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牛撇捺文集·民族情怀(卷一)
22178800000132

第132章 “右派”的“左心”

公元1957年中国发生了一件在历史上必留下极深烙印的事件,由此事件连带造出的一个新词,即“阳谋”,也将彪炳史册。何谓“阳谋”,就是太阳下的预谋,光明磊落的预谋。发明者如是说,帮闲者也如是说。至于它是否充满了光明霓彩,史家已作了公允评述,我们可以不去深究。但就当时定下的一大批“右派分子”言,绝大多数的的确确是冤枉的。

这里面最冤枉的当数那些实际上的大“左”派极“左”派。从1957年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或不叫政治运动的政治运动的情况看,这些人与“阳谋”的始作俑者推波助澜者积极推行者血管里流的是同样的血,鼻孔里出的是同样的气。他们有一颗极“左”的心。“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是他们的信条,“以阶级斗争为纲”是他们的旗帜,“割资本主义尾巴”,落井下石,砸烂某人“狗头”是他们的本行,搞有奶便是娘,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根据政治气候不断“改换门庭投靠崔旅长”是他们的秉性。查考一下现代史,政坛每每蹦得最高,口号最响亮,转弯最快捷,整人最狠辣的“新秀”“老秀”,有一部分当年就曾被误(彻底“错误”)打过右派。

很多人想不通,以这些纯种的“左”派的造化,当时何以“蒙冤”?这里面原因很多,其中一条便是整人之心太急太切。运动一来,这批壮士便要借机向过去有矛盾者发难进攻,要报复出气要取而代之。其中有人得逞了,有人却撞上了马蹄子,合上了向党员干部提意见便是反党的现代逻辑,落得个人仰马翻的滑稽下场。

这些蒙冤的“左”派之所以事后比任何人都“左”,我想他们是下了一番工夫琢磨了一番社会人生的。误当右派,使他们更加坚信“宁‘左’勿‘右’”可以安身立命;在行动上表现得“左”而又“左”,可以自己为自己进一步平反,可以向误打他们为右派的人显威,更可以向有关方面有关人士立功邀宠,从而实现“稳坐钓鱼台”,平步青云、封妻荫子的人生追求。

对于历史,宜粗不宜细。这一原则,老牛十分拥护,故不细细考察从1957年开始有“左”心的假右派们的所作所为,仅仅看看改革开放以来他们的表演,就让人有一种不安全感受愚弄感。一个突出的感受,似乎他们永远是正确的。对于改革开放,他们表面上也拥护,必要时也吆喝两声,而当气候稍有变化时,他们便将一切过错一切“罪恶”推给了改革开放及其设计者与执行者。他们凭借自己的社会声望与某些权力,将党和政府的某些不完善决策推向错误偏激的极致。只要可以讨好巴结自保并整人,他们便可以顺杆爬上云端。

有“左”心的假右派们虽自以为得计,却也是可悲可怜可叹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到头来他们也屡遭不幸。五七年“错”挨了整,“文革”中也未曾幸免,于今更遭世人厌弃。这些人应当改一改老毛病,千万别嘴上支持解放思想、加快改革步伐,背地里又在搜集材料,为别人罗织“削弱什么什么”一类的罪名,准备把别人放翻。历史的前进是阻挡不住的,不要让历史将自己钉在耻辱柱上。

(载1993年5月21日《青年生活导报》)