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牛撇捺文集·意识荒草(卷三)
22178900000070

第70章 是不是小康

“小康”一词发明于中国,已经有些时日了,但过去它的流传范围到底有多广,却不好说。大约不会太广,只流传于文人墨客间也未可知。“小康”一词在不起眼了几百年或几千年后,在二十世纪末却大大地风光了,因为中国人的发展目标,是二十世纪末全面实现“小康”。

“小康”是什么意思,现代的中国人赋予它的内涵,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千美元,是温饱有余,小日子趋于安定和相对的富足。具体地说,城市的人们除了丰衣足食,一家应有一套比较宽敞的住房,有彩电冰箱VCD之类,少数人还有小汽车、别墅,大多数人家有一定数量的存款。农村呢,人均收入两千元左右,有住房,有一定数量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改革开放二十余年,安徽凤阳农民创造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其后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中国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使中国农民的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说中国农民的生活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似乎没什么不妥。

但深究起来,我们的“小康”似还有不那么完善的地方。老祖宗们发明“小康”一词时,赋予它的含义是“小安”,是与“大同”相对应的词,大约“小康”社会是“大同”社会的初级阶段吧。如果按古人的“小康”来对照中国时下农民的“小康”,显然缺少点什么。缺什么?缺安心、安宁、安定、安全、安乐、安康。农村黑社会势力猖獗,村霸乡霸横行乡里,胡作非为,随意侵害农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有些农村干部不是农民的公仆,而是官老爷。农民们种什么,种多少,仍要由乡村干部定。如果他们要农民种烟叶,农民们种了玉米,结果是玉米被强行铲除。这似乎与阶级斗争年代,与计划经济年代没有什么区别。农村的三提(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五统(教育附加费、民兵训练费、优抚费、计划生育费、乡村道路费),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使农民不堪重负,苦不堪言。如此看来,这样的“小康”还缺点“康”的意味。毕竟,社会不安全不是小康,苛捐杂税太多不是小康,加在农民身上的“超经济强制”太多不是小康,农民的心气不顺不是小康。面对如此情形,中国的农民们、工人们、公务员们似乎有必要再努一把力,改变一下不如意的方方面面,使小康社会真正“康”起来。

200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