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牛撇捺文集·意识荒草(卷三)
22178900000074

第74章 农民的收入在纸上翻番

中国太穷,要想在不很长的时间里摆脱贫困,向中等发达国家以至发达国家靠拢,在经济增长方面就必须有一定的速度,或者说是较快的速度。于是,在中国人的词汇里,就有了出现频率很高,不论各行各业、男女老幼均十分熟悉的词,叫“翻番”。比如国家的发展目标,就是经过翻几番,达到脱贫,实现小康,并于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里的“翻番”,是指经济增长速度的几何级数增长。比如从“2”增长到“4”,从“4”增长到“8”,从“8”增长到“16”,依此类推。

中国的农村尤其穷,所以“翻番”的意义也尤其大。旧中国的农民世世代代大都不得温饱,在饥饿线上苦苦挣扎,这且不提。解放以后,在实行计划经济、吃大锅饭的年代,农民每天的工值不超过一元人民币,最少的只有两分钱(可买一盒火柴)。有些农民全部的财产不过几百元,少的只值不到十元。改革以来,农民的收入增长很快,大部分农民的生活水平翻跟头般增长,有些翻了几番。但是,中国这么大,农民这么多,自然发展十分不均衡。直到今天,仍有五千多万农民的人均收入未达到五百元,未达到温饱。还有不少的农民徘徊在温饱线上,随时可能返贫。即便是所谓摆脱贫困的农民,其收入也远没有有些人想像的那么多,生活也没有想像的那么好,不过粗茶淡饭,粗布衣裤,碳水化合物,不致冻馁而已。真正富裕的,为数不多。

遗憾的是,高估农民的人太多,打农民主意的人太多,在农民身上做数字游戏的人太多。特别是一些县乡干部,在此方面可谓动尽了脑子,使尽了手段。有些地方农民的收入长期上不去,但干部们却有本事让农民的收入在纸上在统计表上攀升,而且按照其个人愿望和仕途需要翻番。据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披露,有一个地方农民的实际收入只有九百元,但却被乡村干部虚报为两千多元。这样做的目的和作用有两个,一是用虚假的政绩,以农民的血泪染自己的红顶子;二是“加大”农民“收入”的基数,可以使自己的乱摊派乱收费变得合理合法,不突破中央规定的百分之五的限额。这些地方官真可谓用心良苦,聪明绝顶。

去年以来,中国在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经济的同时,还在做着一项重要的工作,那就是下大力气整治统计上的腐败现象,即整治统计方面存在的浮夸、虚假现象。这一活动成效不小,但假统计似难以统统消灭,尤其在农村,这样的问题就更多且更难以解决。

假统计是要死人的。回想1958年之后的“三年困难时期”,回想“红海洋”的“文化大革命”,写在纸上的农业形势和农民收入是何等喜人,然而又实实在在饿死了多少人!现在如果不切实杜绝农民收入只在纸上翻番的现象,就难以避免再上演无以数计的人间悲剧。这个问题,单靠《焦点访谈》靠舆论监督是难以解决的,最能解决问题的,应当是“有关方面”与“有关部门”,它们似应有所作为。没有大作为,有小的作为也凑合吧。

1998.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