体制的制约以及政策等方面的原因,绝大多数文化部门和单位中存在着人才断档流失的现象,文化产业急需的人才难以得到满足。有的具有文化创造性人才,但政府和单位又不能给予他们物质和精神上的扶持和政策上的支持,使他们有后顾之忧而不能安心工作,导致文化产品缺乏创新。相比较而言,在全国有影响的名作家、名演员、名学者、名记者、名歌唱家、名主持人更为匮乏。高素质的专业文化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经营人才、文化科技人才和文化经纪人严重不足。
3.宁夏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1)理清思路,把握大势,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意识。
21世纪前20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发展先进文化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充分利用全区的文化资源,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大力繁荣全区的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要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区分开来,对其进行分类管理;其次,要从文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对立的陈旧观念中解放出来。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前提下致力于达成二者的默契与平衡;最后,要改变过去往往习惯于把文化艺术仅仅看作是单纯的宣传教育和公益性事业,而对其所具有的商品属性和服务功能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随着形势的发展,使人们逐步认识到,文化不仅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而且具有经济属性和商品属性;不仅具有公益事业的属性,而且具有服务业生产经营的特征。
(2)制定完善配套的文化产业政策,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投资环境,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
完善的文化产业政策是事关文化产业持续稳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十一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关于加快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意见》和《文化部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尽快制定全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强化财政、税收、金融对发展文化产业的支持。首先,要尽快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管理的政策和法规,规范文化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和各类文化企业的经营行为,积极引导合法经营,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合法经营者的权益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文化产业中各地、各行业,条块分割,自行开发的状况。解决好文化产业发展的用地问题,对重点文化产业项日和相应的公共设施建设用地应纳入城乡建设长远规划之中。因城市扩建、土地开发而拆除的文化设施,要拆一建一,将置换资产的资金全部用于文化设施建设。其次,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政策和法规,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研究制定吸引民资、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明确界定民营资本与外资可进入的领域,以及新的审批办法,为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创造条件。最后,要制定和完善鼓励文化产品创新政策法规,加大文化创新力度。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创新、市场运作和商业包装就可以获得新的生机,成为适应市场需求的消费品。要扎实开展民族文化资源的调查工作,实施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战略。将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民族文化产业优势,实施民族文化的品牌化经营战略。
(3)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出全区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规划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将文化产业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规划,统一部署实施,统一督促检查。三是远近结合的原则,既要立足于当前,制定出近期发展规划,又要着眼于未来,绘制中长期发展蓝图,使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四是在城镇建设和小区建设中,搞好公共文化设施的配套建设,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管理。
(4)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近年来宁夏文化体制和机制已经逆行了一些改革,但仍然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现有的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文化娱乐等管理部门,既是政府的管理部门,又具有产业经营的功能;既有接受国家行政拨款的事业性质,又有投资生产创收的企业功能。这种混淆不清的性质如果持续时间过长,与现代市场经济的规则不符合,将不利于建成强大的文化产业,因此,必须加快文化产业体制创新。切实监督、评估、执法和服务,坚决克服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弊端,扩大文化产业单位的经营自主权,进一步确立文化产业单位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目前可以在条件比较成熟的文化行业(如广播电视报、报刊出版、文化娱乐业等)实行“五个分离”,即把文化管理的政府职能和生产经营功能分开;把宣传和经营分离;除了新闻和重大宣传性节目外,其他文化产品的生产、制造和传播分离;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和经营性国有资产分离;各类文化基础设施的所有权、经营权和监督权分离。具体做到:一是进一步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稳步推进管办分离、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二是打破部门分割、条块分割、上下分割,逐步建立起统一管理全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文化管理体制。三是分类指导,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提高管理水平,增加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活力。四是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一些具有良好基础和发展潜力的行业,组建文化产业集团,促其集约化经营,集团化管理,规模化发展。
(5)加大投资力度,形成多元化投资结构。
长期以来,宁夏文化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入,资金不足制约看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文化产业的技术改造。因此应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产业,一是拓宽投资渠道,努力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要继续确保政府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保证文化发展的基础资金。首先,要建立以财政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贴息、补助等方式,支持有市场前景的文化资源项目的产业化开发与运营,支持新兴的具有创新性和高科技的文化产业项目,以及各文化集团设备设施的更新和公益性文化项目(如文艺演出、文化展示)和艺术创作类项目。其次,要加大税费优惠。对政府鼓励的新办报业、出版、影视制作、演艺、网站、文艺展示、文化旅游等的文化企业,给予免征1~3年的所得税优惠。抓好税赋征收,使政府财政对文化的投入逐年有所增加。二是统筹宣传、文化、旅游、广电、出版、报业、体育等部门的投入,建设县乡级文化活动中心。在国家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放宽文化产业的准入条件,运用各种现代资本运营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兴办文化产业,逐步形成以政府导向性投资为基础,企业和社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体制。三是积极运作文化大项目,带动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设施建设。四是各级文化部门和单位要学会“经营方式”,发挥自身优势,盘活现有资产,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不断发展壮大自身实力。
(6)加强培养文化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造就高素质的文化产业队伍。
首先,要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竞争,广泛实行聘用制为主的多种用人制度,放宽用人政策,逐步过渡到岗位管理,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其次,通过高校培养、在职培训、名师带高徒等多种途径,有计划地培养文化产业急需的高素质文化专业人才、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创新人才、策划人才和网络科技人才以及职业经理人。吸引区内外优秀文化人才,实施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的人才战略,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7)营造良好的文化市场环境,创造高效的服务平台。
强化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指导服务功能,构建发展文化产业的服务体系。加快文化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发展市场中介组织。扩大文化内需,引导文化消费,培育文化消费市场,提倡健康文明的文化消费方式。加大文化市场执法力度,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抓紧制定和完善文化法规,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大政府对文化的科技投入,逐步形成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多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