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牛撇捺文集·民族情怀(卷一)
22178800000034

第34章 几年才鸣

虽说现在是所谓“史学危机”时期,但一些人对历史掌故的熟悉程度和运用的自如圆熟程度,一点也不比“史学兴盛”时期逊色。

中国有句古语,叫做“三年不鸣,一鸣惊人”。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新君齐威王上台后,前三年默默无闻,政绩平平,三年后治理朝政,做出了振兴齐国、震动列国、震惊众人、彪炳史册的辉煌业绩。历史的穿透力之强,令人惊叹得无以复加。“三年不鸣”的古风,竟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在流行,此言此训,似为历史的精华无疑。

真正无疑吗?机械地照搬历史,似乎并不科学。齐桓公生活在什么时代,我们又生活在什么时代?齐桓公三年不鸣,无所作为,在社会历史进程十分缓慢的年代,是影响不大的。而在社会瞬息万变、稍一怠惰疏忽就可能落后十年的今天,我们的官员们也学老祖宗的样子,端起架子,迈开方步,寄情山水,迷恋关系,无所作为,等三年后再“鸣”,这样虽不误自己的前程,却误了国家民族的大事。看来“精华”也会成为糟粕,一味地从毛皮上效仿古人,那是要滑天下之大稽的。

“新官上任三把火”,在一些人看来,显得“浅薄”,不够庄重,弄不好,还会栽跟斗,丢了乌纱帽。干,不如不干,这是可以与牛顿定律相提并论的公式。我们社会的赏罚机制就是这样,容不下些许失误,却容得下“三年不鸣”的为官之道。这已是见怪不怪之事。既然“鸣”有危险,而不“鸣”则安全方便实用,谁还愿做“傻老帽”去拼去搏呢?谁又不愿学齐桓公那般潇洒超脱的心态和姿态,去游哉优哉呢。既然改革者纷纷落马,那人们又有何必要改革要上马,何不安步当车,或者坐进口小轿车遛弯呢!所以,“三年不鸣”,实在情有可原。不但有历史依据,也有现实依据。

中国的老百姓老实,这是事实。但请注意,即便是这样的大老实人,也对齐威王的“三年不鸣”有责难之意。我们现在虽老实,难道比齐国人会更老实吗?人家尚且忍不了,我们就甘心情愿地将前途和命运交给大大小小的“不鸣”者吗?我们应该对他们说,你不可以不“鸣”。三年不鸣,嗓子沙哑了,你不可能一鸣惊人;三年不飞,羽翼都退化了,你不可能一飞冲天。在其位不谋其政,打不开局面,缺少政绩,人民是不答应的。

(载1989年9月8日《宁夏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