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牛撇捺文集·民族情怀(卷一)
22178800000144

第144章 “下雪不冷化雪冷”的社会机理

下雪冷否?冷,又不冷。说它冷,是与未下雪时春暖花开时相比;说它不冷,则是与化雪或更酷寒的时光对照。

关于下雪冷与不冷的命题与断语,大多数人至少大多数中国人是有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感受的。因为中国远离赤道,大多数地方有降雪天气;也因为现代社会交通发达交往频繁,未见过雪感受过下雪天气的人越来越少。

何以“下雪不冷化雪冷”?一般的解释是,因为化雪时要吸收大气中的热量,使气温下降,因而较下雪时为冷。这种解释是否是气象学家物理学家的结论,或者仅是一种臆测推断,化雪比下雪冷几度,并不十分清楚,似也没有必要那么清楚,反正人们是普遍接受这一结论的。此外,有没有别的什么原因,不得而知。老牛以为,这其中也许还有人们的错觉在里头,也未可知。

社会生活中也有“下雪不冷化雪冷”的现象存在。当一个人处于一种严酷的生活中时,他对艰难险恶的印象并不一定很深,而当他脱离那种环境,境遇有所改善、生活有所变化时,他才能对其严酷有较为深刻全面的感受与感悟。这便是“忆苦”常能催人泪下的机理所在。

老牛曾在甘肃中部干旱区的山乡生活十年,当时虽只能过勉强果腹的生活,但仍感生活阳光灿烂美处甚多。及至离开那地方,当工人上大学当干部,过上了接近小康的生活,始觉那时过的真“不是人过的日子”,生活苦涩艰辛,内里便有隐隐的创痛。

在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中,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干部群众被整治被迫害被摧残,他们或遭揪斗或陷囹圄或上山下乡进干校蹲牛棚,景况悲惨至此。但仍有人“忆向阳”歌功颂德,且这种歌颂缘自其“真切”的感受。连巴金杨绛这样的文学耆宿,也曾感到自己的确有错有罪需要改造需要脱胎换骨。对名目繁多语辞漂亮的迫害也感到“很有必要”。一般的民众,对“文革”的认同拥护就更不在话下。他们也感到过“冷”,但未感到酷寒。待“文革”寿终,人们才感到它的空前浩劫性,由此痛彻心肺脏腑神经大脑,由此为自己的蒙昧懦弱妥协苟且汗颜惭愧扼腕屈辱,感到受骗上当,感到民族的耻辱与历史的耻辱。这便是错觉纠偏与舛误校正后的效果。

“下雪不冷化雪冷”,对于自然,我们期盼合理降雪,并适当保留积雪。而对于社会,我们却不期望“下雪”,更不期望积雪。惟望倘有“雪”时,应及早融化,哪怕感到十倍的寒冷,也殊为值得。

(载《宁夏宣传》199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