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牛撇捺文集·民族情怀(卷一)
22178800000043

第43章 “礼仪之邦”谈礼仪

“中国是礼仪之邦”,这是国人常说的一句话。我们曾经和正在为此自豪,我们曾经和正在为这一传统的失落捶胸顿足痛心疾首。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有人最为提倡的就是恢复和发扬老祖宗发明的如今已部分失落的“礼仪”。

本人爱钻牛角尖,将一部中国史细细读过,想找一找治国兴邦齐家平天下振兴中华振奋国人的“礼仪”,结果“礼仪”找到了不少,但现代政治学意义上的“礼仪”,以及与时代精神相吻合,能够反映我们民族雄踞世界恢弘气势的“礼仪”却为数不多。在政治上,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朕即是法”,“君为臣纲”,从始至终没有改变,民则为草民矣。在社会关系和伦理道德上,“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老子准比儿子强,老子支配儿子是正确的合理的合法的道德的。儿子的正确性,只有在他当了老子时才体现得出来。一部封建社会史,忠孝为本,其中不乏人间喜剧,也确实沾满了臣子的草民的儿子的妻子的血和泪,充满着虚伪,充满着对人性和人道的压制。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所谓中国古代是“礼仪之邦”的炫耀,其实是某种历史的误会。当然,尊老爱幼等礼仪是值得称道的,但它们的分量是很轻的。

一个时代的精神文明是附丽于该时代的物质基础之上的。一个时代的“礼仪”,也与该时代经济政治文化密切相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礼仪”还要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礼仪相协调。因此,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某些人不着力树立和发展具有现代意义上平等、真诚、进取的礼仪,而自得自满于老祖宗的“礼仪”,不能不说是一种小小的失误。

我们的礼仪应当民主平等一些,少一些领导的话就是法律的规矩,多一些民主和谐的协商对话。我们的礼仪应当真诚可亲一些,少一些虚伪乏味无聊的客套。我们的礼仪应当轻松洒脱一些,少一些拘谨紧张应付。见了面,一声“你好”,一个点头微笑,一了百了,免得老远看见你,就得琢磨究竟问你“吃了没有”还是“到哪里去”,我管得着吗!

剔除封建的糟粕,创造和推广合乎时代的包含共产主义因素的礼仪,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应创造现代意义上的真正的“礼仪”之邦,为了达到这一步,需要我们先从破除自得自满的良好感觉开始。

(载1990年1月26日《宁夏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