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牛撇捺文集·民族情怀(卷一)
22178800000077

第77章 需要一点“票房意识”

似老牛这三十郎当年纪,对于戏剧之感情,乃是不冷不热不即不离不亲不疏有可无亦可,谈不上痴迷,也谈不上烦腻。对于武戏,有时还可以看得下去,甚至有滋有味。

戏剧这碗饭不好吃,生旦净末丑,青衣花脸武生,个个都得有过硬的功夫。其唱功做功倘有一处不到家,便会影响演出效果甚至砸锅。就是那些跑龙套的,也得有两下子,不是什么人都能吃得了这碗饭的。所以戏剧演员练功吊嗓子是十分辛苦的和自觉的,几乎用不着别人去感化、指导和强迫。演员做戏也十分地认真,需唱时便唱需哭时便哭需打时便打,没有人惜力气惜眼泪藏本事。

戏剧是社会生活的艺术化,而社会生活本身就是五光十色多姿多彩的戏剧。但除商界外,其他各行各业实际上缺少点戏剧意识。有些人对自己的社会角色十分模糊,工作上并不追求充分进入角色,不追求最佳效果最优表现,而是将好力气好本事好智慧好心计藏着掖着,用不着“吊嗓子练武功”,用不着学文化钻业务提高水平。闲来便是毛线麻将酒杯电视,优哉游哉,好不自在。

戏剧界自觉练功,以最佳状态投入演出,除了艺员对艺术的热爱和对观众的负责态度外,还有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在起作用,那就是上座率。如果不刻苦练功认真演出,观众是不买账的。因此,久而久之,演员心目中牢固地树立起了票房意识。

我们的社会需要泛化票房意识。社会成员工作态度的好坏、成果的优劣应同其收入同其前途挂起钩来,使其也进入自己的角色,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职责和历史使命。

(载1991年6月1日《银川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