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牛撇捺文集·历史碎片(卷五)
22179000000084

第84章 岂曰财赋强

“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强”。这是唐朝诗人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一诗中的末尾四句,言苏州文史发达,汇聚了众多的才子。这个地方的发达,原因看来并非仅仅是财税富足。其发达的根本,在于教育与文化。

韦应物是京兆长安人,典型的老陕,北方人。他出身关西望族,十五岁即以门荫入宫为三卫郎,后来又入太学,折节读书。对于教育对于文史,他都是钟情的。这些,也为他的宦途起到了铺路石的作用,并为他在文学史上挣得了崇高的地位。

中国的历史,主要是发轫、发达于北方的。相当长的时间,南方相对于北氐西戎,被称为南蛮。直到三国时期,许多地方依然蛮荒,诸葛亮所言“八月渡泸,深入不毛”,写的就很生动。唐朝时,长江以南虽仍被习惯性地呼作“大藩地”,但经济社会已有了相当的发展。而推动其发展的,最根本的是教育与文化事业的进步。

粗略统计了一下,清代蘅塘退士所编之《唐诗三百首》主要的作者有七十人左右,除了一些籍贯不详的,南方人几乎占了一半,其中尤以湖北、浙江、江苏籍的居多。

韦应物对于地域文化、教育发展的差异是敏感的,虽然他出生于唐朝的首都,但他游历极广,尤其熟悉南方,熟悉苏州,对于苏州文化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持充分肯定之态度,并且悟透了文化与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至为重要的作用。

对于教育、文化的重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可以说是比较早的。春秋时期的孔丘孔老夫子,对于教育、文化,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一部《论语》,字虽不是很多,但此方面的思想却备极丰富。唐以前乃至唐代的许多有识之士,对于教育与文化也是极其推崇的。但把教育、文化与地方乃至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进行思考,韦应物如果不是第一人,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人物。

古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教育、文化的推动,近代、现代社会的发展更其如此。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的发展,得益于民主、科学,而民主科学的根基却是教育、文化。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之所以能很快翻身崛起,并且成为经济大国强国,仅仅位居美国之后,依靠的,也是全民至为艰苦的教育振兴。日本人在教育上进行了大投入,教育、文化也为日本的人才培养、科技发展、经济振兴发挥了巨大而神奇的作用。

中国近代以来在世界上落后了,落后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教育从制度、方式到内容都跟不上时代了,我们的文化也越来越封闭保守萎缩了。虽然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自我肯定,但那只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自我膨胀与自我麻痹。当西方人在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机械等学科时,我们还在醉心于诗词歌赋、祖宗宝典,当西方人发明了电灯电话火车飞机时,我们还视其为“奇技淫巧”,以为会“坏我民心”。对于西方教育促进下产生的成果,极端如义和团,态度是“烧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我们的文化是“法先王”,以为祖宗之法不可变(是比较早的“两个凡是”)。因此之故,我们社会共和的步履,民主的步履都比较缓慢。如果没有西方进步思想的传入,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只靠故纸堆里的文化与思想,中国的社会发展还会被迟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经济社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究其根源,除了制度原因,主要的还是教育与文化的发展。“文化大革命”前的十七年,虽然百废待举,但教育与文化还是受到了一定重视,得到较快发展的。“文革”中,经济社会全面混乱倒退了,走到崩溃的边缘了,除了政治秩序等方面的原因,十年不正规培养大学生,不培养人才,是一大原因。十年摧残文化人,毁灭文化,也是一大原因。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骄人的业绩。目前中国的经济总量排在美日德之后,位居第四。中国已跨入了收入中等偏低国家行列。这在过去,是根本不可以想象的。中国这三十年的巨大发展巨大变化,得益于大学的重新招生,得益于教育的普及与提升,得益于政治的民主,文化的开放、繁荣与发展。财税是重要,但社会发展,仅有财税,没有教育与文化的支撑,显然是不行的。教育、文化上不去,财税也高不到哪里;上去了,也难以持久。知识经济时代尤其如此。

韦应物说得好,“方知大藩地,岂日财赋强”,中国人尤其中国的领导人应当有这样的意识。当前为应对世界经济危机,中国政府已决定在两年多投入四万亿元人民币拉动内需。内需的方面很多,交通需要,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那么教育与文化呢,我想也应该是需要的吧。不知需要多少,怎么分配,那就由“肉食者谋之”了,我们只能静待结果。

2008.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