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牛撇捺文集·历史碎片(卷五)
22179000000006

第6章 李元昊诱降、诈降、诈败之组合拳

李元昊是军事天才。在其谋求立国过程中,在其将立国从梦想变为现实之后,与宋朝刀兵相见的岁月里,他导演了一幕幕场面宏大,有声有色,波澜壮阔的战争正剧、喜剧、悲剧。夏宋之争,夏胜多败少,李元昊可谓大手笔。

《涑水记闻》卷一二讲述了一个战争故事。此事在李元昊的戎马生涯中只算一件小事,可也能生动地体现出他的军事才能,他的足智多谋。

范雍在鄜延,命令李士彬等分兵守三十六个寨,不许西夏人入寨。李士彬的儿子劝他说,西夏人即将大举入寇,应当将兵力收拢以应战,兵力分散则弱,无法拒敌。李士彬没有听从,他严格地执行了上司的命令。因为分兵守几十个堡寨,埋下了李士彬部惨败的祸根。

李士彬这个人,“世为属国胡酋”,也许是吐蕃人,也许是党项人,党项人的可能性大,我没搞确定,反正是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他是金明这个地方的都巡检使,统辖一十八寨,少数民族将士十万人。延州的百姓称他为“铁壁相公”,西夏军队一直很畏惧他。李元昊扯起独立大旗后,派使者诱降李士彬,为李所杀。李士彬的坚定是不容置疑的。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李元昊命令其臣民有组织地诈降李士彬。李士彬起初倒是清醒的,将此事报告了范雍,并且“请徙置南方”,往宋朝内地安置。范雍却说,“讨而擒之,孰若招而致之。”感觉这是送上门的便宜,不占白不占,而且还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他将这些西夏人“赏以金帛,使隶于士彬”。计谋得逞,李元昊派人不断诈降,“降者日至,分隶十寨甚众”。李士彬的十八个寨子里,埋伏下了一大批西夏军队的内应。他的十八寨,统统安在了火药桶上,只等李元昊点火了。

为了彻底麻痹李士彬,李元昊使出了第三招,命令部下每次与李士彬的部队遭遇,常常不战而走,逃之夭夭。而且放出风来,说“吾士卒闻铁壁相公名,莫不坠胆于地,狼狈逃走,不可禁止也”。把李士彬夸成了猫,把西夏人自己说成了老鼠。结果是,李士彬更加得意,骄狂,目中无人。

李元昊的第四招,是招诱李士彬的部下。李士彬对待部下比较严酷,苛刻,动辄对将士进行殴打体罚,“故其下多有怨愤”。元昊抓住他的这一弱点,偷偷地“以金爵诱其所部”,送银子,许官位,他的许多部下实际上已叛宋降夏,成了奸细。

在做了上述一系列准备工作后,李元昊发动了全面进攻,“虏骑大入”,那些先前诈降的西夏人作为内应,成为心腹之患。而那些私下已投入西夏怀抱的李士彬的部下,则从各个方面进行破坏。当李士彬在黄帷寨听到西夏人进攻的消息后,命令备马,手下人牵给他的是弱马而非良驹。这些人应付完了李士彬,带着好马投奔李元昊去了。

故事的结局是:李士彬大败,母亲、妻子等被捉,自己也成了俘虏。更为残忍的是,“元昊割士彬耳而不杀,后十余年,卒于虏中”。李元昊让李士彬在痛苦、屈辱、悔恨中慢慢死去。钝刀割肉,其痛无比。

李元昊工于心计,长于权谋,军事韬略非凡。这是事物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则要有宋朝的范雍、李士彬这些庸帅庸将的配合。围棋界有一句俗语,说围棋是两个人下的,没有一方的配合,另一方不可能下出好棋。那么,没有范、李辈的配合,李元昊的才能也无法展示。

李元昊的西夏王朝虽然是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灭亡的,但这也丝毫不能否定党项人西夏人的军事才能。李元昊可以称得上“天骄”。“天骄”并非像毛泽东说的是“一代”,其实有许多代。他们不只是“只识弯弓射大雕”,也会不少别的功夫。如果只是一介武夫,只凭一身肌肉一身蛮劲,四肢发达而头脑简单,如《水浒传》中的李逵,他们也成不了“天骄”的。对于古人,我们的评价往往失之于简单和片面,而实际情况却要复杂得多,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许多的军事将领,往往表面上给人以粗人的形象,实际上他们大多数人粗中有细,有勇有谋,具有非凡的智慧与才能。李元昊即如此。

20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