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牛撇捺文集·民族情怀(卷一)
22178800000152

第152章 回避“回避”

提及回避制,潜意识告诉我,应该回避的,首先便是“回避”这两个字。这个话题太敏感,弄不好就会惹麻烦。但不碰碰它,又感到奇痒难耐,于是便忘了恐惧。

回避制创始于封建社会,给人印象较深刻的内容是:其一,属地回避,即不许在家门口(本县内)做官。在家乡做官,容易结成关系网,称霸乡里,鱼肉乡民;容易偏袒亲属,处事不公;容易碍于情面,放不开手脚,创不出业绩。其二,亲属回避,即不许有血缘姻亲关系的人们在同一部门同一单位任职。亲属于同一部门同一单位任职,容易形成一种不正常的势力,影响内部团结;容易因感情因素而影响工作。一般地,封建社会对于这两项回避执行均较为严格。“千里做官”,便是当时情形的写照。资本主义社会中,西方的公务员制度,对于属地与亲属的回避,也有严格规定。

对于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所实行的回避制,我们一向的态度是反其道而行之。你不是要实行属地回避吗,我们则强调用当地(本县本乡)干部;你不是要实行亲属回避吗,我们就倡导“四世同堂”。因此中国社会便有了“书记专业户”“局长专业户”这一奇特现象。很多人在家门口显威风,“将门出虎子”,满门满族皆成权贵。我们做出了封建社会的人们可望而不可即的事。

对于封建社会的回避制,我们也有予以继承并弘扬到极致的方面,这就是对官员本人出巡的回避。从戏剧影视中我们常见到这样的场面,官员的官轿前,有一群手持木牌的随从,鸣锣开道,要人们回避。现实生活中稍有一点“品位”的官员,也是前呼后拥,专机专列专车,且有警车开道。所到之处,大街小巷均予封锁,这与封建社会的回避,其实质何其相似乃尔。所不同者,“老爷”换成了“公仆”,轿子换成了轿车,锣声换成了警笛。“进步”处是显而易见的,变本加厉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对此,老百姓怎么看,官员们心里自然不会不清楚,只是充耳不闻、我行我素罢了。看来社会进步了,但回避人民的国粹却并未丢弃。

对于回避制的废弃与继承,似乎并未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而恰恰相反,继承了糟粕,抛弃了精华。一向以智慧著称的中国人,我们这是怎么了?与留辫子缠小脚的祖先比,人们是进化了,还是退化了?我想读者不会回答我的问题,他们在敏感的政治环境中早已懂得,什么该过问,什么该回避。回避会带给我们安宁。毕竟,对于平民百姓,安宁是极为重要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除了饱暖需求,安全需求也是很靠前的一条。看来,科学确实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心理学也不例外。

(载《共产党人》199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