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牛撇捺文集·民族情怀(卷一)
22178800000085

第85章 人往低处走

“人往高处走”,是老祖宗留下的一句警世名言和醒世恒言,国人不但一辈辈接受它,而且一辈辈传播它赞美它实施它。它是几千年来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为人之道和处世之道。当然,什么事也不是那么绝对的。虽然我们引为自豪的浩如烟海的古文献古史料中没有明文记载,但“人往低处走”确确实实也是一部分人的追求和处世之道。比如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文人、著名的政治家在其“家训”之类的文字中,就有不希望甚至不准后代从政做官之类的言词墨迹。老牛理解,这算得上是“人往低处走”的变通说法。

人到底是往高处走,还是往低处走?首先取决于是否能搞清“上”与“下”的确切含义。

在有些人的心目中,“上”者,官也尊也荣耀也。要做既轻松舒适头顶有光环又收入丰厚的工作,最好要捞这个长那个长负责人接班人之类。以目前的价值标准看,人们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轨迹是:上大学,其后的选择顺序是出国、进党政机关、上三资企业、到酒店宾馆、搞外贸、从事财政金融税收。至于搞研究教书做工种田搞小商小贩,那便是他们心目的“下”了。

当官者的心目中也有他们的“上”与“下”。“上”者,升官晋级换大号帽子,“下”者,降职降级罢官退休离休;“上”者,到京城开会到国外溜达到风景名胜点兜圈,或待在自己的“衙门”,“下”者,到基层调查蹲点帮助工作,或到边远贫困地区任职。

现如今,很多人在追求“人往高处走”效应。苏轼曾吟咏过“高处不胜寒”,现在却相反,“高处不胜挤”,以至“高处不胜热”。出国虽“高”,但对普通百姓讲有点太“高”,甚至“难于上青天”,所以就往国内的“高”处挤。沿海开放城市人口爆满,党政机关严重超编,三资企业人们趋之若鹜,宾馆酒店人满为患,“油水”行业人人向往钻挤。冷落的,是小学中学以至大学的教师岗位,是研究所研究院车间田头。

面对这种状况,不知有没有人想过全往“高处”挤的难受以至危险。让人搞不通的是,今人怎么就将古人“人往高处走”的训示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使古人大为逊色。其实,很多古人并不都是非要往“高处”走不可,也有很多人愿往“低处”走。比如陶渊明,就“不为五斗米折腰”,高唱“归去来兮”,掼下县令的乌纱帽,去过逍遥的生活。李白则更惊人,狂歌“天子呼来不上船”,宁愿做一介布衣而不去弄个一官半职。至于不愿做官坚辞不受官帽的“隐士”,更是数不胜数。现代这样的事例也为数不少。毛泽东送长子毛岸英到延安农村劳动并到朝鲜前线参战的故事就是一例。中年作家莫应丰在做了几年“厅局级”官员后,毅然离职去海南办农场,并客死异乡。李瑞环的夫人是个普通女工,这几十年李由木工而厅长局长市长而中央常委,但她并未因李的不断升迁而“往高处走”,至今仍是一名工人。这种几十年一贯的静止,与现实生活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往高处走”的热潮比,本身就是一种“往低处走”的动态表现。

人到底应往高处走还是往低处走,抛开道德上的高低之分,在地域的选择工作的挑选职位的追求工作方法的确定等方面,我认为不妨改改既定的思维模式,必要时也往“低”处走走。“退一步海阔天空”,斯言不差!

(载1991年11月8日《宁夏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